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艾迪康控股(09860.HK)宣佈以1.79億元發行股份收購元德維康全部股權,同時以5000萬元現金收購元德友勤全部股權,交易總額達2.29億元。
艾迪康控股方面認爲,完成此次收購的預期利益涉及多層面並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具體表現在,整合元德友勤的專業診斷服務,將大幅鞏固公司作爲中國領先的綜合ICL(獨立醫學實驗室)服務提供商的地位;加入元德維康的試劑開發及生產能力,將增強公司的差異化及競爭優勢;通過元德維康建立內部研發及製造職能,將提高長期供應鏈控制及運營效率。
此次收購也被視爲艾迪康控股深化血液病診斷領域佈局的關鍵舉措,但標的公司的財務表現與市場運營效率,爲後期整合協同前景蒙上了陰影。
公告顯示,2023 年,元德維康已處於虧損狀態,當年錄得淨利潤(以下均爲稅後淨利潤)爲-6354萬元,2024年仍未能實現扭虧,淨利潤爲-6338萬元。而2023年元德友勤淨利潤爲1.35億元,到了2024年淨利潤則直接虧損2127萬元。
針對此次併購的具體細節及標的公司成色等問題,《中國經營報》記者日前向艾迪康控股方面致函採訪。其工作人員表示,需要請示公司相關負責人,有需要會對採訪進行回應,但截至發稿未獲公司方面進一步回覆。
併購標的成色待考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ICL市場正加速整合,頭部企業通過併購擴大規模效應,而中小實驗室因成本控制力弱而逐漸退出市場。艾迪康控股作爲行業前三的ICL服務商,近年來通過新增3家ISO 15189認證實驗室以及與GuardantHealth合作引入高端腫瘤檢測技術,特檢業務收入增長18%。
艾迪康控股將此次收購定位爲“垂直整合”戰略的核心環節。
公開資料顯示,元德維康成立於2014年,深耕流式細胞檢測領域,專注於抗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體檢測試劑盒及流式熒光標記抗體檢測試劑的研發與生產。
而元德友勤作爲國內血液病診斷領域的標杆企業之一,2017年成立以來構建起完善的血液腫瘤MICM精準診斷平臺,多元化覆蓋血液系統疾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移植、出凝血等領域。
元德維康的標準化車間和GMP認證產線,可彌補艾迪康控股在供應鏈上的短板;元德友勤則通過血液病MICM精準診斷平臺,覆蓋400多家三級醫院,理論上可擴大艾迪康控股在特檢領域的服務網絡。
據公告披露,艾迪康控股對元德維康和元德友勤兩家公司的全資收購中,採取了差異化的支付方式。
對元德維康的收購,將全部通過發行新股完成支付。根據公告,艾迪康控股向賣方發行最多2903萬股普通股,每股發行價爲6.58港元。
艾迪康控股將發行2%的公司股份(約1451萬股),對應估值約9550萬港元(約8960萬元人民幣)作爲初始支付。若元德維康未來達成約定的業績目標,艾迪康控股將再發行2%的股份(約1452萬股)。這部分股份將在目標達成後10個交易日內完成發行。此外,初始發行的股份需在交易完成後的36個月內質押給艾迪康控股,作爲賣方履行潛在賠償責任的擔保。
對元德友勤的收購則由艾迪康控股的子公司杭州艾迪康以現金分兩期支付。首期款項在交易完成後立即支付,第二期款項根據協議約定的時間節點支付。
中研普華數據顯示,從行業趨勢看,中國血液檢測市場規模預計2025年突破千億元,其中腫瘤早篩、液體活檢等特檢領域增速達40%。艾迪康控股試圖通過整合檢測服務與上游試劑生產,構建“檢測-試劑-臨牀”閉環,以應對特檢市場的高增長需求。
但記者注意到,標的公司的業績表現與行業高景氣度形成鮮明反差。
據Wind數據,儘管元德友勤擁有CAP認證實驗室和覆蓋全國的醫院網絡,但其單位客戶年貢獻值僅爲7.28萬元,顯著低於行業平均的12萬元。這也暴露了其業務模式中規模效應缺失的問題——服務廣度未轉化爲收入深度。
此外,艾迪康控股的後續整合能力或將面臨雙重考驗:其一,元德維康的流式細胞檢測試劑需與艾迪康控股現有檢測平臺兼容,而雙方在標準品驗證、質控流程上存在差異,技術對接方面存在難度,其也可能會導致產品上市週期延長;其二,艾迪康控股需將標的公司納入其全國實驗室管理體系,元德友勤的客戶多爲公立醫院,但艾迪康控股2024年應收賬款的回款週期長達178天,可能進一步加劇現金流壓力。
財務壓力加劇
實際上,艾迪康控股在2024年財報中已顯露增長乏力跡象,此次併購若整合不力,可能成爲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2024年,艾迪康控股的財務數據清晰地反映出公司面臨的困境:實現營業收入29.14億元,同比下降11.64%;歸母淨利潤僅爲4701.4萬元,同比下降幅度達到79.98%。
對於公司淨利潤下降幅度顯著高於營收下降幅度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公司在特檢業務方面的投入成本較高,同時常規業務的毛利率下降較多。此外,公司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等期間費用率上升,進一步擠壓了利潤空間。
此前,公司過度依賴疫情相關檢測業務,在後疫情時代,這種依賴性帶來的影響逐漸顯現。儘管艾迪康特檢業務2024年同比增長18%,但其收入佔比僅爲25%,難以抵消常規業務下滑的影響。
在醫療行業控費的長期趨勢下,DRG/DIP支付改革覆蓋全國後,醫院檢驗科控費趨嚴,逐漸減少非必需的檢測項目。常規醫療檢測市場容量增速放緩,導致企業常規業務增長空間受限,很難填補疫情褪去後留下的業績缺口。艾迪康控股同樣受到影響,其佔收入60%的常規檢測業務的毛利率從2023年的30%降至24%。
與此同時,實驗室租金、人力成本剛性上升,導致營業利潤率從2023年的7.95%驟降至2.15%。這種“低毛利業務撐規模,高投入業務難創收”的結構性矛盾,使得公司淨利潤同比下降79.98%,創上市以來最大降幅。
在醫保控費、行業毛利率整體下行的背景下,標的公司的持續虧損與自身現金流困境形成共振效應。
截至2024年年末,艾迪康控股應收賬款餘額達13.78億元,佔淨利潤的2929.69%,顯著高於行業平均的800%—1200%。應收賬款回收週期延長導致經營活動現金流惡化。
雖然艾迪康控股通過共建實驗室模式試圖綁定客戶,實驗室模式也帶來62%的收入增長,但公立醫院客戶佔比提升至65%,醫院回款週期長、議價能力強的問題依然存在,也導致公司回款週期從2023年的152天延長至178天。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併購將產生約1.2億元商譽(按收購對價與標的淨資產差額估算),佔艾迪康控股總資產的2.56%。若標的公司未來業績持續虧損,艾迪康控股還將面臨計提商譽減值的風險,這對於利潤空間已經受到壓縮的艾迪康控股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