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轉自:觀網財經
(文/劉媛媛 編輯/周遠方)
近日,“在招聘軟件找不到工作是正常的”的詞條,登上微博熱搜。
參與討論的求職者普遍反饋,在招聘軟件上投遞簡歷後常常石沉大海,即便顯示“已讀”也鮮少收到回覆,充值後大多權益作用有限;HR則吐槽,企業招人同樣困難重重,掛崗後匹配不到合適的求職者,需花錢另買曝光率,招聘軟件“兩頭喫”。
這種雙向困境暴露出當前在線招聘市場的一個突出矛盾:平臺商業利益與用戶求職需求之間的失衡。讓我們不禁發出疑問:當招聘平臺將盈利模式建立在“信息不對稱”之上,那些缺乏社會資源的寒門學子,是否正在被這個數字化時代的“求職門檻”擋在職場大門之外?
求職者回復率不到5%
熱搜的源頭,是一位博主發佈了一則吐槽視頻,視頻中直指在線招聘行業存在“潛規則”。
該博主表示,企業在主流招聘平臺發佈單個崗位一般需支付98-2000元不等的費用,這種盈利模式客觀上降低了求職者的匹配效率。若求職者都能輕鬆找到工作,那麼招聘軟件就難以盈利。
更令人意外的是,即便企業已經完成招聘,很多崗位信息仍會長期掛在平臺,主要是由於企業需要規避重複付費的成本。如果下架已招滿的崗位,下次招聘時又需重新支付發佈費用。這種機制導致平臺上存在大量“殭屍崗位”,進一步加劇了求職者的匹配困難度。
對此,不少求職者深有感觸。有用戶留言:“真的遇到過,聯繫HR被告知,該崗位已不再招人,只是掛在平臺而已。”更多用戶反映“匹配的崗位太少”“一天到晚刷下來總是那幾個”“求職太難了”“得多個軟件同時刷纔有點效果”……
來自上海的李林(化名)就是其中一位“受傷”的求職者。其在酒店行業從事宣傳工作,然而4月初突然接到部門撤銷的通知。爲儘快找到新工作,李林開始了在各大招聘平臺的“海投”之旅,可現實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
李林向觀察者網展示了令人心酸的求職記錄:在前程無憂投遞簡歷21家,至今僅一家顯示“已讀”;在獵聘投遞14家,無一家回覆;在BOSS直聘上主動溝通企業295家,僅收到14家回覆並投遞簡歷,佔比不足5%。簡歷投遞完成後,最終只有3家進行了後續交流。
李林(化名)在Boss直聘上的求職記錄
“雖然一些平臺推送很頻繁,但鏈接到的大多是不匹配的公司和職位,”李林還抱怨平臺的C端收費功能雞肋,“當初花68元充的一個月會員,顯示有多重權益,包括簡歷刷新、競爭力分析、優先提醒Boss、專屬簡歷模板、職業性格測評等,但實際上最後用到的也就是簡歷優化,因爲修改簡歷的時候必須充會員才能使用他們的模板。”
李林苦笑着說:“現在會員到期了,又會提醒我‘想快點找到工作?快升級VIP’。正在猶豫要不要繼續充,快兩個月了還沒有找到新工作。”
寒門學子的“二次剝削”?
