文|華夏能源網
“我隱約覺得今年異質結快要破繭成蝶了。”
近日,在中國光伏太陽能高效異質結760W+俱樂部活動上,華晟新能源董事長徐曉華預測,今年異質結全行業出貨應該在二十幾到30GW規模。
華夏能源網(公衆號hxny3060)注意到,這場活動有十四家異質結企業參加,幾乎囊括了所有行業玩家。除了徐曉華,還有通威股份(SH:600438)CTO邢國強、潤海新能源董事長曾慶志和璉升光伏董事長王新等行業大佬參會。會上發出的聲音,代表了異質結產業的心聲。
在三年前,異質結被視爲TOPCon之後的下一代主流技術。華晟、東方日升等企業爲此苦心經營多年。但是,由於高成本等問題,異質結一直未能迎來產業化爆發期。
更爲尷尬的是,在TOPCon陷入內卷的2024年,BC異軍突起攪局。在隆基與愛旭的引領下,BC戰隊吸引了多家龍頭,正泰、協鑫、英發、一道、晶科、晶澳、通威、鈞達、高景、TCL中環等均有佈局。BC聲勢蓋過異質結,成爲更多人認可的下一代主流技術。
面對技術路線之爭,徐曉華的“破繭成蝶”說爲異質結行業增強信心、加油打氣。面向未來,異質結的崛起夢想還有希望嗎?異質結技術還有哪些瓶頸亟需突破?
半路遭BC攪局
異質結電池是一種利用晶硅基板和非晶硅薄膜製成的“混合型”太陽能電池,目前行業通用簡稱“HJT”、“HIT”、“SHJ”。與TOPCon相比,異質結電池不僅有29.2%的更高效率天花板,還具有高雙面率、低光衰、工藝流程短、低溫工藝、零碳足跡等優勢。
早在2018-2019年,東方日升就打造了異質結電池中試線。2021年,剛剛成立一年的華晟新能源就實現500MW異質結電池量產項目正式流片。異質結量產由此開啓。
2022-2023年,異質結還吸引了大量跨界企業,他們期望佈局異質結實現對TOPCon的彎道超車。光伏五巨頭之一的通威也在2023年宣佈其TOPCon與異質結並重的雙技術路線。
據統計,截至2024年上半年,國內投產異質結電池產線數量約67條,已投產異質結產能約42.3GW。其中,華晟新能源以20GW的異質結電池、組件產能規模佔比近半。
央國企招標方面,自2023年3月開始,異質結組件被作爲單獨的產品分類進行招標。2024年1-11月,央國企招標中異質結組件標段規模約19GW,在N型招標中的佔比已升至10%。2024年以來,GW級異質結招標大單不斷湧現。
然而,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異質結苦心經營多年尚未等到收穫季節,卻被快速崛起的BC攪了局。
2023年9月5日,隆基綠能在半年業績說明會上宣佈,將全面押注BC技術路線。隆基董事長鍾寶申稱:“接下來的5年-6年,BC類電池會是晶硅電池的絕對主流,包括雙面和單面電池,接下來隆基大量產品都會走向BC技術路線。”
BC電池全稱爲背接觸電池,其基型是IBC電池(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與其他晶硅電池最大的不同,BC電池的發射級、表面場和金屬電極都在電池背面,電池正面無柵線遮擋,可最大限度利用入射光,減少光學損失,帶來更多有效發電面積,理論效率高達29.1%。
在TaiyangNews發佈的《TOP SOLAR MODULES Listing》榜單上,愛旭、隆基的BC組件以超過24%的轉換效率佔據榜首位置,蓋過異質結組件23%左右的轉換效率。與頭部企業的TOPCon產品相比,異質結組件只有微小優勢,看不出來在效率上有多大的領先性。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在央企招標中,BC組件也壓過異質結。例如近期大唐集團發佈的2025-2026年組件框架採購中標結果,TOPCon組件平均中標價0.699元/W,異質結組件平均中標價0.718元/W,BC組件平均中標價0.748元/W。相比於TOPCOn,BC溢價5分,而異質結的溢價只有2分錢。
BC的橫空出世,使得異質結的領先優勢不再明顯,異質結成爲了夾在TOPCOn與BC之間可有可無的存在。
三道門檻制約
產能規模上不敵TOPCon,轉換效率上又被BC超越,異質結的失利與其自身侷限有關。總體來看,異質結的崛起之路上擋着三道門檻:
一是高成本,主要是設備成本與銀漿成本高。
到2024年,異質結的每GW設備成本投資依然高達3-3.5億元,約爲TOPCon的2倍左右。同時,異質結電池低溫工藝需要使用大量低溫銀漿,銀漿佔據異質結非硅成本的60%,這使得異質結非硅成本一直高於其他技術路線。去銀化成爲異質結企業工藝降本的“重頭戲”。
二是拉不開與TOPCon電池的量產效率差距。
目前,TOPCon龍頭企業電池轉換效率基本在25.5%-26%之間。那麼異質結是多少呢?
