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果下科技”)借AI+儲能風口衝刺港股IPO,營收三年增七倍,但股權謎團、估值泡沫、財務陷阱等問題令上市前景成疑。
盈利能力下降:AI成營銷
果下科技成立於2019年1月,是一家聚焦儲能系統解決方案的供應商,主營智能儲能系統(大型、工商業、戶用儲能),以“AI+儲能”定位差異化,覆蓋電力側、電網側及住宅場景。
招股書顯示,2022-2024年,公司收入從1.42億元激增至10.2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168.90%,2024年位列全球第八大中國儲能系統供應商(按新增裝機容量)。公司稱通過AI優化系統(如Safe ESS、Hanchu iESS)實現能量調度、預測性維護和決策分析,強調物聯網平臺和AI模型的行業首創性。

然而,雖然營收快速增長,但公司在股權、估值、財務、業務和治理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問題。
首先,果下科技盈利能力滑坡。招股書顯示,2022-2024年公司毛利率從25.1%降至15.1%,2024年驟降11.6個百分點,主要因大型儲能系統毛利率從31.4%跌至11.9%。行業價格戰是主因,2024年儲能電芯均價下跌29%,但公司未能通過技術或成本優化抵禦衝擊。同期,淨利潤率從17.1%降至4.8%,遠低於寧德時代(300750)儲能業務約10%的水平。招股書未披露電芯採購的具體成本控制措施,表明其供應鏈議價能力薄弱。


其次,公司宣稱的“AI+儲能”優勢尚未落實。招股書提及的AI能力集中於EMS(能量管理系統)和BMS(電池管理系統)等常規軟件命名,缺乏突破性算法或專利支撐。2024年研發投入佔比僅3.08%,遠低於行業技術型企業如科士達(002518)的6.60%和南都電源(300068)的5.64%。
相比寧德時代在AI調度算法上的數百項專利,果下科技的“AI”更像營銷噱頭,未能轉化爲盈利能力,從毛利率和淨利潤率不斷下滑就可見一斑。
股權隱患:控股不明+老領導低價入股
果下科技的股權結構迷霧重重,控股股東認定不清埋下治理隱患。
招股書披露,馮立正、劉子葉、張晰合計持股58.54%,被列爲控股股東,卻未明確是否簽署一致行動協議。這種模糊安排可能導致決策分歧或控制權爭奪。港交所對實際控制人和一致行動人披露要求嚴格,凸顯控股權透明度的監管紅線。果下科技若不澄清一致行動關係,恐難通過港股嚴格的治理審覈。
更引人注目的是,馮立正的老領導陳俊德以低價入股獲鉅額利益。招股書顯示,陳俊德持股15.49%,按公司最新60億元估值,其股權價值約9.29億元,而入股成本據披露僅約500萬元。陳俊德於2019年4月通過定向增發獲得股份,正值公司估值低位,遠低於市場價的安排引發利益輸送疑慮。
陳俊德作爲無錫特鋼和潤達光伏(832391)的實控人,與馮立正的校友及上下級關係,更加深了關係網操控風險的質疑。如此低價入股是否涉及資產評估瑕疵,或隱藏未披露的關聯交易,可能導致監管深入審查。
IPO前估值漲14倍:投資人突擊入股
果下科技IPO前的估值大漲令人警覺。《財中社》梳理發現,2023年公司估值僅4億元,但2025年3月和4月,凱博鴻成(投資1億元)和深圳寧幹(投資3000萬元)突擊入股,將估值推高至60億元,暴漲14倍。

雖然招股書中強調2022-2024年營收從1.42億元增長至10.26億元,提供了部分支撐,但如此短期的估值飆升仍脫離了基本面。
快狗打車(02246)曾經歷估值從上一輪融資的20億美元下降到IPO前的60億港元,饒是如此,2022年上市首日仍然開盤即破發,跌24.3%,2024年股價最低跌至約2.4港元,2025年最新股價約4港元,反映新經濟公司估值壓力。
果下科技的估值虛高恐難通過港股嚴格審覈。突擊入股的高估值安排不僅抬升市場預期,也埋下泡沫破裂的伏筆,機構投資者對短期套利動機的疑慮可能削弱認購熱情。而且,這種上市前估值暴漲的合理性需要充分解釋,可能會受到監管機構的質疑。
財務困境:經營現金流長期爲負
果下科技的財務狀況並不像營收的增長那般耀眼,相反可說是深陷泥潭。
招股書顯示,2022-2024年,經營現金流淨額分別爲-3032萬元、-7291萬元和373萬元,三年兩負一微正,持續依賴融資活動。截至2025年2月末,公司計息借款達3.34億元,現金及等價物僅2256萬元,現金短債比低至0.07,償債壓力巨大。

