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回集團“三闖”港交所!後路到底如何?

網易財經
05-20

保險科技中介領域正掀起一股境外上市熱潮。

近日,“小雨傘”保險經紀母公司手回集團通過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訊,成爲行業焦點。這已是該公司第三次嘗試登陸港交所,前兩次提交的申請均因有效期滿六個月而失效。

2023年以來,國內保險中介機構扎堆向美股或港股遞交上市申請,有順利圓夢者,如車車科技有家保險等四家機構相繼在納斯達克上市,衆淼控股也在港交所成功“敲鐘”。也有望洋興嘆者,如早已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的圓心科技卻暫緩上市計劃,赴美上市已獲得證監會備案通知書已在謀劃打包出售公司。

在受訪業內人士看來,保險中介機構扎堆上市一方面是資本對賭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也是破解盈利困境的出路。

資本驅動下的保險科技中介上市潮

此次通過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訊的手回集團是一家線上人身險中介服務提供商。招股書顯示,該公司致力於通過以保險客戶爲中心的數字化人身險交易及服務平臺,爲保險客戶提供定製保險服務解決方案。

在業務模式上,手回集團主要通過小雨傘、咔嚓保和牛保100三大平臺賦能於不同銷售場景中的保險交易及服務。其中,通過小雨傘平臺進行在線直接分銷;在咔嚓保通過保險代理人進行分銷;於牛保100則在業務合作伙伴的協助下進行分銷。

手回集團分銷的產品類型包括定製的產品和保險公司已有的產品。該公司會定製化部分分銷產品,爲其長遠發展建立自有IP。手回集團定製產品的首年保費分別佔該公司於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分銷的全部保險產品首年保費的52.5%、59.0%及40.5%。

自成立以來,手回集團總共分銷了超過1900個產品,其中包括超280個定製產品和超1600個保險公司已有的產品。截至2024年12月31日,在售的產品有306個,並在其平臺上成功孵化超過14個IP。

財務數據方面,2022年至2024年,手回集團的營收分別爲8.06億元、16.34 億、13.87億元;同期,手回集團的毛利率分別爲34.8%、33.8%和38.1%;同期的經調整後淨利潤分別爲0.75億元、2.53億元和2.42億元,經調整淨利潤率則分別爲9.3%、15.5%和17.4%。按2023年的長期人身險的總保費計算,手回集團是中國第二大線上保險中介服務機構,佔據7.3%的市場份額。

保險科技中介機構上市曾連續多年沉寂。自泛華2007年10月成功登陸納斯達克上市以來,保險中介領域成功上市的公司寥寥無幾,直到2020年開始,慧擇、天睿祥水滴陸續上市,2023年9月,車車科技成爲國內保險領域,第一家通過借殼SPAC成功上市的機構。此後,保險科技中介機構IPO的消息頻頻傳來。2024年,有家保險、致保科技益盛鑫、衆淼創科相繼在美國納斯達克及港交所成功“敲鐘”。

據《華夏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21年至今衝刺美港股市場的13家保險科技中介公司中,僅有5家成功上市,8家公司仍處在等待期中,包括擬赴美上市的恆光保險、元保、i雲保、青民數科;遞表港交所的手回集團、輕鬆健康集團、白鴿在線、圓心科技。

資本盛宴的背後,不乏折戟沉沙的失意者。如主打“醫藥險”聯動的圓心科技,自2021年至2023年,先後五次遞交上市申請,均遭遇失效, 2024年2月終於通過港交所聆訊,但又被曝出已暫緩上市計劃。又如恆光保險自2021年6月向SEC祕密遞表後,歷經三次招股書修訂仍未明確上市時間。再如創世紀保險代理雖在2023年11月高調啓動納斯達克上市儀式,但迄今未披露具體進度;而i雲保則在2024年7月5日取得的境外上市備案通知書後就再無進展披露。

進入到2025年,除手回集團外,剔除輕鬆籌業務後的輕鬆健康集團在1月末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由中金公司招商證券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同樣在1月末,總部位於山東青島的汽車保險售後服務提供商青民數科也提交了美股上市申請,計劃在納斯達克上市。聚焦於場景險的互聯網保險中介公司白鴿在線則於今年2月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

對賭倒逼與盈利困局的雙重壓力

保險科技中介機構緣何在此時點扎堆上市?中華聯合保險集團研究所首席保險研究員邱劍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一方面是資本退出需求,部分企業因對賭協議的約束,不得不加快IPO的進程;另一方面當前保險科技企業的收入過於依賴銷售佣金,盈利模式較爲單一,希望通過上市提升品牌和市場價值,進行市場戰略佈局,突破當前的盈利困境。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諮詢合夥人周瑾告訴本報記者,從中國互聯網保險的發展來看,2015年之後進入加速期,2017年開始有大量的風險投資湧入保險科技賽道,並在疫情的特殊時期呈現出特有的線上優勢,推動了保險銷售的OMO(線上線下融合)模式的熱潮。“這些風險投資一般的投資回收期在5-7年,所以近年來面臨着巨大的退出壓力,這也是爲什麼這些以互聯網保險中介和保險科技爲特點的被投企業扎堆上市的主要原因。”

