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互聯網貸款市場正在經歷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洗牌。
按照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4月1日發佈的《關於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以下簡稱「新規」)相關規定,商業銀行在今年10月1日之前要對互聯網助貸業務中的平臺運營機構和增信機構實行名單制管理。其中,監管明確強調了「商業銀行通過官方網站、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等渠道披露名單,及時對名單進行更新調整,不得與名單外的機構開展互聯網助貸業務合作」。
自新規發佈短短一個多月來,廣州銀行、承德銀行、億聯銀行等多家商業銀行陸續公佈助貸合作機構名單。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新規出臺「劍指」當前銀行互聯網貸款中權責收益不匹配、定價機制不合理、業務發展不審慎、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不完善等問題,尤其是增信服務收費不規範和高息陷阱等行業亂象。金融機構網絡貸款落實名單制有利於提高准入門檻,以加強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然而,業務的進一步規範也會讓銀行合作「扎堆」在頭部互聯網平臺,高風險平臺將遭到大批清退。
合作機構「名單制」
4月30日,廣州銀行發佈了互聯網貸款業務合作機構名單,披露的18家貸款合作機構中涉及10家合作互聯網合作平臺和8家增信機構。其中,合作平臺機構包括前海微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重慶螞蟻消費金融有限公司、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浙江網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等。
從名單中不難看出,廣州銀行網絡貸款合作機構已全部集中在頭部大平臺,合作對象包括騰訊旗下的微衆銀行,阿里旗下的網商銀行、支付寶、消金公司及科技公司,360借條,分期樂和馬上消費金融。
4月29日,承德銀行亦公佈該行數字信貸業務合作機構名單,其簡單地劃分為「螞蟻集團旗下部分公司」和「京東集團旗下部分公司」兩大類。
4月10日和4月11日,億聯銀行在官網將網絡貸款合作平臺分為「導流獲客」和「孖展擔保」兩類予以公示。其中,導流獲客平臺有59家,包括美團、度小滿、分期樂等。
針對銀行互聯網貸款的准入門檻,億聯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該行根據互聯網貸款業務合作機構特點、業務模式及業務風險實質不同,會對互聯網貸款業務合作機構開展准入前評級,可實現評級結果有效指導平臺准入評審工作,評級模型採取的是「三三結構」。
據介紹,所謂的「三三結構」即按照三個維度和三個層次進行評估。三個維度中首先是主體維度,主要評估的是股東背景、管理團隊穩定性、槓桿倍數、財務狀況等因素;其次是資產管理維度,主要從客戶流量來源、資產定價結構、風險管理能力等維度進行評估;最後是流程管理維度,參考其信息採集及信息識別規範性。三個層次則是在三個維度加權評分的基礎上,增加扣減項和特例審批事項。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對於銀行網絡貸款而言,平臺導流客戶的質量是該業務的關鍵,這取決於平臺流量足夠大和銀行風控兩個因素。儘管銀行與大平臺合作的話語權相對較弱,利潤也相對低一些,但是多數銀行是將貸款投放質量放在第一位,採取「以量補價」的策略。
清退高風險平臺
「我們會定期清理一些平臺,在監管規定的時間內披露相關合作機構信息。」一家頭部城商行人士回覆記者採訪時稱。
該人士表示,銀行在拓展互聯網貸款業務時,並不會侷限在大平臺或者小平臺,而是要綜合看業務的收益、風險和穩定性。「有的互聯網平臺壞賬高,但是利潤也高,這就要看銀行的選擇了。」
據瞭解,此前有城商行在風控上有較強優勢,會選擇細分領域的頭部平臺合作,以提升業務的利潤率。但同時,也有部分銀行通過提升貸款利息的方式覆蓋壞賬,短時間取得不錯的收益。
