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深交所2025全球投資者大會:新質生產力 投資中國新機遇——開放創新的深圳市場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5月19日,在“新質生產力 投資中國新機遇——開放創新的深圳市場”主題引領下,2025全球投資者大會於鵬城盛大啓幕。啓明創投創始主管合夥人鄺子平出席首日論壇,並作《創投資本與新質生產力發展》主旨演講。
鄺子平表示,中國的生物製藥領域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創造世界最先進的新一代的生物醫藥的製品。2024年全球的大藥企License-in的30%來自於中國的優秀生物醫藥創業企業。對比而言,2019年,這個數字是0。這裏面有一個背景,即全球最大的跨國藥企,有一部分新藥通過內部研發獲得,另外很大一部分新藥是通過外部的協作,包括從中小生物研發機構、生物研發企業購買專利。過去中國是License-in,是海外先進醫藥的主要承接國,現在中國已經變成了License-out的主要發源地。
以下是演講全文: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同行,大家早上好。非常高興今天有機會跟大家分享我對中國的新質生產力,以及圍繞新質生產力的投資機會的一些看法。我的主要觀點有兩點:第一,中國的新質生產力正在走向世界,投資潛力巨大;第二,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國的創投行業可以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就這兩個主要的觀點展開來談一下。
談到中國的科技、中國的新質生產力,肯定離不開最近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就是DeepSeek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破圈”。我們先重溫一下發生了什麼:去年的12月26日DeepSeek開源了它的旗艦模型V3;今年的1月20日DeepSeek進一步開源了它的推理模型R1。通過DeepSeek自己公開的論文以及開源的算法,很多國際的大的算力中心、AI基礎設施提供商,在很短的時間裏面,用DeepSeek的模型搭建了推理的模型、訓練的模型,確實得出來的結果非常驚豔。這個結果有兩點,第一,它的推理效果和OpenAI的o1非常接近,可以媲美o1。但是更重要的一點是它的成本,是OpenAI以及大家已經知道的大模型,包括美國的一些大模型的三十分之一的成本。這一點在全球的科技界尤其是AI界,掀起了非常大的衝擊波。在前面一段時間裏面,大家都認爲中國有AI的能力,但是跟國際的先進水平仍然有兩年左右的差距。DeepSeek出來之後,大家意識到中國和世界最先進水平的差距也就是兩、三個月的時間,美國主流的商業媒體都在報道。
在DeepSeek橫空出世之後沒過多久,《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發表了一篇題爲《關注DeepSeek之外的四家中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列舉了階躍星辰、面壁智能、智譜AI、無問芯穹四家企業。這篇文章說明一點,DeepSeek只是中國AI能力“出圈”的一個代表企業,並不是中國AI領域唯一有競爭能力的企業。DeepSeek的“出圈”是向世界說明了,在中國有足夠的AI能力,在目前生成式AI浪潮裏面是佔在全球的最前列。我希望帶來的一個觀點就是在DeepSeek“出圈”之後,我大家應該有的一個心態是不需要突然覺得中國的AI特別厲害,更不需要妄自菲薄覺得中國的AI不行。
剛剛說到DeepSeek的R1和OpenAI的o1,大致上是兩、三個月的差距。也許過一段時間以後,變成是六個月的差距、一年的差距,但是也有可能中國的某些AI模型甚至會超越目前最先進的國際上的模型,這裏面最關鍵的一點仍然還是信心。DeepSeek的出現,我們可以非常自信地相信中國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能力是排在世界的第一陣營的。
2月7日,《華爾街日報》刊發一篇報道,標題是《中國製藥行業也迎來了自己的DeepSeek時刻》。這意味着不單是在人工智能行業,中國的生物製藥領域正在經歷同樣的情況,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創造世界最先進的新一代的生物醫藥的製品。我們來看看中國生物醫藥領域最近這些年的數據,事實上我沒有展示在PPT上的另一張圖表更說明問題——2024年全球的大藥企License-in的30%來自於中國的優秀生物醫藥創業企業。對比而言,2019年,這個數字是0。這裏面有一個背景,即全球最大的跨國藥企,有一部分新藥通過內部研發獲得,另外很大一部分新藥是通過外部的協作,包括從中小生物研發機構、生物研發企業購買專利。過去中國是License-in,是海外先進醫藥的主要承接國,現在中國已經變成了License-out的主要發源地。
