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他是巴菲特,不是“巴韭特”

虎嗅APP
05-16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人神共奮 (ID:tongyipaocha),作者:思想鋼印,題圖來自:AI生成

一、A股投資之難

巴菲特這幾年的股東大會上,每次都會提及他對日本五大商社的投資,可見股神對日本股市是真的看好,國內不少日經ETF投資者都是被巴菲特“種草”的,但也有很多人不服氣:中國經濟這幾年雖然增速下降,但總比日本強,爲什麼巴菲特不投A股或中概股,卻持續增持日本股市呢?

首先,這個問題問得就不太對,巴菲特是個股投資,看中的是公司的護城河、公司治理、成長性等等,而不是經濟增速這種宏觀因素,印度經濟的增速比中國更快,市場規模也是僅次於美中日的全球四大股市,但巴菲特也幾乎沒有什麼對印度公司的投資。

當然,我明白大家真正想問的問題是:中國2024年GDP增速5%,日本2024年GDP增速只有0.1%,但巴菲特進入日本股市的這五年多,日經指數漲了70%,A股跟五年前差不多,這個反差也太大了。

這個問題纔是值得所有進行全球資產配置的人深入研究的,本文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二、股市與GDP

首先要指出,GDP增速跟股市上漲,不適合直接拿來比較。

GDP增速是去除物價因素後的實際增速,用來評估“國民生產”數量上的增長,但並不代表物質財富的增長,因爲“價”也是財富增長的因素之一。好比你開了個包子鋪,今年賣掉的包子跟上一年一樣,但價格漲了10%,最後你的收入那就是增長了10%。

上市公司的營收都是包括價格上漲的因素,所以要看名義GDP增速,即加上價格上漲的因素。日本2024年名義GDP增速達到2.9%,而中國經濟因爲通縮,名義GDP增速下降到了4.23%,差距就小了很多。

另外,GDP與企業營收是一個範疇的概念,但股價跟上市公司的利潤增長更相關,通脹的背景下,利潤增速快於營收增速。2024年全部A股淨利潤同比增速下降-2.3%,剔除銀行後的非金融類上市公司,利潤下降幅度高達-12.9%;相比之下,進入通脹時代的日本上市公司業績增速高很多,目前投行預測的2024財年(日本財年是到3月),日本TOPIX指數每股收益預計同比增長在7.1%~9%之間,跟指數的增速差不多,說明日股的上漲是盈利推動。

爲什麼中國GDP名義增速4.2%,而代表最優秀企業的上市公司,利潤卻是負增長呢?

一方面是因爲中國盈利能力較強的互聯網公司大部分都沒有在A股上市,另一方面是數據來源的問題。GDP是統計出來,會有各種誤差,而上市公司的利潤是財務報表上的真金白銀。

那爲什麼日本上市公司的利潤增速又遠超名義GDP呢?

這就涉及到上市公司的營收結構:日本上市公司營收40%來源於海外,經濟增速越高的國家,日本的海外投資也越多,所以日本上市公司的利潤增長,主要來源於全球最快經濟體的增長。

而中國上市公司營收僅16%來源於海外,盈利穩定的央國企海外收入佔比更低。

看上去理由比較充分了,但是……中國經濟陷入通縮是近幾年纔有的事,話說前幾年GDP高增長的時候,股市也漲不過日本啊?

三、貝塔與阿爾法

最重要的原因是,2022年以前的中國經濟的高增長,沒有體現在A股的貝塔上,但體現在阿爾法上。

貝塔和阿爾法在不同投資語境下有不同的含義,這裏的貝塔是指市場的整體收益,通常用指數漲跌幅來表示,阿爾法是指其中比較好的個股的行情。

大部分人通過指數ETF投資賺貝塔收益,少數專業投資者通過個股的投資獲得超過貝塔的阿爾法收益。像在美股這一類成熟市場,貝塔比較容易,但阿爾法比較難。

但A股相反,指數行情收益率比較低。以規模最大的滬深300爲例,近十年一直在3000~5000點的區間內震盪,走勢圖就能看出來,跟標普500完全不能比,但阿爾法卻相對容易獲得。我之前寫過《行情來了!買基金,還是自己炒?》一文,比較過中美主動型基金跑贏指數的統計。