高應收賬款加劇風險,2023-2024年貿易應收款佔營收超50%,2024年末達5.2億元,表明收入增長未轉化爲回款,或有提前確認收入、業績虛胖之嫌。相比之下,同行如陽光電源(300274)通過嚴格信用管理將應收佔比控制在30%以下,果下科技的財務管理明顯落後。
更令人擔憂的是,公司在債務高企時向熟人提供非業務貸款,2024年末金額達5775萬元,佔現金流的四分之一。此類行爲可能構成“資金佔用”,涉嫌違反港交所《上市規則》關於關聯交易披露的要求,若未嚴格申報,易被認定爲重大治理瑕疵。果下科技的資金流向恐成IPO審覈焦點。
轉型激進+客戶依賴症
果下科技的業務模式暗藏雙重風險。招股書顯示,2022-2024年前五大客戶收入佔比從98.9%降至66.5%,其中第一大客戶收入佔比分別爲30.9%、66.5%和27.9%,仍遠超多數儲能企業,果下科技的大客戶依賴非常明顯。


客戶變動頻繁,2023年四家客戶爲當年新合作,2024年佔比27.9%的最大客戶中機國際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若減少訂單,可能導致營收下滑。
儲能行業目前的趨勢是“戶儲退潮、大儲興起”,但大儲市場政策依賴強、回款週期長、毛利率低。果下科技快速切入大儲(2024年佔比76.6%)卻未建立穩定渠道和技術壁壘,面臨“量增利跌、現金緊張”的擠壓。例如,2024年大型儲能銷量增至1653.70MWh,但毛利率低至11.9%,遠低於戶用儲能業務的26%。
業務轉型激進加劇不確定性。公司收入結構從2022年歐洲戶用儲能爲主(佔比72.1%)轉爲2024年中國大型儲能主導(佔比79.9%),銷量增長27倍,但回款週期延長和政策風險上升。若國內新能源補貼收緊或電網投資放緩,大儲業務可能斷崖式下滑。南都電源(300068)2024年因行業價格戰、地方補貼暫緩等因素,營收驟降45.56%,虧損14.97億元,即爲前車之鑑。南都電源前五大客戶佔比37.81%,第一大客戶佔比12.53%,果下科技客戶集中度遠超南都電源,最新淨利率4.80%,處於較低水平,可能面臨同樣的行業風險。
高管關係網:治理結構存隱憂
果下科技的六名執行董事中,馮立正(90後)、張晰(1989年)、劉子葉(1988年)大多在2022年後快速升任,缺乏儲能行業深厚經驗。財務總監王振淋來自房地產行業(曾任職華潤置地、世茂集團),在技術驅動的儲能市場中缺乏相應的積累。相比寧德時代、陽光電源等頭部企業以技術專家領銜管理,果下科技在“技術+管理”雙輪驅動上明顯滯後。2025年2月五名執行董事突擊上任,顯示管理層穩定性不足。
此外,關係網操控風險更添隱憂,馮立正與陳俊德的校友及上下級關係、低價入股、向熟人提供非業務貸款,均指向內部人控制。治理結構的不透明和管理團隊資歷存疑,極可能成爲港交所審覈的重點攔路虎。
2024年,港股新能源IPO通過率低於20%,監管趨嚴和投資人信心不足是主因。參考瑞浦蘭鈞(00666)上市後股價低迷、快狗打車破發,果下科技若不澄清控股關係、優化財務結構、提升技術實力,即便上市也難逃破發宿命。
港交所近期對新能源企業的審覈愈發聚焦基本面,寧德時代港股IPO申請因財務透明度高而進展順利,果下科技卻在多方面存疑。風口之上,基本面纔是立足之本,果下科技的IPO前景恐難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