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市大變局:遊擊戰已死,大兵團作戰開始

市場資訊
05-21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極客公園

  中國汽車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劇變。

  就在前幾年,新勢力、主流車企紛紛‘撒豆成兵’,孵化出多個子品牌,覆蓋了從低端到高端,從家用到個性等細分市場。

  然而,僅僅幾年過去,這股潮水似乎正在退去,甚至逆轉。

  5 月 7 日,吉利汽車發佈公告稱,已向極氪提交非約束性報價函,計劃以每股 2.57 美元或每股美國存托股票 25.66 美元的價格,收購其全部已發行股份。目前吉利汽車已持有極氪約 65.7% 的股份,交易完成後,極氪將成爲吉利汽車全資子公司,並從紐交所退市。

  無獨有偶,5 月 9 日下午,蔚來內部發布公告,旗下兩個子品牌樂道、螢火蟲多項組織部門架構迎來調整,整合進入蔚來體系,涉及樂道品牌產品研發、用戶服務、車型營銷等部門,以及螢火蟲事業部。

  爲什麼僅僅幾年時間,中國汽車市場的‘玩法’就發生了反轉?這樣的變化,又表明了中國汽車市場怎樣的發展方向?

  01

  從‘游擊戰’到‘大兵團作戰’

  如果把時間往前撥幾年,2018 年至 2024 年間,中國汽車行業的主旋律還是擴張。

  自 2020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 5% 的臨界點以來,普及速度按下加速鍵。中國汽車協會的數據顯示,2020 年底,新能源的滲透率只有 5.4%,2021 年年底就上升到 14.8%,如今更是達到了 50% 左右,銷量也從 100 萬輛躍升至超過 1000 萬輛。

  新能源汽車的崛起,也帶來了資本市場的狂歡。

  特斯拉一家的市值(截至發稿 1.1 萬億美元),超過了 10 家傳統頭部車企的總和;成立 10 年的蔚來,總市值一度超過千億美元,超過了奔馳的母公司戴姆勒、寶馬、福特、大衆等。

  看到新勢力品牌的攻城拔寨,主流汽車品牌分外眼紅。同時,在燃油車時代中國車企難以觸及的高端市場,新能源提供了‘換道超車’的機會。於是,很多主流車企都打造出了自己的‘新勢力’品牌,極氪、嵐圖、極狐、智己、深藍、阿維塔等品牌應運而生。

  即便是像蔚來、小鵬這樣的新勢力,也開始拆分或孵化子系列(如蔚來的樂道、小鵬的 MONA 系列)。

  不過,就在‘擴張’主流風行幾年後,車企的發展策略又向‘緊縮’發展,同樣也是來自市場的需求。

  明面上,是政策導向推動重組。國務院國資委在 2025 年明確提出,對整車央企進行戰略性重組,目標是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智能網聯汽車集團。最新的案例是,2025 年 2 月,有消息稱,東風集團和長安汽車,以及中國兵器裝備集團(長安汽車間接控股股東)旗下其他汽車業務將重組,合併成一個全新汽車集團。

  在明面之下,是新能源市場已經從‘藍海’變成‘血海’:除了特斯拉和新勢力,自主品牌、合資品牌、跨界科技品牌各路玩家悉數登場;同時,技術路線和產品形態多元,燃油車、純電、增程、混動的份額之爭仍在進行中,產品覆蓋轎車、SUV、MPV 等多個細分領域;競爭也從技術比拼、品類創新,延伸到激烈的價格戰,甚至是各種魚龍混雜的營銷戰……

  同時,多品牌的劣勢開始顯現。很多子品牌在供應鏈、研發,甚至市場定位上存在重疊。在戰略決戰階段,效率就是生命。將分散的資源集中到核心品牌和優勢技術上,是提升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據瞭解,極氪與吉利汽車實現完全合併後,在技術層面,極氪將與吉利共享技術體系。同時,吉利在杭州、寧波等地擁有年產能超 120 萬輛的新能源工廠,整合後極氪可優先利用吉利的產能,預計 2025 年極氪產能將提升至 70 萬輛,資本開支可減少 50 億元。