「之前一些互聯網平臺貸款壞賬率超過20%,業務模式上就不得不加入擔保公司,而綜合孖展成本超過30%。」上述城商行人士表示,新規在孖展成本上規定不得超過24%,這也就是說高息覆蓋高壞賬的做法不能再持續。
該人士認為,一些銀行今年公佈名單前,網絡貸款業務的合作會加快對高風險平臺的清理。「監管要求銀行制定准入標準,這個標準是與銀行風控掛鉤的。」
記者注意到,作為銀行互聯網貸款的主力,很多城商行在2024年的年報中已不對該業務的具體數據進行披露,但是卻對該業務的風險格外重視。
例如,北京銀行(601169.SH)方面表示,2024年該行加大了房地產、孖展平臺、中小金融機構、產能過剩、互聯網貸款等重點領域管控力度,有效控制互聯網貸款資產質量,新發生不良金額呈下降趨勢。
杭州銀行(600926.SH)則在2024年年報中解釋稱,個人消費貸款受互聯網貸款風險增加影響,報告期內該行個人消費貸款不良貸款率有所上升。對此,杭州銀行採取審慎控制業務規模和增速、調整優化客羣和產品結構、加大線下人工風控介入等措施,控制不良貸款過快生成。
天津銀行(01578.HK)方面表示,截至2024年年末,該行個人消費貸為421.7億元,較上年年末減少62.8億元,降幅為13%,主要是由於銀行持續優化互聯網貸款規模。
此外,萊商銀行、石嘴山銀行等城商行的互聯網貸款在2023年就已經出現了「斷崖式」下跌。這些銀行互聯網貸款規模高峯時期均逼近百億元,而今已回落到存量十幾億元甚至幾億元的規模。
對於銀行年報減少披露互聯網貸款的情況,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互聯網貸款的客戶質量有惡化趨勢,而銀行壓縮該業務規模的同時,不良率也在上升。「個人經營貸的資產質量惡化更嚴重,消費類貸款情況稍好一些。」
該人士對記者表示,由於風險的暴露,銀行在合作機構的選擇上會更謹慎,這也讓頭部平臺的優勢凸顯出來。互聯網貸款業務向頭部集中是行業趨勢,這已是當下行業共識。
記者還發現,部分城商行已在互聯網貸款業務上嘗試轉型。青島銀行(002948.SZ)2024年年報披露,該行在個人消費貸款方面積極開展互聯網貸款戰略轉型,依託金融科技和大數據風控手段進行產品創新,推出特色自營互聯網消費貸款產品「青易融」。同時,個人互聯網貸款省內投放佔比進一步提升。
「扎堆」大平臺
作為頭部互聯網大平臺,微衆銀行、螞蟻集團、京東金融、度小滿和抖音金融是當前互聯網消費信貸的支柱,也是各家銀行信貸投放的重要合作平臺。
公開信息顯示,從合作機構數量上看,抖音金融合作的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數量超過60家,螞蟻和京東合作機構數量則都在40多家。平安銀行(000001.SZ)、江蘇銀行(600919.SH)、寧波銀行(002142.SZ)、北京銀行等與上述五大平臺均有合作。另外,浙商銀行(601916.SH)、民生銀行(600016.SH)、廣發銀行、光大銀行(601818.SH)、承德銀行、上海銀行(601229.SH)、徽商銀行、南京銀行(601009.SH)、天津銀行、蘇州銀行(002966.SZ)、崑崙銀行等僅與五大平臺中其中幾家有合作。
從銀行與上述五大平臺合作來看,銀行與平臺推出的產品並不侷限於消費者信貸產品,還包括小微經營貸、信用卡等業務,類別較綜合。相比之下,一些銀行與美團、攜程等平臺的合作則以消費信貸為主。
東北地區一家城商行信貸部負責人表示,銀行互聯網貸款向頭部平臺集中,對大一些的銀行影響有限,對小銀行來說就很有壓力。「大銀行和小銀行的資金成本是不一樣的,同樣在一個平臺提供產品,競爭是加劇的。不僅如此,小銀行的話語權較弱,資金量有限,而大銀行在這些方面的優勢都明顯很多。」該負責人表示。
更讓他擔憂的是,頭部互聯網平臺原本在與銀行合作中就比較強勢。一旦銀行合作機構向這些頭部平臺集中,可能互聯網平臺會「提價」,這也會壓縮銀行的利潤空間。「對於一些優質客戶,互聯網平臺給到客戶的利率已經有年化5%~6%的,那麼銀行通過聯合貸款在中間的利潤就很有限。」
他認為,對於一些小銀行而言,未來還是需要做一些差異化的定位。在選擇客戶上,可能會選擇一些「腰部」客戶,提升利潤空間保證業務的可持續性。「當前,監管規範該業務打擊高息貸款,針對的是年化利率超過24%的部分。但是,從業務合作看,年化10%~24%的定價仍是合規的,也會有市場需求。」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