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能源汽車江湖正在出現一個新的風向,那就是反差。
小米汽車就是最明顯的例子。2024年,小米汽車實現交付量136,854輛。2025年4月份,小米汽車銷量爲2.8萬輛,成爲中國最火熱的新勢力品牌。

然而,小米汽車卻經歷了一系列危機。先是小米SU7遭遇嚴重的高速事故,再是通過OTA將SU7 Ultra的1548匹馬力限制至900匹。因爲沒有提前告知消費者,小米被質疑“花錢買半成品”。然後是,小米SU7 Ultra的碳纖維挖孔機蓋的實際功能與宣傳不符,涉嫌虛假宣傳。
這樣的反差事例不只於此。此前的小鵬汽車,4款車型加起來還不到1萬輛,很多人都說趕快賣給大衆算了。但2025年的小鵬汽車,4月銷量爲35,045輛,連續第六個月單月交付破3萬輛,超越了昔日的理想。
這種反差的劇情,還在鴻蒙智行、理想等品牌身上也出現過。我們再擴散一下,似乎所有的新勢力品牌都體驗過傳播高點和谷底的滋味。比如哪吒汽車,2023年還是新勢力的銷冠,如今已經是四處漏風,處境岌岌可危。相反的例子是零跑汽車,此前一直是個小透明角色,現在卻力壓理想,成爲新勢力新的銷量冠軍。
也可以說,反差,在新能源市場中一直都有,只不過在2025年更爲突出。
小米汽車從高光到風暴
要說2024、2025年這兩年,討論熱度最高的汽車品牌當屬小米汽車。並不只是因爲“行走的流量包”雷軍強大的個人影響力,時不時就上個熱搜,帶來了無與倫比的關注度。深藍汽車CEO鄧承浩說,我們上一次熱搜就像過年,結果小米雷軍基本天天過年。這樣的讚譽絕非商業吹捧,而是實打實證明了一件事——小米汽車的關注度確實高。更重要的是,小米SU7也確實能打。以“科技+性價比”快速打開市場。2024年累計交付13.5萬輛,成爲新勢力最快突破10萬輛交付的車型之一。

即使強如雷軍和小米汽車,也在2025年遭遇了一場輿論風暴。
2025年3月29日,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高速公路行駛過程中遭遇嚴重事故,車輛爆燃並導致3人喪生。事故發生後,圍繞車輛的智能駕駛功能、燃燒原因以及車門鎖閉等質疑衝上熱搜。4月1日雷軍進行了回應,並表示:“由於事故仍在調查中,我們尚未接觸到事故車輛,許多問題目前尚無法回答。”
時至今日,官方的調查結果還沒有出來。雷軍在社交媒體上也是安靜了很長時間。雷軍是國內互聯網上最活躍的企業家,他樂於分享工作進展、與米粉互動,甚至經常下場回覆網友提問。而近期,長時間的“反常”沉默,與他以往的風格形成了反差。
再者,是小米汽車智能駕駛宣傳語從“智駕”悄然改名“輔助駕駛”。此前,小米針對智能駕駛技術的宣傳不遺餘力,“智駕”也頻頻出現在官方口徑中。現在,從“智駕”悄然變成“輔助駕駛”。雖然這是爲了符合行業規範,但是,這種變化會被認爲是受到了影響。
近日,有媒體報道,小米汽車官宣SU7 Ultra價值4.2萬元的選裝件“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具備“高效導流”“提升下壓力”等功能,並強調其內部結構與原型車一致。車主實測發現,該部件僅在外觀上覆刻原型車,內部無實際導流結構,且未與剎車系統散熱關聯。

因此,小米汽車提出改配鋁製機蓋或補償2萬積分(約2000元),但車主認爲補償金額僅佔選裝費的4.8%,與宣傳性能差距懸殊。目前已有網友建立退車羣,甚至有車主委託律師維權。
可以說,小米汽車正是熱度最高的時候,雷軍和小米頻頻捲入風暴中心,給世人上演了一場反差大戲。
給市場帶來的深刻思考
當然,這件事是否有人在幕後推動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必須要承認,曾助力小米和雷軍登上神壇的流量卻如同一把雙刃劍:享受流量帶來的紅利時,也要直面隨之而來的風險與挑戰。
小米SU7爆火,訂單量和交付量居高不下,隨處可見試車和交付車,回頭率極高。從市場角度來說,任何一款爆款產品,隨着產銷規模和用戶基數的擴大,事故發生的絕對數量也必然會隨之增加。這是無法避免的。當十幾萬、幾十萬輛乃至更多的小米汽車出現時,各種諸如交通事故、軟件故障、用戶操作失誤、車輛功能失靈的事例會變得越來越多。而這和產品本身好壞沒有必然聯繫。
無論是德日系品牌,還是美韓系競爭對手,還有中國市場上的國企民企大型汽車集團,都經歷過這樣的情況。德系車故障率3.8次/6萬公里,日系車2.3次/6萬公里,截至2025年4月,小米SU7累計交付18萬輛,公開事故23起,事故率0.066%,低於行業平均0.1%。
德日系品牌因爲銷量基數龐大,故障案例數量顯著。新勢力事故率雖然低,但是關注度更高。小米SU7事故後微博話題閱讀量23億。
小米作爲汽車領域的新兵,在短時間內成爲現象級爆款,可能對“新品牌的不友好性”沒有做好準備。這種準備不僅僅涉及產銷方面,更包括對服務體系、危機公關機制、用戶溝通渠道以及輿情監測與響應能力的全面升級。
在汽車行業,銷量基數的擴大必然會導致突發事件的增加。如果車企缺乏完善且有效的應對機制,比如響應時效性以及靈活的應對能力。要知道,現在一個偶發的個別問題,也極易在社交媒體時代被幾何級放大,最終演變爲全行業的輿論風暴。這種挑戰對於擁有百年積澱的傳統車企尚且構成壓力,對於初入汽車領域的小米這樣的新勢力而言,更是對其體系化能力的嚴峻考驗。
這對於那些期待着一夜爆火的新勢力品牌而言,是一個深刻教訓。當一個品牌被標以完美的標籤,消費者的期待值也隨之被無限拉高。一旦期待值與現實有了落差,就可能產生信任危機,甚至是反噬。
所以,過度的流量不一定能起到正面作用。各家一定要注意不要跌入品牌反差陷阱。
百姓評車
當然,風險也意味着機會。對於小米和雷軍來說,與其說這是一次高光跌落,倒不如說是一次深刻教訓。
對於新品牌乃至爆款產品來說,這是一個有益的經驗,不見得大家都會因此而避坑成功,但是經驗積累還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