  02

  ‘倖存者’畫像

  放眼全球汽車工業史,類似的整合與洗牌並非首次出現。歷史上,美國曾有超過 1000 家車企,經過多輪的市場洗禮和產業整合,最終只剩下福特、通用、克萊斯勒(現爲 Stellantis 一部分)、特斯拉等少數車企。

  中國汽車市場,也正在走類似的路。

  那誰能活下來併成爲最終的贏家?具備以下‘畫像’的企業,更可能穿越週期:

  年銷超 100 萬輛是基礎。

  在汽車行業,規模效應至關重要。年銷達到 50 萬輛通常被認爲是盈利的基礎門檻,而要參與全球化競爭,年銷量突破 100 萬輛幾乎是必要條件。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朱西產甚至更悲觀,認爲 3 年內(蔚小理)一家都剩不下,最後能夠獨立存在的概率等於 0。

  ‘年產量幹不到 200 萬輛的,我估計都活不下去,體量太小,研發費用過高。需要用各種方式去合作合資。因爲研發投入小了,技術進步就停止了,這麼高的研發投入這麼小的產量,你就(只能)等死’。

  隨着中國汽車市場從‘游擊戰’轉向‘大兵團作戰’,也意味着不會再有‘銀子彈’或者‘一招鮮’,而是體系化能力和戰略執行力的比拼。

  在這場新戰役中,首先比拼的是體系化的規模效率與成本控制。當前,價格戰已是無法迴避的現實,且預計將持續數年。要在白熱化的價格競爭中取得優勢,不能僅僅依靠規模提升議價能力,還包括研發、供應鏈、製造、銷售的成本優化。例如,通過平臺化、模塊化設計,提高零部件的通用率和研發成本。

  除了規模效應的比拼,汽車行業的另一個至關重要的邏輯是:以快打慢。尤其是在技術迭代飛快的當下,能否構建一個可持續進化的技術體系,高效地將技術轉化爲能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成爲決定勝負的關鍵。

  比如,2011 年-2024 年的 14 年間,比亞迪有 13 年的研發投入超過當年淨利潤。其中,2024 年比亞迪在研發投入達 542 億元,同比增長 36%。這些提前佈局和超強的研發投入,讓比亞迪擁有了自主可控的核心科技。這使得比亞迪能夠在新能源汽車浪潮全面爆發時,最大化地抓住時代紅利。

  此外,在這場‘大兵團作戰’中,全球化佈局與本地化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024 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達到了 641 萬輛,同比增長 23%。上汽、奇瑞、比亞迪等車企,已經成爲中國車企出海的先行者。

  不過,成功出海不僅是賣車,更需要在當地建立體系。整車出口、散件出口、品牌收併購及零基礎投資是典型的出海模式。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汽車出海正從‘出口’向價值鏈‘出海’轉型。

  其實,豐田公司的全球化歷程,給中國車企出海提供了一個經典的範本。豐田經歷了從早期的整車出口,到大規模海外製造,再到最終實現技術和產業鏈的全球佈局。支撐它完成全球佈局的是,性價比和新技術。

  當前,中國車企正在‘摸着豐田過河’,一方面通過極具競爭力的質價比,快速獲取海外市場份額;另一方面,面對海外市場純電市場增速放緩,中國車企將插電混動和增程技術作爲突破口,開闢新的出海路徑。

  中國汽車市場的潮水正在轉向,從‘游擊戰’到‘大兵團作戰’。在這場決定未來的決戰中,勝負手是車企的綜合實力和體系化能力。它不僅是技術和產品的比拼,還是組織、管理、品牌等全方位的競爭。就像打遊戲到了後期,不再是靠一些小技巧就能贏,而是要靠整體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組織能力。

  無法完成這個轉型的企業,即便在‘游擊戰’時取得不錯的成績,也很難在‘大兵團作戰’中存活下來。

  中國汽車,此刻正站在決定未來格局的十字路口。(周永亮)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凌辰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