此言不虛,從創立時間來看,這些機構多成立於2014-2017年期間,正值互聯網保險、保險科技概念方興未艾之時。如今這些機構平均成立時間超過7年,剛好進入“對賭協議”約定的退出週期。

壓力之下,諸多尚未形成穩定盈利模式的保險科技中介公司便倉促啓動上市程序。如圓心科技2020年至2022年淨虧損分別爲3.63億元、7.57億元、8.05億元,2023年前6個月,其淨虧損5.73億元,三年半累計虧損近25億元。又如恆光保險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前6個月,淨虧損分別爲112.36萬美元、156.99萬美元和38.06萬美元。

不僅如此,隨着報行合一、去中介化的推進,長期依賴中間商賺差價的盈利模式也遭遇重創。如手回集團便在招股書中指出,其長期壽險產品的平均首年佣金率由2023年前五個月的39.1%下降至截至2024年前五個月的25.2%,主要是由於保險公司爲應對保險行業政策(尤其是銀行保險渠道的“報行合一”政策)變化而作出謹慎調整。

邱劍指出,在報行合一政策背景下,保險科技中介行業整體盈利能力都顯疲軟。同時,傳統保險公司紛紛建立自己的線上平臺,直接向保險客戶銷售互聯網保險產品,削弱了保險中介的角色。但邱劍也指出,保險公司的自營渠道業務在發達國家也只佔20%左右,因此仍然看好保險中介科技賽道的未來發展。

“報行合一的實施,對於過度依賴銷售佣金收入的保險中介機構而言,其營收的影響是巨大的。”周瑾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從保險行業的數據看,報行合一實施後的手續費支出平均下降了30%以上。但是保險中介機構自身的支出具有一定的剛性,因此利潤下降甚至出現虧損的情況很常見。此外,隨着自媒體的崛起和各種短視頻和直播賦能工具的產生,很多保險公司和代理人都通過自建平臺、經營私域流量和直接獲客展業,對以互聯網流量獲取和轉化爲核心競爭力的互聯網中介機構也是一種衝擊。

不過,周瑾亦認爲,中國的保險科技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他指出,伴隨着中國保險市場的發展,針對巨大的市場需求和未被充分服務的人羣,保險科技公司應該要立足於客戶的真正需求和服務痛點,致力於與保險公司形成長期共贏的合作關係,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長尾觸達、深度挖掘、創新營銷、長期伴隨等行業短板領域方面發力,爲行業和市場創造真正的價值貢獻。

一個共同的選擇是,這些衝刺IPO的保險科技中介機構都將目光鎖定在美股和港股,而非A股。在周瑾看來,從投資人的認可程度和上市門檻角度考慮,這些保險科技企業大多選擇海外上市,一方面是海外投資人對於中國巨大的保險市場感興趣,希望參與分享這個市場的成長紅利,中國式的互聯網保險模式應用於巨大的人口基數上,有很大的資本想象空間。另一方面海外資本市場對於盈利水平等上市門檻要求相對低,程序簡單,週期更短,也更符合這些保險科技企業當前的狀況和訴求。

科技故事能否撐起估值想象

講述科技故事,已經成爲保險科技中介IPO的重頭戲。如i雲保在官網介紹便稱,i雲保是專注於賦能保險從業者的保險科技服務平臺。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爲保險機構、保險從業人員提供“科技+服務”的解決方案。

但賺取佣金仍然是保險科技中介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代表科技“含量”的保險技術服務收入佔比僅爲個位數。如慧擇2024年第三季度佣金收入營收佔比約97%;同期,水滴公司經紀業務的營收佔比爲85%;車車科技更是佔到了約99%,保險技術服務在總收入中的佔比僅爲1%,手回集團亦是如此。

既然如此,這些保險科技中介機構又因何執着於講科技故事?邱劍告訴本報記者:“港股對科技公司上市的科技要求較爲嚴格,旨在確保上市企業具備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同時符合相關合規要求。市值≥40億港元,且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特專科技業務收益≥2.5億港元,包括研發資金的投入、技術先進性認定等。美股也類似。”

李文中則表示,近年來科技爲保險賦能,推動保險中介的運營模式創新,大大提高了保險中介的運營效率,提升了保險中介的市場競爭力,也更好地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同時,由於保險科技的加持才使得保險中介具有了創新的基礎,使其能夠有別於傳統中介,避免業務模式和盈利模式單一的窘境,讓高成長成爲可能,並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

在周瑾看來,隨着保險行業的數字化變革和渠道經營轉型的進程,保險中介贏得了良好的發展機會,其輕資產模式能夠更快速地變革舊模式,採用新技術,因此也需要更多的資本和資金的支持,因此對上市也有急迫的需求。而且,從資本市場估值的角度看,“保險+科技”的模式也更加受到投資人的青睞,估值倍數甚至是傳統保險業態的數倍,因此也使得保險中介更加傾向於打造其“科技”標籤。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