事實上,李林的遭遇並非個例,作爲自身也有生存和財務壓力的招聘平臺,將人才信息匹配的本職,異化爲“流量生意”,漸成行業普遍存在的痛點。
在獵聘,求職者如果想讓自己的平均求職週期縮短61%,那就必須付費定製簡歷,明碼標價:工作1-5年爲398元,5-10年爲498元,以此類推,工作年限越長定製價格越高。至於付費後求職週期是否真的縮短了61%,無從驗證。
在前程無憂,平臺會提醒求職者,開通VIP可“尊享8大權益,找工作快人一步”。VIP開通價格從38-108元不等,其中,38元只可使用14天。如若開通月卡、雙月卡,則能享受簡歷投遞置頂、與企業優先溝通的服務。
在智聯招聘,升級爲VIP同樣尊享8大權益,包括簡歷置頂、優先提醒、投遞必回、簡歷刷新、專屬客服等。官方稱,開通會員後,簡歷曝光量可從11.4%上升到41.2%;HR回覆率從31%上升到55%,求職速度加快45%。單月卡78元,每天僅需2.6元。
各大平臺收費標準 官方APP截圖
這樣一來,意味着在上述平臺,未付費求職者的優先級會被一再降低,經濟弱勢求職者或成爲直接受害者。
《社會科學前沿》2022年發佈的一份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就業能力調查報告顯示,在高校畢業生中,有10%-15%的學生爲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這類學生在社會中獲得的資源往往有限,故而收入較低,在就業中不佔優勢。
除了社會資本會導致他們在求職過程中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之外,心理資本、人力資本同樣也是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實現就業的絆腳石。他們需要耗費額外的時間精力去解決學費和生活等很現實的問題,在就業渠道的選擇上明顯不如社會資本更優越的同學。
寒門學子本身就在就業信息獲取渠道上受限,在數字經濟時代,這種差距或被進一步放大。當寒門學子無力承擔簡歷推廣等增值服務費用時,即便個人能力出衆,也可能因爲簡歷無法得到足夠關注而錯失機會。
同理,一些熱門行業的企業爲了讓招聘信息獲得更多曝光,每月在招聘軟件上的推廣費用高達數萬元。而那些沒有資金進行推廣的中小企業,發佈的職位需求則會淹沒在海量信息中。
這種隱形的篩選機制,是否會使得招聘平臺不自覺地成爲了加劇社會不平等的“二次剝削”工具?
平臺不能置身事外
不過,在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馬亮看來,招聘平臺還是當前就業市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招聘平臺運營方聚合崗位與求職者,優化產品機制、算法模型提升人崗匹配效率。能不能賺錢、持續吸引用戶,取決於是否能解決兩個關鍵問題:幫助企業更快招到人、幫助求職者更快找到工作。
馬亮指出,從商業模式看,招聘平臺並非“兩頭喫”生意,主要營收還是來自於企業端。
以BOSS直聘爲例,其99%以上的營收來自於招聘端。企業在發佈崗位、增加崗位曝光、尋獵優質候選人等場景下向招聘平臺付費。常規職位招聘者回復求職者通常無需付費,僅在個別特殊類型(如普工、貨運司機等)中,爲避免中介濫發消息、騷擾用戶,平臺纔會施加互動限制。
此外,針對求職者普遍反饋的“簡歷投遞後無人回覆、合適的崗位少”等問題,馬亮認爲,這一現象的核心根源是求職招聘市場結構性的供需錯配,並非招聘平臺的刻意干涉。
一方面,求職者集中湧向部分熱門崗位,這些崗位的招聘需求有限或在縮減;另一方面,一些企業的崗位吸引力不足,難以招到人。
例如,有HR提到,普通行政崗,雙休、薪資一般,但在一週內收到超過200份簡歷;與此同時,也有HR反映,因崗位類型(如銷售、主播等)、公司福利待遇(單休)等限制,崗位難以吸引到求職者。
“實際用下來發現,不是所有崗位、所有招聘軟件都需要付費,我們也用免費的。企業招不到人不完全是平臺的問題,大部分初創企業,特別是已經融到資的企業,一般對求職者的學歷、經驗等要求都很高。”一位HR向觀察者網說道。
招聘平臺並非問題的製造者,但也不能置身事外。馬亮表示,社會熱議的背後,其實是對招聘平臺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僅僅停留在“撮合工具”的定位上。如何更主動地識別供需冷熱點、優化信息分發策略、引導求職者和企業迴歸理性預期,提升連接效率與使用體驗,是平臺未來必須面對並持續完善的方向。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