據華晟首席科學家王文靜近日表示,華晟異質結量產電池效率已躍升至25.5%+。而東方日升則在年報中表示,其異質結電池平均量產效率突破26.2%,伏曦異質結系列組件量產平均功率達到730Wp。
兩相比較,異質結的效率優勢並不明顯。據光伏行業專家的說法,一個技術要完全領先另一個技術,需要代差在30W左右,對應電池的效率提升大概在0.7-0.8個百分點。很顯然,異質結不滿足對TOPCon迭代的條件。
三是生態短板。
異質結要降本增效,就必須有整個行業生態協同創新的支持,而這恰恰是異質結的短板:一則,做異質結的企業中,缺乏有足夠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帶頭衝鋒,行業號召力不夠。大企業中通威僅有異質結中試線,實際一直未規模量產;二則,原本異質結陣營就配套企業不足,愛康、金剛光伏等多家企業暴雷後,輔材企業直言不敢給異質結企業供貨了,原因是“怕產生壞賬”。
何時破繭成蝶?
雖然三道門檻制約着異質結的發展,但也應該看到,去年至今異質結企業在降本增效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突破。
東方日升年報顯示,其純銀耗量降至5mg/W(較主流TOPCon低37.5%),疊加無主柵技術,金屬化成本已經低於行業主流產品。
華晟則通過銀銅漿料全面導入與0BB技術規模化應用,單瓦銀耗從20mg/W降至7mg/W,並計劃年內進一步壓縮至5mg/W以下,實現“銅替代”的跨越式降本。
“在賤金屬技術化上,我們的異質結現在可以做到0BB加10%的銀含量;正面的話,用25%-30%的銀含量,可以實現2.5-3分的技術化相對優勢,用以對沖設備投資成本方面的劣勢。”徐曉華表示,不久的將來,異質結完全可以通過技術降本追平TOPCon。
通威CTO邢國強也表示,自2021年至今通威一直在做銅電鍍規模化的量產,電鍍銅互連取代銀只是時間問題。通威官方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也表示,目前正積極研究異質結技術在國內外量產的可行性。
此外徐曉華還透露,近兩年華晟和通威圍繞異質結的GW級產線做了諸多工作,異質結的設備成本還可以大幅度地下降。
從下游市場看,差異化應用場景正爲異質結帶來機會。徐曉華表示,“分佈式市場BC佔優勢,集中式市場異質結和TOPCon都有優勢,而在海光等更高功率市場以及垂直安裝場景,異質結更有優勢。”
潤海新能源董事長曾慶志則表示,垂直安裝場景剛好與新能源電價市場化趨勢相契合。異質結憑弱光優勢垂直安裝,其發電高峯在早晚,剛好避開傳統光伏電站發電高峯,上網電量增多,電價收益也更高。
“真正實現大規模量產化還要解決商品化問題。一個技術能不能成功,要看它能不能大規模生產出來並且被市場大規模接受。”徐曉華表示,“全球化是個機遇”。
他預言,異質結最大革命性的進步會發生在疊層化,一旦疊層化實現了,異質結就不只是破繭成蝶了,是會像龍一樣騰飛起來。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