如下圖,美股這24年,主動型基金跑贏基準的比例,超過50%以上的年份只有7年:

而A股圖中的17年,半數以上跑贏基準的年份有9年,勝率超過美股。

爲什麼會這樣呢?巴菲特爲什麼不來A股找阿爾法呢?很多人都研究過這個問題,解釋有幾個:

最被認可的原因是:A股的散戶太多,人韭癮大,通過題材股割韭菜是最容易的獲取阿爾法的投資方法。

在大部分市場,個股阿爾法收益都來源於一些長期成長牛股的超額收益,即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的理念。

但在A股有更容易獲得阿爾法收益的方法,就是“炒題材”。讓散戶追高,在高位賣出,這種方法貨源足、見效快、勝率高。當然,這類股票在爆炒後還會跌回去,對大盤貝塔收益的貢獻爲零,這就是A股高阿爾法低貝塔的原因。

其實炒題材股,哪個市場都有。美國也有遊戲驛站這種典型的題材炒作,但都比不上A股的登峯造極,主要是因爲這種方法需要穩定的“人傻錢多速來”的環境,而A股的散戶多,賭癮大,收割一批,第二年又來一批新人。

那爲什麼A股散戶多呢?主要是因爲資本管制,錢很難出去,又全面禁賭,只有A股這一個“合法賭場”。而在別的國家,本國股市賺不到錢,就換成美元去買美股了。

第二個原因是新股發行價和上市價過高,上市後就一路跌,也是拖累係數貝塔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一個深次新股指數(399678),選擇上市45天到一年之內的股票作爲樣本,這個指數從發佈到現在,9年跌了80%。

那爲什麼新股發行價和上市價高呢?還是原因一,“散戶多”。新股上市當天換手率高,遊資拿到一定的籌碼,再利用新股高曝光、符合政策導向、題材多的特點,在此後幾個月慢慢派發給散戶。

新股發行價和上市價過高,雖然股民利益受損,股市貝塔下降,但能讓企業順利融資,這個遊戲才被允許玩下去。

第三個原因是A股上市公司長期分紅回購太低,降低了對長線資金的吸引力。

股市中的長線資金是中堅力量,它們以長期價值投資爲核心,在熊市中入場,暴跌中不離場,即中央鼓勵的“耐心資本”。但這一類資本需要靠分紅來實現財務上的持續現金流,所以分紅也是評估一個市場價值的重要因素。

A股上市公司長期分紅回購太低,主要是因爲中國企業過去20多年的規模增長,主要是投資驅動,分紅降低了投資能力,企業怕在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不喜歡分紅;而更多投資者習慣於通過股價增長獲得收益,對分紅的訴求也不高。

第四個原因,與中國經濟高速成長期的特點有關,小企業增速更高,上市公司容易增收不增利。

GDP高增速時代,大部分行業的集中度比較低,中小企業有更高的增速,出現了大量阿爾法的投資機會,大市值公司往往集中在成熟行業,增速低,也影響了指數。

那麼,這四個原因如果發生變化,是不是讓A股更有投資價值呢?

展望未來,第四個原因在中國經濟增速下降時,企業投資力度降低,利潤改善,反而可能緩解;第三個原因,隨着國家鼓勵國央企加大分紅比例,也有可能改善。

但第一、二個原因,大家可以想一想,中國的資本管制會放鬆嗎?中國人會有其他合法賭博的機會嗎?企業融資的環境會改善嗎?如果這些答案是否定的,那第一、二個原因就是無解的。

日本股市的貝塔不如美股,但比A股好,日本股市阿爾法收益的機會也很多。五大商社就是巴菲特在前幾年挖掘出的機會,隨着這幾年被貼上“巴菲特金股”標籤後,估值迅速修復,變成貝塔,但日股未來還會出現更多的阿爾法機會,主要是兩類:

第一類是內需消費,日本經濟正在經歷向通脹的轉型,工資增長和價格機制的恢復,加息週期的日元升值,可以增強本土消費者的購買力,這些都爲內需相關行業的相關公司,比如零售、食品、房地產等帶來機會。

