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口碑翻身的希望,都在三天後的這場發佈會裏

藍鯨財經
05-20

 作者|貝塔商業 阿康

雷軍:“我必須站出來說幾句了”

小米翻身的機會來了。

2025年5月22日,小米將在北京的總部園區迎來成立15週年的戰略發佈會。這一次,沒有高調預熱,沒有倒計時海報,連微博話題都還沒升溫,只有一張冷靜剋制的宣傳圖——“新起點”。爲什麼低調?因爲小米已經被圍剿了兩個月。

有一個細節耐人尋味:就在昨天,盧偉冰在直播中還說“雷總這幾天閉關備戰發佈會”。結果第二天就官宣發佈會就定了三天後。

相比過去那些以“夢想”和“性價比”點燃熱情的發佈會,這一次的小米顯得更低調、更內斂,也更像是一場面向用戶和行業的“坦誠對話”。

這種變化並非無因。過去的半年,小米經歷了從高光到低谷的戲劇性轉折。3月29日安徽高速事故,點燃了關於小米汽車安全性、品牌誠意、智駕技術、營銷誠實度的一連串危機。隨後是馬力限速風波、碳纖維機蓋涉嫌虛假宣傳、股價暴跌、維權潮洶湧……

從“雷總牛逼”到“退一賠三”,互聯網情緒翻臉比翻書還快。

而現在,小米得用一場發佈會,回應所有疑問。

芯片、手機、汽車:一場全方位的突圍

這場發佈會爲何如此關鍵?首先是雷軍大概率會在發佈會上回應這兩個月的一切,他會有什麼樣的說法,外界非常關注。而且,這次發佈會不僅是小米的技術展示,更是一場輿論上的生死之戰。從手機到汽車,小米幾乎快被推到了牆角。

過去幾年,小米在智能手機市場的表現可圈可點,但隨着國內競爭加劇,高端市場打成紅海。造車,是小米試圖突破天花板、實現品牌升級的戰略賭注。

結果在手機方面,外界對系統的討伐不斷;汽車方面,突然的意外,也就是SU7的接連風波讓外界開始質疑:小米是否有能力駕馭汽車這一複雜賽道?

在這樣的背景下,玄戒O1芯片的發佈顯得尤爲重要。十年前,小米就曾嘗試自研芯片,2017年推出了澎湃S1,但因性能不足以與高通、聯發科抗衡,很快停止量產。此後,小米在影像芯片、充電芯片等領域持續探索,卻始終被外界視爲“邊緣創新”,難以觸及核心處理器的制高點。

如今,玄戒O1的亮相,標誌着小米在芯片領域的全新起點,更是撕掉“缺核心技術”這個標籤的關鍵一戰。

這款芯片採用第二代3nm工藝製程。小米將成爲繼蘋果、高通、聯發科後,全球第四家發佈自主研發設計3nm製程手機處理器芯片的企業。

據悉,玄戒O1對標天璣9400與驍龍8 Gen4,CPU爲十核心混合架構,GPU基於ARM最新的Immortalis G925。更重要的是,玄戒O1不僅是手機芯片,還將應用於小米平板和汽車的中控系統,成爲“人車家全生態”的算力基石。雷軍在內部將其稱爲“小米突圍的希望”。

在手機上,小米15S Pro將首發玄戒O1,定價預計在4500-5000元之間。作爲小米的年度旗艦,這款手機承載着驗證芯片性能的重任。如果玄戒O1在性能或穩定性上稍有閃失,用戶會毫不留情地將其與驍龍8 Gen4對比,甚至可能重演當年自研澎湃芯片停滯的尷尬歷史。

而關於汽車,小米YU7的發佈備受關注。這款中大型SUV尺寸達4999mm,對標特斯拉Model Y,被視爲小米汽車的“第二槍”。但SU7上市後的風波尚未完全平息,YU7的發佈註定是一場“帶傷上陣”的戰役。

SU7的經歷讓外界對小米汽車的研發能力和品控能力產生疑問。同時在比亞迪極氪等對手不斷降價的背景下,YU7如何在產品力和定價之間找到平衡,既要體現“高端形象”,又要洗掉SU7輿論危機的影響,是一道複雜的考題。

