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勞動午報
你會放鬆嗎?每天的生活中,你會給自己留多長時間?近日,一則“閒暇時間閒不下來 ,77.8%受訪青年感覺自己很忙,超九成受訪青年坦言,當下快節奏的工作生活讓人難以放鬆”的新聞,引發人們關注。這即是當今許多職場人的真實寫照,這種弦繃得過緊的狀態,顯然讓人難以持久。
工作時間忙於工作,閒暇時間享受生活,這看似是不難實現的美好願景。然而,高強度競爭的職場、高節奏的工作狀態、似乎永遠忙不完的工作,成了不少“打工人”的心頭病。先不考慮“996”“007”的工作節奏,單是那些每天滿負荷的工作內容、長時間的上班通勤,就足以讓人身心爲之疲憊。如果週末再趕上加班、開會,就更沒有心思度過閒暇時光了。這樣一波操作下來,讓人經常分不清上下班的概念,即便回到家,也常常還是工作狀態的繼續。
這種狀態偶爾一次可以,不至於影響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如果這是常態,那就很難有閒暇時光了。難怪近八成年輕人在閒暇時光“閒”不下來,這其中主要是因爲揹負着工作與生活的重擔,不敢閒暇,不敢放鬆。如果身心長期處在這種負荷超重的情況,勢必嚴重影響一個人的健康。
快節奏、超負荷、大壓力、疲競爭常會扭曲一個人的健康心態。整天忙着繁忙的工作,實際上會讓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是機械地工作而已。錯把忙碌當作自己人生的唯一價值,忽略了生活本身,特別是閒暇時光的價值,這也是一種認識誤區。
神經科學研究表明,大腦在放鬆狀態會激活“默認模式網絡”(DMN),這是創造力、記憶整合和自我反思的生理基礎。定期脫離任務導向的專注狀態,反而能提升後續的工作效率。大量的實例表明,閒暇時光是一切創造性的催化器。有人說,愛因斯坦正是在專利局的閒暇時光思考了光速問題,村上春樹在爵士酒吧打工時孕育了小說家的靈魂。很多無意義的發呆、散步、思考、聊天、徒步都是有益的身心放鬆。所以,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呼籲每天到附近的公園走20分鐘,可以有效地降低焦慮,感受美好,喚醒感官。
在閒暇時光似乎成爲稀缺資源的當下,留住閒暇、用好閒暇,是每個職場人的必修課。爲了有效對抗閒暇時光閒不下來的窘境,筆者認爲還是因人而異地制定好各自閒暇時光的規劃。如運動放鬆、社交鬆弛、親近自然、藝術薰陶、閱讀拓展等,這些都可以有效地讓閒暇時光更爲充實。
愛因斯坦曾說,“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也認爲,“一個人如果能善用閒暇,便接近智慧的本質。”這就告訴我們,閒暇時光的多少以及有效地把握,最終會催生一個人的創造力。作家林語堂也告訴我們,“享受悠閒生活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
列寧曾經說過,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所以,學會休息,給自己的生活適當“留白”是絕對必要的。這裏的休息不僅僅是指身體肌肉的放鬆,還有大腦的放空。我們希望更多的單位認真遵守《勞動法》,切實保障職工的休息權。同時,也希望更多的職工朋友學會休閒,瞭解一些能讓自己“放空”的方法,特別是懂得遠離那些無效的信息騷擾,找回生活的鬆弛感。
□趙強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