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錢12億卻被高淨值家庭瘋搶!聖貝拉的商業密碼是什麼?

格隆匯
05-23

“三年虧損12億!”

當這條新聞引起熱議時,許多人下意識給母嬰護理品牌SAINT BELLA(下稱聖貝拉)貼上了“燒錢營銷”“業績暴雷”的標籤。但弔詭的是,這家被質疑“虧到離譜”的產後護理及修複品牌,卻在以47.1%的年複合增長率快速增長(2021-2023年收入計)。  

那麼,矛盾點來了:  一邊是“天價虧損”的質疑,一邊是客戶用真金白銀投票的信任。到底誰在說謊? 如果仔細研讀聖貝拉最新交表港交所的招股書,你會發現聖貝拉花的每一分錢,可能都在你想象不到的地方。

真“虧”or假“虧”?

會計準則下的敘事偏差

市場熱議的“三年虧12億”,本質是一場由會計準則引發的“誤會”。

實際上,聖貝拉真實已經盈利,報表中的“經調整淨利潤”纔是真相,能更真實地反映公司的核心盈利能力和經營狀況。按經調整後的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Non-IFRS)口徑計算,2023年聖貝拉已經開始盈利,實現經調整淨利潤2077萬元。2024年上半年,聖貝拉持續盈利,經調整淨利潤較同期增加122.4%至1715萬元。

所謂“虧損”實爲會計準則對長期資產攤銷、股權激勵等非現金支出的放大效應,而非經營層面的真實赤字。

圖表一:聖貝拉經調整後淨利潤情況

數據來源:公司招股書,格隆彙整理

那爲何正在盈利的聖貝拉,反被“污名化”?究其原因,大多是對港股財報的理解偏差。

首先,財報中“銷售成本”≠“廣告燒錢”。

尤其是在港股財報中,“銷售成本”常被誤解爲“瘋狂投廣告”,然而這一結論忽略了港股會計準則的特殊性。

港股招股書通常是先有英文版再有中文版,而這裏會涉及到翻譯時不同語境下表述的理解習慣差異。“Cost of Sales”在港股招股書中的中文翻譯爲“銷售成本”,但此“銷售成本”並不指代“廣告投入”或“營銷費用”,實際含義對應的是中國會計準則下的“主營業務成本”,即與產品或服務交付直接相關的核心成本(如原材料、人工、履約成本等)。如果不熟悉港股招股書的表述,很容易將其與“營銷費用”混淆。

而部分港股企業將"Sales and Distribution Expenses"譯爲“銷售及分銷開支”,其涵蓋範圍包括廣告費、渠道費用、銷售人員薪酬等綜合費用,但需注意該科目與"Cost of Sales"本質不同。

圖表二:跨市場財報翻譯

數據來源:格隆彙整理

聖貝拉在主營業務上的紮實投入,反因跨市場財報翻譯的不同被外界誤解爲“重營銷”,屬實有些冤。

從聖貝拉營銷成本的真實數據來看,其廣告開支佔比實際遠低於行業水平。

根據聖貝拉招股書顯示,其銷售及分銷開支主要包括廣告開支、勞工開支以及其他。其中,在2024上半年銷售及分銷開支爲4526萬元,佔當期營收的12.65%,其中廣告開支在2024上半年爲2826.1萬元,佔當期營收的7.90%,佔比較低,足以看出聖貝拉的營銷策略更趨保守。

圖表三:按性質劃分聖貝拉銷售及分銷開支明細

數據來源:招股書,格隆彙整理

其次,“天價成本”究竟流向何處。

從市場誤解的“銷售投入”來看,爭議焦點“Cost of Sales”實則指向產後護理服務交付的核心運營成本(如酒店房費、餐費、護理人員工資等),與營銷費用完全無關,需與廣告等彈性投入區分。

圖表四:聖貝拉被誤解的“銷售成本”實則爲主營業務成本

數據來源:招股書,格隆彙整理

翻看招股書可以發現,聖貝拉真正的成本大頭是:人力成本(1.22億)聚焦服務細緻化、高端物業租賃(1億)用於構建高舒適度服務場景、新零售產品成本(0.42億)打開第二曲線市場、研發成本投向系統智能化用於提升管理效能——可以說錢全砸在了服務體驗和管理優化上。

圖表五:聖貝拉成本情況

數據來源:公司招股書,格隆彙整理

從成本投入不難看出,聖貝拉早已不只是一家月子中心品牌,他們的“野心”在於通過現有定位,實現面向女性全週期需求的商業佈局。

“傳統月子中心運營”or“全週期商業護理版圖”?

新零售產品體系暗線突圍 讓聖貝拉不僅僅服務坐月子

作爲和萬豪、希爾頓一樣多品牌矩陣的集團化企業,“聖貝拉”雖是旗艦品牌,但其營收僅佔集團總業務的半壁江山。真正支撐起商業版圖的,是一套“全階層覆蓋”的家庭護理生態。在傳統月子中心還在卷市場、卷價格的競爭格局下苦苦掙扎的時候,聖貝拉通過“場景化服務+新零售產品體系”的業務組合,360度解決女性核心需求。聚焦更廣泛的用戶人羣,推出更具質價比的產品,讓全球家庭有機會享受中式護理的精髓。

從研發成本的具體投向,或許可以對聖貝拉正在構建的商業邏輯有更具象的理解。

一是佈局新零售實現“暗線突圍”。爲建立新零售產品體系,聖貝拉在2021年收購了廣禾堂、2022年收購S-bra,並通過財務數據印證了打開第二盈利曲線的正確性。聖貝拉入主後將廣禾堂銷售重心從線下向在線渠道轉變,並不斷改進產品、擴大產品組合,令這家經營20多年的女性保健食品行業領軍企業煥發出了新的活力,線上訂單數量三年內從2355單暴增至74837單,訂單均價從621元增長至860元,廣禾堂毛利率也因此由2021年的13.7%大幅增至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63.3%。