更關鍵的是,玄戒O1將爲YU7的中控系統提供算力支持,通過UWB互聯和澎湃OS打通手機、平板和汽車的生態閉環。如果這一協同生態能夠落地,小米或許能重塑用戶對“國產科技品牌”的信心;但若任何一個環節出錯,整個生態的想象力都可能受挫。

從光環到反思:信任的重建之路

回望小米這半年,像是行走在一條邊走邊修行的路上。

從SU7上市時的萬人空巷,到維權羣的此起彼伏,小米汽車的經歷幾乎成了中國新能源車企史上“神話與現實最大落差”。

SU7上市之初,雷軍親自開門交付,社交媒體上“首提排隊”的盛況讓人一度以爲小米將重現手機時代的輝煌。但爆燃事故、限速風波和機蓋爭議接踵而至,讓這份熱情迅速冷卻。

SU7 Ultra限速事件中,超300名車主組建維權羣,要求退車;碳纖維機蓋風波中,447人發起集體訴訟,索賠“退一賠三”;還有用戶發現,全國僅33家小米服務網點,維修排隊動輒兩週以上……

有人質疑,這些風波是否真的都是車主在發動?但不管怎樣,這些問題超出了“產品BUG”的範疇,暴露了小米在供應鏈管理、售後服務和輿情應對上的系統性短板。

這些風波,也引發了更深層的思考:

小米在過去15年,從一家手機創業公司成長爲涵蓋手機、IoT、汽車的科技巨頭,其速度和規模令人側目。但高端化轉型的陣痛,也讓小米意識到,用戶的信任不再是理所當然的饋贈,而是需要用技術、品控和服務去換取的回報。

這場發佈會,正是小米試圖扭轉局面的機會。玄戒O1芯片的商用、小米15S Pro的發佈、YU7的亮相,以及平板7 Ultra的生態協同,都將在這場活動中揭曉。外界關注的不僅是參數和價格,還有小米能否直面用戶的聲音——那些維權的車主,以及那些仍對小米抱有期待的年輕人。

五年前,雷軍一句“性價比爲綱,性價比是我們和用戶交朋友最大的誠意”就能點燃米粉的熱情。但如今,輿論複雜,用戶更希望看到技術白皮書、可靠的安全驗證和透明的責任機制。

資本市場也在觀望:2025年小米研發支出預計超300億元,這筆鉅額投入能否轉化爲“技術護城河”,而非另一種形式的“營銷噱頭”?

雷軍在5月15日的內部講話中坦言:“小米已經沒有新手保護期,必須用行業領導者的標準要求自己。”這句話,既是對團隊的鞭策,也是對市場的承諾。發佈會的結果,將決定小米能否從“技術補課生”成長爲“行業領跑者”。

寫在最後:重新出發,小米的下一程

5月22日的發佈會,不僅是產品展示的舞臺,更是小米與用戶、行業和資本市場的一次對話。雷軍曾說:“小米的目標不是做一家手機公司,而是一家科技生態公司。”如今,這句話正在被重新檢驗。

對於用戶來說,他們期待的不僅是性能參數,還有小米對安全、品控和服務的承諾;對於行業來說,小米的芯片自研和生態協同,是否能爲國產科技品牌探索出一條新路;對於資本市場來說,小米的研發投入和高端化戰略,能否轉化爲長期的增長動能。

這場信任的重建戰,沒有捷徑可走。玄戒O1的性能、YU7的市場反饋、生態系統的落地效果,每一個環節都將被用“放大鏡”來檢驗。小米需要證明,它不僅能造出“性價比”的爆品,還能交付“高端化”的信任。

從2010年的一間小辦公室,到2025年的全球科技版圖,小米的故事從來不缺戲劇性。15年前,它以“互聯網思維”顛覆了手機行業;15年後,它站在競爭更加殘酷的新能源汽車領域,試圖重新出發。這條路註定不平坦,但也正因如此,才值得期待。

5月22日,雷軍將再次走上舞臺。這一次,他面對的不僅是掌聲,還有質疑、期待和責任。小米能否從“撞車”的陰影中走出,能否用“十年造芯”的積累扳回一局,能否在信任的十字路口找到方向?答案,即將揭曉。

當年雷軍說,“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

今天,風停了,只能靠腳下真實的步伐。

但也許,這纔是真正的“新起點”!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