這兩個現象並不是在2024年突然發生的,如果我們看回去,中國過去20年的出口,已經從傳統的最大的品類是紡織等等製品,變成現在的第一大品類是機器、機械、電氣設備、消費電子及其零部件等等,佔到了全年出口總額的42%。而增長最快的品類是車輛、航空、船舶運輸,特別是中國的新能源電動車展現出強勁的全球競爭力。
爲什麼我今天在談到中國的新質生產力、中國的投資機會的時候,這麼強調中國新質生產力、中國科技企業的國際化,中國企業的出海?我們來看一看美國最大的科技企業,即美國科技七巨頭,這七家企業,海外業務收入佔比大部分都超過了50%,即便是在美國電商爲主戰場的亞馬遜,也有37%的收入是來自於國際市場。也就是說一家偉大的科技企業,肯定是一家全球化的科技企業。
我們來看一看中國的大的科技企業,這些年其國際化、全球被接受程度也正在逐步提高。具有代表性的優秀的中國科技企業,到目前爲止還沒有哪一家的海外業務收入佔比超過50%。不過,這些企業的成長勢頭非常強勁,從深圳的比亞迪到寧德時代、字節跳動、阿里巴巴,以及更新一點的科技巨無霸小米,他們海外業務的佔比都是在逐年上升,而且佔比也已經比較高。
這個現象不但在中國的大的科技企業發生,在中國小的科技企業也正在發生。這裏面列舉了幾家中國的新興科技企業:石頭科技,用激光雷達、人工智能的算法把掃地機器人做到橫掃全球,成爲世界最領先的企業,全球銷量第一名;深圳企業影石創新(Insta360),從一個大學生創業項目,發展到今天在全球的運動相機特別是在全景相機領域遙遙領先,海外業務佔比已經達到80%,覆蓋超過60個國際和地區;禾賽科技,其主要產品爲激光雷達。在過去的幾年裏面激光雷達也從美國公司爲主要的供應商變成是中國的企業在全球的市佔率非常高,禾賽科技就是其中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梅卡曼德機器人,用人工智能的視覺和機器手配合起來給產線去提供人工智能的解決方案。
大大小小的企業都在走向世界。總結的話,在改革開放的早年,通過十年、二十年的時間我們向世界證明了中國的製造能力、中國的製造質量;中國的科技企業通過過去幾年一步一步走向世界,也向世界證明了其強大的競爭力。而對一個國家科技產品的認同,對一個國家科技企業的認同,所需要的時間、能力遠超過一個國家的製造能力要走過的這段時間。中國的科技企業、中國的新質生產力的能力,通過過去十幾年的努力,已經走出了這條道路。我們認爲在未來,在中國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企業的潛力、機會已經具備,很值得期待。
我今天講的第二個觀點,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國的創投行業可以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有很多投資的機會。
創投和科技發展有非常天然的一種關係。創投的特性是高風險容忍與長期價值錨定,這決定了創投資本最願意冒風險支持技術創新;創投的作用機制是從輸血到造血的創新閉環,也就是說和其他的金融產品非常不一樣的地方是,創投不但是能夠投資,而且在企業整造血的過程當中能夠參與到裏面的很多工作;創投能夠尋找到最有潛力的創業者和創新方向;中國絕大部分創投的投資都投向了科技創新領域,包括AI 、先進製造、醫療健康、新能源等等。
經過十多年的高歌猛進之後,過去的幾年,中國創投行業面對不少的挑戰。最近我在跟國際投資人、美元LP談到中國機會的時候、談到挑戰的時候,我都會跟大家講這個觀點:從全球來看,要做創業投資,要把錢投向哪裏?看看這張圖答案就出來了。這裏面是從1990年開始,創投投資過後來最大市值超過千億美元的企業都有哪些。如果我們僅僅看拿過創投的錢,且2010年後創立的企業,截止到今年的4月25日,其市值超過千億美元的,全球一共有7家企業,其中6家來自於中國。這就是投資中國的原因,這就是投資中國的機會。我相信中國的新質生產力、中國的科技創新,在未來還會產生更多巨大的投資機會,造就更多有投資潛力、巨大回報的企業。
機會都來自於哪裏?我列了一些我們關注的領域,包括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再生能源、具身智能/機器人等等。人工智能,從過去幾年投資人工智能的基座、基礎設施,到未來幾年人工智能從“能用”變成“好用”,而且是可以比較隨意、隨心、便宜地去使用。未來幾年,這個大的轉折就會發生,我相信從2025年開始,人工智能去賦能千行百業這個事情就會帶來巨大的投資機會;生物醫藥,人口老齡化,以及不斷有新的、特別小的病種變得越來越受到關注,這些都是生物醫藥新一代創新非常好的機會;再生能源,歷史上的能源大國都是擁有自然資源稟賦的國家,未來的五十年裏面,我相信能源大國是製造大國,是科技大國,誰能夠把新材料的研發做得更好,誰能夠把新能源的設備設計得更好,誰就是能源大國。
今天我們是在深圳交易所的主場參加全球投資者大會,作爲創投機構,也希望在中國的上市公司的質量提升過程當中起到積極的作用:無論是源源不斷地向交易所輸送優質的待上市企業,還是在這些企業的發展過程當中,以董事、股東等等角色參與,提升公司的治理規範……此外,在收購兼併這些方向,我們也在做一些新的嘗試。
希望通過和深圳交易所及中國的資本市場的同行者更深入、更進一步的合作,讓中國更多的新質生產力的企業成長得更好。
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楊賜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