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信風TradeWind)
磁體售價超百萬
作者:鄭敏芳
編輯:松壑
“磁共振成像(MR)設備200萬競標”到底賺不賺錢的答案,正浮出水面。
MR核心零部件供應商寧波健信超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健信超導”)的科創板IPO申請獲得了受理。
健信超導是國內MR整機廠的磁體供應商,客戶涵蓋了富士、GE醫療、萬東醫療(600055.SH)等影像醫療龍頭。
這份招股書詳細披露了MR核心零部件超導磁體的成本數據。
2024年,健信超導的超導產品平均售價爲107.44萬/臺,佔200萬/臺MR產品售價的比例已經超過5成。
這意味着,疊加生產、研發等成本支出,低端MR設備的低價競爭對整機廠來說基本是“不賺錢”。
01
磁體成本揭祕
目前MR主要分成1.5T、3.0T、5.0T等標準,這與圖像質量呈正相關。
近年來,不少設備廠商會在地方集採中對較爲低端的1.5T MR設備主動降價以換取更多市場份額。
2021年7月,朗潤醫療的1.5T MR曾以293萬元中標;
時隔1年多後,開普醫療的1.5T MR單臺中標價格僅爲260萬;
今年4月,萬東醫療的1.5T MR以200萬元中標,再度刷新了MR設備的低價競標記錄。
低價頻出的背後,MR的生產成本或許並不低。
MR的核心零部件包括磁體、梯度線圈等,成本佔比爲5成左右。
因MR需要在高均勻、高穩定的強磁場中才能實現,所以磁體是MR的最重要構成。
磁體又可進一步分成超導磁體、永磁體,各具優勢。
超導磁體是目前唯一可達到1.0T及以上磁場強度的全身成像磁體類型,產生的超高磁場強度可使人體組織中的氫原子核磁化,進而達成醫學成像目標。
相對來說,永磁體的磁場強度相對較低,一般運用在0.05-0.5T的MR。
大多數醫療機構所使用的MR型號均在1.5T及以上,因此超導磁體的商業化前景更爲廣闊。
目前MR整機廠主要採用自產、外購兩種方式獲得超導磁體。
西門子、飛利浦、聯影醫療(688271.SH)等均自產超導磁體,東軟醫療部分自研超導磁體;
萬東醫療、朗潤醫療、GE醫療等廠商則主要向第三方供應商採購。
健信超導主營以超導磁體爲主的超導產品(統稱“超導磁體”),是不少國產MR廠商的核心供應商。
2022年至2024年,超導磁體分別創收1.82億元、2.63億元和2.63億元,佔比在5-6成。
同期銷售量分別爲181臺、246臺和245臺。
據此算來,2022年至2024年超導磁體的平均售價分別高達100.47萬元/臺、106.87萬元/臺和107.44元/臺。
這意味着每臺高達200萬元的MR設備中,僅超導磁體一項成本的佔比就超過了5成。
雖然售價百萬,但健信超導的生意並“不暴利”。
2022年至2024年,健信超導的超導磁體成本分別爲81.07萬元/臺、81.17萬元/臺和80.48萬元/臺,毛利率分別爲19.31%、24.05%和25.09%,這顯著低於終端廠商。
2024年,聯影醫療、萬東醫療的毛利率分別達到48.54%、36.55%,分別高出健信超導23.45個百分點、11.46個百分點。
這意味着,即便MR設備商採取自產的形式,超導磁體成本也要達到數十萬。
這一數據折射出國內MR設備集採最殘酷的事實:1.5T MR領域的低價競爭成本壓力巨大,甚至會有虧損投標的風險。
不過終端廠商或許並不願獨立承擔這一壓力。
若價格戰持續,終端廠商亦有可能要求健信超導降價,屆時其利潤空間或被進一步壓縮。
“若未來在醫療設備領域全面推行批量採購政策,將對下游MR設備廠商的銷售價格造成影響,降價壓力有可能向上遊核心部件傳導。”健信超導承認。
健信超導採用了“以量換價”的銷售策略。
“未來市場擴展空間較大,經營策略爲在保持合理毛利的情況下,通過銷量及收入增長獲取更多盈利。”健信超導表示。
02
募投產能消化待考
健信超導目前產品涵蓋了1.5T零揮發超導磁體、1.5T無液氦超導磁體、 3.0T零揮發超導磁體和等,是全球MR行業內排名第一的超導磁體獨立供應商。
不少國產廠商獲批的MR均有健信超導的名字。
2022年,萬東醫療取得國產首臺無液氦MRI設備註冊證,所運用的正是健信超導1.5T大孔徑無液氦超導磁體;
2023年、2024年,朗潤醫療、萬東醫療的3.0T MRI先後獲批,背後的零揮發超導磁體同樣源自健信超導。
2024年,富士、萬東醫療分別爲健信超導貢獻了1.82億元、0.63億元,位居前兩大大客戶。
健信超導還打入了國際醫療器械龍頭企業GE醫療的應鏈。
2024年,GE醫療向健信超導採購了0.34億元的超導磁體。
GE醫療自身具備自產超導磁體的核心技術,卻將該業務外包給健信超導,或是出於成本、核心部件國產化和本地化等趨勢的需求。
二者還形成了股權的綁定。
2023年3月,GE醫療子公司通用電氣醫療創業投資(杭州)有限公司(統稱“GE醫療”)以0.47億元認購了健信超導390萬元註冊資本,持股比例爲3.1%。
GE醫療與健信超導實控人許建益等人約定,若健信超導不再是GE供應商,有權要求後者回購股份。
該對賭協議自健信超導遞交IPO申請之日起自動終止,但若其IPO失敗,則將恢復效力。
能夠先後進入富士、GE醫療等頭部廠商的供應商名錄,或是健信超導能夠在IPO節奏放緩下依舊“殺出重圍”的原因。
今年5月以來,上交所僅受理了健信超導一家公司的科創板IPO申請,同期深交所則仍未有新增的IPO受理項目。
對標2024年5月滬深交易所的IPO受理項目數爲0的境況來看,這仍是重大突破。
不過在2024年,健信超導收入僅爲4.25億元,同比下滑了5.58%。
這亦是受到大環境的影響。
設備以舊換新方案細則2024年7月才落地,導致當年醫療機構的招採節奏有所放緩,不少MR企業2024年業績表現都不理想。
隨着2025年招採節奏的恢復,健信超導的業績有望迎來大幅增長——今年1月醫療設備採購規模達到169億元,同比增幅高達40%。
健信超導已爲此進行大量的備貨,2024年末的存貨賬面價值達3.19億元。
此番IPO,健信超導計劃募資8.65億元,投向“年產600套無液氦超導磁體”、“年產600套高場強醫用超導磁體技改”等項目。
但健信超導的2024年無液氦超導磁體銷售數量僅爲38臺,不到前述募投產量的1成。
對於募投合理性,健信超導解釋稱超導磁體市場規模的增長以及向GE醫療供貨都可以保證新增產能獲得消化。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