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創新藥“出海”通過三種形式,在全球醫藥產業鏈中從“跟跑”轉向“並跑”,甚至在某些領域實現“領跑”。隨着國產創新藥出海、AI賦能創新藥研發、商業健康保險逐步完善的創新藥利好浪潮,頭部企業邁入盈利階段,創新藥板塊進入系統性估值修復階段。
5月20日,港股創新藥企三生製藥宣佈,與國際大藥企輝瑞簽署協議,向輝瑞獨家授予公司自主研發的雙抗在全球(不包括中國內地)的開發、生產、商業化權利。根據協議,三生製藥將獲得12.5億美元不可退還且不可抵扣的首付款,以及最高可達48億美元的開發、監管批准和銷售里程碑付款。近年來,國產創新藥企類似的“出海交易”頻現。2024 年中國創新藥對外授權交易完成94筆,出海交易總金額高達519億美元,同比增長 26%;2025年1月- 3月,已達成 41 起交易,總金額達369.29 億美元。
目前,我國創新藥“出海”主要分爲自主出海、合作出海、借船出海,三種形式。這三種創新藥出海模式各具優勢,幫助中國藥企在全球醫藥產業鏈中從“跟跑”轉向“並跑”,甚至在某些領域實現“領跑”。
(1)自主出海好比“自己闖”,藥企從零開始在海外開展藥物臨牀試驗,獨立完成申報上市和銷售。這種模式需要企業具備強大的研發能力和國際化團隊,例如某些抗癌藥通過嚴格的海外臨牀試驗後直接進入國際市場。雖然難度大,但成功後利潤空間更高,還能積累全球市場經驗。
近年來,伴隨我國創新藥企研發實力的持續提速,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FDA)審覈,直接在美國上市的創新藥品數量逐步增多。
(2)合作出海類似“搭夥幹”,中國藥企與海外企業聯合開發藥物,雙方分擔成本和收益。
(3)借船出海則是“借東風”,即中國藥企將藥物的海外開發權授權給國際藥企(license-out),由後者負責後續環節。
據醫藥魔方NextPharma數據庫,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創新藥license-out交易已有41起,總金額達369.29億美元,僅3個月已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也已超過2024年上半年的交易總額。BD交易總體呈現爆發態勢,也進一步支撐了創新藥企業業績放量兌現的觀點。
出海爲國產創新藥企提供了更大的成長空間:一是市場規模增加,例如某抗癌藥在歐美上市後全球銷售額突破十億美元;二是技術升級加速,與國際接軌倒逼研發標準提升,推動更多“全球首創新藥”誕生;三是資金反哺研發,海外授權收益可投入新藥開發,形成“研發-出海-再研發”的良性循環。此外,政策支持(如稅收優惠、臨牀試驗補貼)和全球市場需求增長,進一步爲藥企開闢了“內外雙循環”的發展路徑。
隨着國產創新藥出海、AI賦能創新藥研發、商業健康保險逐步完善的創新藥利好浪潮,頭部企業邁入盈利階段,創新藥板塊進入系統性估值修復階段。港股創新藥指數2月21日市盈率爲64倍,5月20日最新市盈率僅爲25倍,不足兩個月前的一半,當前佈局性價比突出。
國證港股通創新藥指數,聚焦港股創新藥板塊龍頭,銳度鮮明,其中包含多隻AI製藥龍頭,具有較高的創新製藥企業佔比,在創新藥行情全面來臨時有望展現高彈性。港股創新藥ETF(159567)過去20個交易日獲得2.52億元資金淨流入,市場熱度較高。
尊敬的投資者:投資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以下簡稱“基金”)是一種長期投資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分散投資,降低投資單一證券所帶來的個別風險。基金不同於銀行儲蓄等能夠提供固定收益預期的金融工具,當您購買基金產品時,既可能按持有份額分享基金投資所產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擔基金投資所帶來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