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X美國國債期貨即將上市!美債期貨市場格局生變?

市場資訊
05/19

  來源:期貨日報

  據彭博社近日報道,知情人士透露,由美國商務部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創立的FMX期貨交易所(簡稱FMX)最早將於本週一(5月19日)推出美國國債期貨交易,期貨經紀商上週五在該交易所進行了交易測試。測試的相關合約原定於3月底開始交易,但由於清算運營問題和關稅引發的市場波動,交易被推遲。

  FMX是由BGC集團聯合多家國際頂級投行和做市商成立的利率期貨交易平臺。FMX由BGC集團主導,聯合摩根大通高盛摩根士丹利、巴克萊等十家金融機構共同出資成立,形成強大的行業聯盟。

  FMX於2024年9月23日正式上線,初期推出SOFR(有擔保隔夜融資利率)期貨,作爲首推產品,對標芝加哥商業交易所(下稱CME)的同類合約,旨在捕捉美聯儲利率政策變動帶來的市場機會。FMX還與倫敦清算所(下稱LCH)合作,提供跨保證金服務。LCH是全球最大的利率衍生品清算機構,其2250億美元的抵押品池可優化保證金效率,降低參與者的資金佔用成本。

  FMX推出新的美國國債期貨,對主導該市場的CME是一個衝擊。BGC集團也表示,推出FMX,旨在增加美國國債市場的競爭,爲交易者提供更多選擇。BGC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霍華德·盧特尼克表示:“我們將把領先的Fenics UST現金國債平臺與FMX相結合,在CME的美國利率產品領域展開競爭。全球最具價值的期貨市場將首次迎來真正的競爭。”

  目前,美國國債期貨市場呈現高度集中的市場格局,CME佔據絕對主導地位。相關數據顯示,CME處理了美國利率期貨市場超過99%的交易量,其在國債期貨領域幾乎形成壟斷。

  自收購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之後,CME就佔據了美國國債期貨發行的壟斷地位。寶城期貨宏觀研究員龍奧明表示,目前CME推出了2年期美債期貨、5年期美債期貨、10年期美債期貨、超長10年期美債期貨、長期美債期貨。根據最新數據,上述期貨合約的持倉量分別爲405.6萬張、680.6萬張、491.7萬張、230.1萬張、177.2萬張,其期限結構設計非常完備。

  從美國國債期貨市場參與者結構來看,中信建投期貨國債研究員孫玉龍介紹,以機構投資者爲主,參與者結構高度多元化,主要類型一是自營交易商/中間商,以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爲核心,提供流動性並參與做市,持倉佔比爲5%;二是資產管理人,包括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共同基金等,持倉佔比爲25%;三是槓桿基金,通過套利和短期交易策略參與市場,與資產管理人合計持倉佔比爲55%;四是其他金融機構,如財務公司、中央銀行等,持倉佔比爲5%;五是個人投資者,持倉佔比爲10%,但市場影響力較小。“這種市場參與者結構與美國國債現券市場類似,但國際化程度更高,海外投資者參與廣泛。”他說。

  龍奧明也表示,美國國債期貨市場中,機構投資者扮演主導角色,資產管理公司和槓桿基金是該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兩者合計持倉佔比超過50%。因此如何更好地滿足金融機構需求,是交易所競爭的關鍵所在。

  “FMX的出現將爲美債期貨發行市場注入新生力量,並可能推動美債期貨市場發生結構性變化。”龍奧明向期貨日報記者表示,首先,它可以打破壟斷,降低交易成本。FMX背靠交易商兼經紀巨頭BGC集團,並獲得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頂級機構支持,打破壟斷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代表了美國金融機構的共同利益。其次,因CME已經形成高度集中的交易網絡,FMX初期可能面臨流動性不足的問題。FMX需要提供更好的交易條件以吸引高頻交易者,才能逐漸瓜分CME的市場份額,這需要一定的時間。盧特尼克的政治身份或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最後,對美債期貨的市場參與者而言,期貨對沖和套利的選擇增多了。新交易所初期可能因爲流動性不足或參與者策略趨同而導致價格波動加劇,跨市場套利機會可能也會增多。

  孫玉龍也認爲,FMX推出美國國債期貨將從多方面重塑美債市場格局。FMX與LCH合作,通過交叉保證金提升清算效率,可能吸引機構投資者轉向更經濟的平臺,降低市場交易成本。FMX背後有摩根大通、高盛等頂級投行支持,其國債期貨上線可能分流CME部分交易量,有望形成雙寡頭競爭。FMX的新合約推出後,市場可能出現流動性分散和定價分歧,尤其是期貨與現券套利的基差交易,可能因參與者策略調整而大幅波動。此外,FMX的加入可能緩解CME壟斷下的流動性瓶頸,尤其通過吸引更多做市商和自營交易公司,增強市場深度。

新浪合作大平臺期貨開戶 安全快捷有保障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趙思遠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