第二類是價值型公司,長期的通縮造成了一大批極低估值但盈利增長、現金流又很好的個股,而近幾年企業治理改革的深化,資本結構調整,正在中長期提升企業的ROE,帶來盈利估值雙擊的個股機會。

其實,A股這年的長期牛股也很多,但A股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陷,讓巴菲特對它敬而遠之,那就是——高波動。

四、波動率的問題

中石油是巴菲特主動選擇的唯一一支中國股票比亞迪是芒格主導的投資),在他買入後不久就翻倍,然後被瘋炒,之後就一路暴跌。相信給巴菲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其實是中國股市的常態。

從2005~2024年的20年,滬深300年化收益率達到7.1%,收益其實並不差,但這20年的年線爲10漲10跌,年勝率僅50%。漲得多但快,跌得慢而多,牛短熊長,這就是指數上漲但大部分人賺不到錢的原因;

相比而言,日經指數2005~2024這20年,年化收益率爲6.4%,低於滬深300(畢竟這20年的GDP平均增速僅爲1%略高),但年線爲14漲6跌,年勝率達到70%,特別是近10年,僅兩年下跌,牛長熊短,更容易賺錢,而且持股體驗更好。

所以投資A股最大的問題是波動性太大,而本身收益率又不能覆蓋這種波動,導致了擇時的剛需。一個需要擇時的市場,又吸引了更多的“賭徒”,加大了波動性。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造成的傷害,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如果你在2005年年底投資A股,到2024年年底,19年的年化收益率爲8%(不算分紅),還不錯;但如果晚了一年,2006年底到現在,18年的年化就變成了3.8%,再晚一年,年化變成-1.7%,但再遲一年,2008年底到現在,年化收益又上升到5.6%……

理論上說,你投資的時間越長,收益率就越穩定地接近於一個合理的收益。但在A股,你的長期收益率與你的投資時間的關係較弱,與你何時開始買關係很大。晚一年,巴菲特變“巴韭特”,“投資A股”變成“撞大運拼人品”的遊戲,老先生肯定不幹。

十幾年的投資時間不短了,人生能有幾個十幾年?對於普通人而言,你有錢想投資的時候,可能是高點,要用錢的時候,可能是低點,對於理財需求是非常不友好的。

五、全球資產重新配置

在投資機會的判斷上,“合適”比“好”重要得多。

巴菲特的搭檔芒格對中概股很感興趣,也買過很多次,並沒有賺到錢,這是因爲芒格相比巴菲特更喜歡探索新的機會。

我之前在《巴菲特的經驗主義傳統,芒格的理性主義殘存》一文中,分析了巴菲特投資哲學源頭,是經驗主義與懷疑論的結合。而芒格在經驗主義的同時,還帶着很強的理性主義色彩,他們都在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機會。

在《跟着巴菲特買日本“五大商社”,能賺錢嗎?》一文中,也分析過巴菲特投資五大商社的理由:

三菱商事的投資業務,有點類似於產業基金與私募股權投資,相信這一點是巴菲特看中它的重要原因,伯克希爾投資標的中包括大量未上市的中小企業的股權,但以美國公司爲主,通過商社,可以投資全球更多的地區。

而且,商社投資目標有很強的資源屬性,這也是巴菲特近幾年投資的重點方向。

對於大部分普通散戶而言,A股是地獄級的投資難度,但對小部分人而言,包括優秀的公募私募基金經理、遊資、量化基金等,A股有大量的阿爾法機會,是真正的投資天堂,十個美股也不換。

當然,國家也意識到A股這種“融資市”“投機市”的弊端,倡導長期主義的“耐心資本”,現在也有了國家級的“平準基金”,抑制過度波動,未來也許能走出一個真正的長牛慢牛,變成適合普通散戶的市場。而美股由於“美國例外論”被質疑,現在的全球資本配置正在改變“美股獨大”的傾向,希望A股能夠把握這一次全球資產重新配置的大趨勢。

近兩年全球股市上漲、商品通脹、黃金暴漲、航運暴漲,資本轉移……既是機會,也是風險。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hezuo@huxiu.com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

End

快來預約虎嗅【夏日漫遊季】直播

美妝個護&清涼好物&辦公神器,承包你的整個夏日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