可以說現在的聖貝拉不只擅長產後護理服務,同樣深諳女性消費心理,通過現有場景化服務的反饋,獨立定義出女性新零售產品設計及銷售裂變的管理之道,並通過新零售爲集團開闢新的業務增長點。

二是砸研發成本投向系統智能化以及新零售產品開發。招股書顯示,目前,聖貝拉集團共擁有72家月子中心,覆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25個城市,同時面對多家門店的管理,爲了進一步實現標準化,突破人力管理半徑,平臺式智能化管理模式就顯得尤爲重要。

因此,聖貝拉在技術層面也做了前瞻性投入,自主研發了一套行業服務的SaaS和護理服務平臺,成爲首批擁有專業IT平臺的SaaS市場參與者之一。招股書顯示,聖貝拉的護理服務平臺部署至月子中心網絡,會持續定期更新及改善服務流程。其亦可通過SaaS部署,實現快速提高新中心的服務質量和效率。例如,從房間溫溼度調控到嬰兒餵奶記錄,全部智能化管理,進一步提升了用戶感受度。

 此外,公司也在積極探索AI前沿技術與中式護理的碰撞與結合。公開資料顯示,聖貝拉與一家AI企業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探索大語言模型在營運中的應用。根據公司規劃,公司將利用在運營過程中收集的數據,改進護理服務的SOP,並根據適用法律法規推出面向客戶的交互式指導應用程序,從而進一步提高服務交付質量及提升品牌知名度。未來,隨着IT能力日趨成熟,公司計劃通過SaaS向其他月子中心企業提供技術平臺,實現開源,惠及行業。

這樣看,聖貝拉的野心,早已跳出“月子中心”的四方天地。

通過縱向深挖,實現從“一頓月子餐”到“全生命週期健康”的轉變。公司收購月子餐鼻祖品牌廣禾堂、投資杭州貝瑞斯美華婦兒醫院,打通孕產營養賽道,佈局產後醫療閉環,把單一產後服務,拉伸爲覆蓋“備孕調理-產後康復-兒童成長”的20年健康檔案。  

換言之,當同行還在爭搶“月子房牀位費”時,聖貝拉已用一張覆蓋醫療、營養、生活方式的隱形大網,把自己變成中國家庭躲不掉的“健康管家”。

圖表六:聖貝拉業務模式

數據來源:招股書,格隆彙整理

“金字塔策略”精準狙擊全類別用戶

聖貝拉正在實現藍海下的差異化突圍

外界常將聖貝拉與“高端”畫等號,認爲明星纔是聖貝拉的消費羣體,事實上,聖貝拉集團早就不止服務有錢人。

從賽道選擇上來看,當前月子中心仍舊處於藍海市場,發展前景廣闊。根據沙利文數據顯示,中國月子中心市場規模預計2030年達1176億元,2024年至2030年複合增長率24%。當前市場滲透率僅爲5.5%,且頭部品牌市佔率僅2.4%,行業高度分散。

由於成功構建了全週期商業護理版圖,聖貝拉從這片藍海中真正實現了差異化突圍。

招股書顯示,在2024年上半年,聖貝拉來自月子中心的收入已超越2023年排名第一的競爭對手,三年收入增速第一(以2021-2023年收入計,爲41%)。

圖表七:中國月子中心市場規模

數據來源:沙利文,格隆彙整理

收入實現快速增長,離不開聖貝拉集團對“場景化服務”的產品分層設計,從高端到質價比,精準狙擊需求。

聖貝拉集團早期以同名旗艦品牌“聖貝拉母嬰護理中心”起家,目標爲高淨值家庭提供全週期護理服務,但隨着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和用戶需求的多元化,集團產後護理條線業務進一步細化下沉,先後推出了定位年輕家庭首選的月子護理品牌“baby bella小貝拉”以及主打心理療愈的女性全週期護理品牌“Bella ISLA艾嶼”。

現如今,聖貝拉集團已發展爲亞洲領先的綜合性家庭護理品牌集團,業務覆蓋母嬰護理、家庭育兒、女性健康食品零售等多個領域,並通過多元品牌矩陣的設置,逐步構建起從孕期、月子期、產後、0-3歲嬰幼兒養育乃至養老的家庭全週期護理服務體系。

綜合覆盤看似矛盾的財報數據背後,實則藏着聖貝拉的“金字塔策略”:用旗艦品牌“聖貝拉”樹立行業標杆,搶佔高端用戶心智;靠“小貝拉”等質價比產品規模化獲客,通過初次服務的高黏性建立,延長新增客戶的潛在服務週期;通過“廣禾堂”等新零售產品延伸消費場景,復購率持續提升......

換言之,聖貝拉集團早已從“單一高奢品牌”進化爲“全階層覆蓋的家庭護理生態”。

小結

業內人士指出,“看不懂聖貝拉財報的人,可能也看不懂特斯拉——兩者都在用短期虧損換長期生態。”  

當市場用“燒錢”質疑聖貝拉時,不妨換一個視角:在消費升級的時代,家庭健康服務註定是長坡厚雪的賽道。聖貝拉的“虧損”,實爲是聖貝拉爲服務品質的“投入”以及對未來長線發展的投資;高淨值家庭用訂單投票的背後,是對“專業價值”而非“奢華標籤”的認可。這或許正是新消費時代企業價值的真正刻度。

上市不是終點,而是起點。若能持續以用戶體驗爲錨,用數字化和生態化構建護城河,聖貝拉衝擊“港股家庭品質護理第一股”的底氣,或許比我們想象的更足。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