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圍又在傳消息,王興真要買星巴克中國?

市場資訊
05-19

來源:財通社

繼2月底路透社報道,關於星巴克可能出售中國業務股權的消息近期又在市場傳開,引發廣泛關注。

上週,彭博社報道稱,星巴克已與包括私募基金、科技企業在內的多方潛在買家接洽,評估其在華未來佈局。

此次沒有具體點潛在賣家,但報道提及的“科技企業”,結合路透此前報道,可以大致得出結論:美團也出現在潛在買家名單之中。

美團若真有意“喫下”星巴克中國,意味着這家互聯網巨頭正在進一步從平臺生態邁向實體控制,探索更深層的消費業態整合。

背後折射的,不僅是一個“外資品牌本地化”趨勢的延續,更是中國新興平臺企業構建護城河的新圖景。

作爲全球最知名的咖啡品牌,星巴克的中國業務一度被視爲“未來增長引擎”。

截至2025年3月末,星巴克在中國擁有7758家門店,覆蓋超過1000個縣級市場。

今年第一季度,星巴克中國營業收入達7.397億美元,同比增長5%。

然而,這一增長軌跡正在受到本土品牌的嚴峻挑戰。

以瑞幸爲首的“低價咖啡陣營”迅速擴張——瑞幸門店數量在3月底爲24097家,庫迪則超過1萬家。

2月13日,庫迪咖啡首席策略官李穎波在媒體溝通會上表示,公司維持2025年底5萬家門店終端的目標不變。

中國本土低價咖啡品牌市佔率迅速攀升,直接衝擊星巴克長期以來構築的品牌高端定位。

在“補貼大戰”的裹挾下,星巴克近兩年來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在美團、大衆點評等平臺以低至“18.8元一杯”的促銷價格迎合市場。

而過往財報顯示,2023年四個季度, 星巴克在中國平均客單價同比分別下降1%、1%、3%、9%。

2024年四個季度裏,星巴克在中國平均客單價同比分別下滑8%、7%、8%、4%。

客單價連續八個季度下滑,價格體系的崩塌已非星巴克一己之願,而是中國咖啡市場“內卷”的直接體現。

星巴克首席執行官布萊恩·尼科爾(Brian Niccol)在4月底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我們仍將長期致力於中國市場。”

儘管面臨壓力,但尼科爾說:“我們看到未來幾年我們在中國的業務潛力巨大,並對如何實現這一增長持開放態度。”

這意味着,星巴克並非鐵了心要退出中國市場,但出售部分股權以引入本地資源已成現實選項。

2月底路透社報道稱,對於中國業務的出售,星巴克可能更傾向於與戰略合作伙伴達成特許經營協議。

消息人士補充說,在特許經營權交易中,星巴克中國的估值將超過10億美元。

高昂的業務估值,在外界看來,這筆交易並非輕鬆之舉。但對美團而言,資金或許不是問題。

3月份的財報顯示,美團2024年經營活動所得現金流量淨額爲571億元,投資活動所得現金流量淨額爲102億元。

這樣看,美團現金狀況穩定且具備較強投融資能力。因此,從財力而言,美團完全有能力承擔此類併購,且擁有整合經驗和運營基礎。

但併購不僅是資金實力的比拼,更是戰略路徑和業務協同的考驗。

有人質疑:美團是個“平臺型企業”,爲何盯上星巴克這種“重資產、高運營”的線下咖啡連鎖?

事實上,這與美團此前收購摩拜單車的邏輯如出一轍——通過併購撬動數據、用戶與生態延展。

2018年美團收購摩拜,既豐富了其本地生活服務鏈條,也迅速將出行領域納入生態之中,獲得2億+用戶的數據資產。

如今,若星巴克中國納入美團旗下,所形成的協同效應也可觀:

數據與會員系統整合:星巴克中國擁有龐大的活躍用戶及會員系統,若與美團數據體系打通,有助於構建更精準的餐飲用戶畫像;

餐飲生態延伸:美團不僅提供外賣、點評與團購服務,還涉足供應鏈與餐飲品牌投資。星巴克作爲餐飲頭部品牌,能強化美團在中高端消費鏈條的掌控力;

零售線下化佈局:過去幾年,美團一直試圖拓展線下陣地,星巴克遍佈全國的一二線商圈門店網絡,將爲美團實現平臺向實體的“落地”。

更深層看,在本地生活服務進入“天花板期”後,美團亟需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而“咖啡”——這個融合快消、社交、品牌認知的品類,正是切入點。

此外,美團若成功買下星巴克中國股權,也將延續近年“外資品牌本地化”的趨勢。

回看麥當勞在中國的發展軌跡,2017年由中信集團旗下的中信股份、中信資本控股和凱雷投資集團組成的財團收購其中國業務,隨後將麥當勞中國打造爲“金拱門”,在本土化營銷、本地口味和渠道拓展上快速推進,門店數在2023年底達到5903家。

2023年,麥當勞同意回購凱雷在麥當勞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戰略合作公司中持有的少數股權,再度加碼中國市場。

這一案例說明,外資品牌通過引入本地資本、形成戰略合作,是一種互利共贏的演進模式。

星巴克若能與美團達成類似合作,亦可能推動“星巴克中國”加速走向更本地化的治理與運營機制,進一步對抗瑞幸、庫迪等本土對手的衝擊。

目前,競購星巴克中國業務的不止美團一方。據路透社2月底消息,包括KKR、太盟投資集團(PAG)、方源資本、華潤集團等均有意參與。

其中,華潤作爲“併購狂人”,旗下已控股數十家大型消費品牌(包括華潤萬家、華潤啤酒、華潤怡寶等),其在消費零售行業經驗豐富。

若獲得星巴克中國控制權,亦可與現有品牌形成交叉協同。

相比之下,私募基金如KKR、方源資本等,則更擅長結構化收購與財務優化,但對運營深度與本地化理解或不及產業投資人。

由此可見,美團與華潤的參與,將對交易結果產生決定性影響。前者代表“平臺型互聯網生態”,後者則象徵“實體消費集團”的系統化運作。

不過,從目前情況來看,星巴克出售中國業務股權尚處初步探索階段。

尼科爾表態星巴克“對中國市場長期承諾不變”,同時也“對合作方式持開放態度”。

未來交易是否成行,還需看潛在買家的報價、戰略資源以及對品牌發展的承諾。

但無論最終買家是誰,這起潛在交易都意味着一個新的階段:

中國市場正成爲全球品牌結構調整的重要“定錨”,而中國本土企業,也正藉由併購等資本手段,從平臺、資本走向“品牌+實體”的實業深耕。

美團若能成功拿下星巴克中國,不僅將成爲其向線下消費場景深入的里程碑,更將標誌着一場圍繞用戶、品牌、數據和場景的本地生活戰爭,開啓了新的篇章。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