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的AI長投,終於熬到收成期

阿爾法工場
05-21

導語:百度Q1亮出底牌:AI業務熬出頭了。

$百度集團-SW(HK9888)在AI的長期投入,終於在2025年結出了碩果。

“春江水暖鴨先知”,投資市場的反應尤爲敏銳。今年一季度,橋水、富達對百度的持倉較上季度增長近十倍,“木頭姐”Cathie Wood更是在一個半月內六次加倉,將百度視爲AI應用落地的核心標的。

5月21日晚,百度$BIDU(BIDU)發佈2025年一季報,盤前漲超2%。財報顯示,百度Q1總營收達325億元,百度核心收入255億元,同比增長7%,均超市場預期。一季度,百度核心淨利潤同比增長48%至76.3億元,智能雲持續強勁增長,同比增速達42%。截至5月,蘿蔔快跑在全球累計提供超1100萬次的出行服務。

過去一年,大模型熱潮從“拼參數、卷硬件”走向“拼場景、捲回報”。資本開始冷靜,尋找真正能跑通從技術、落地到商業的閉環選手。

而百度,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企業之一。智能雲託底、自動駕駛衝鋒,百度AI應用率先在國內落地。百度正在最有希望“統治未來世界”的AI應用賽道上,殺出一條生路。

01 埋頭“打地基”,智能雲成AI變現的第一站

大模型的走紅,讓雲基礎設施從幕後走向前臺。

大模型對底層算力資源、存儲能力和數據吞吐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訓練一個萬億參數的模型,可能需要數以萬計的計算單元集羣。

爲了讓大模型順利“起高樓”,AI各巨頭都把重點放在了雲基礎設施,紛紛埋頭“打地基”。

亞馬遜微軟谷歌等國際大廠也均大幅增加CAPEX投入,雲計算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明顯加大。

作爲早早佈局AI雲的企業,百度智能雲的表現尤爲亮眼,一季度同比增速達42%。相比於Google的28%、微軟的20%、阿里的18%,勢頭頗猛。

這份增長,靠的是百度在模型、工具鏈、全棧三條線上的深耕。

在模型線,百度的策略是把成本打下來,撬動中長尾客戶入場。

當前尤其對於很多中小企業和開發者來說,做AI應用的一大阻礙就是,大模型的成本很高。按某開發者測算,如果以100億token/月的規模計算,收入理想情況下能到450萬,但成本卻達到千萬級別。

爲幫助企業和開發者破解用模型的成本瓶頸,百度40天內連發4款大模型,端到端打通模型部署流程,把調用價壓至歷史低點,帶動更多中小客戶嘗試並接入其平臺,爲雲業務打開更大增量空間。

圖片來源:百度智能雲官網

在工具線,百度着力把天花板做高,增強滿足專業、嚴肅、苛刻企業場景的服務能力。

目前,千帆平臺已集成國內外100+主流大模型,對DeepSeek等模型的調用價格爲業內最低。季度內,千帆工具鏈全面升級,顯著降低企業和開發者在訓練、微調環節的時間與成本,讓企業級客戶用得起、調得動。

在全棧線,百度堅持自研,保證芯片、框架、模型到平臺均不受制於人。

本季度,百度點亮三萬卡自建算力集羣,可同時支持多個DeepSeek這樣的千億級模型的訓練與調優,並能支持千家客戶併發訓練。企業可以依託這一強大的算力資源,快速完成AI模型的定製和優化,縮短項目週期,降低技術門檻。

以上努力,很快在商業層面獲得回報。2025年Q1,百度智能雲中標數量與金額位居行業第一,客戶不乏蘋果、招商局、天工科技多家頭部企業。當其他玩家還在拼模型參數、卷API價格時,百度已經靠智能雲業務,跑通了一條“從模型到客戶”的商業閉環。

02 無人駕駛成“出海尖兵”,蘿蔔快跑衝在最前

過去幾年,無人駕駛一直是AI技術的“珠穆朗瑪”,難、貴、慢成爲行業共識。

絕大多數玩家倒在了商業化的門檻上:一座城市少則數百臺車輛投放才能跑平成本,而真正做到的寥寥無幾。據業內人士測算,如果要做到成規模的商業化,單一城市投放500到1000臺的量級,纔有可能達到收支平衡。投放越高,造血能力越強。

百度,便是爲數不多規模化落地跑在前面的玩家之一。

此前,“木頭姐”Cathie Wood便公開指出,目前能實現規模化無人駕駛落地的,僅有Waymo、特斯拉與百度三家。

相比其他兩家,蘿蔔快跑的優勢之一,在於對成本的壓縮:其單車成本已降至20.46萬元,不及Waymo的1/7,低於特斯拉約30%。

這一成本優勢使蘿蔔快跑在規模化落地速度上遙遙領先,出海表現尤爲搶眼。2025年,蘿蔔快跑與迪拜交通局簽署合作協議,同時在阿布扎比、瑞士、土耳其等多個市場加速推進落地。目前,蘿蔔快跑在全球累計提供超1100萬次的出行服務。

如此快速的大規模落地,背後離不開百度自研Apollo大模型的支撐。

Apollo大模型是全球首個L4級端到端自動駕駛大模型,已拿下行業最嚴苛的“安全通行證”——SGS頒發的ASIL D功能安全認證。大模型技術結合硬件系統與架構支持,蘿蔔快跑第六代無人車安全性已堪比國產大飛機C919,其出險率僅爲人類司機的十四分之一,安全性是人類駕駛的10倍。

圖片來源:蘿蔔快跑官網

作爲AI行業最難攻克的領域之一,無人駕駛並不像繪畫、文字生成等“輕應用”般靈活,而是集成AI感知、決策、執行能力,涵蓋大模型、算力、自動控制等關鍵技術的“重工業”。

艱難的路,回報往往更爲豐厚。一旦跑通,無人駕駛還可延伸至物流、出租車、無人配送等多個場景,商業回報十分可觀。

針對以上場景,百度又一次搶先“快跑”。近期,蘿蔔快跑已與神州達成長期戰略合作,未來將共同打造全球首個自動駕駛汽車租賃服務。

毫無疑問,百度對無人駕駛的野心,不至於出海。放長遠看,無人駕駛未來有望成爲百度AI全球化佈局中最具想象力的“估值錨點”,甚至成爲AI生態中最有望率先走出國門的“殺手級應用”。

03 重估成長性,Super App正在路上?

當AI投資逐漸趨於理性,一直堅持重投入AI的百度正在被市場重新認識,逐步贏得與其真實價值相匹配的認可。

長遠來看,資本市場看好百度的核心邏輯無外乎以下三點。

一是敢於做長期投入的決心。李彥宏在WGS世界政府峯會訪談坦言:早在“600萬美元訓練出一個模型”之前,或許已經“花費了數十億美元來探索正確路徑”。百度願意做在前路手砍荊棘、腳踏泥濘的開路者,這一份對大模型投入的決心,將成爲其日後掌握AI行業話語權與主動權的密鑰。

二是AI雙引擎的初步跑通。不論是作爲AI底座的雲基礎設施,還是作爲視覺大模型的最大應用場景的無人駕駛場景,均已進入商業化收穫期,形成相互支持的增長結構。

三是內容生態與應用矩陣進入“多線開花”階段,所有應用“都可以用AI重做一遍”。據財報顯示,3月,百度APP月活用戶達7.24億,同比增長7%。百度搜索的改造加速推進、數字人則成爲其AI商業化的新抓手。

與此同時,百度文庫、百度網盤等老產品在AI加持下煥新重生,MAU分別達到9700萬和8000萬,心響、秒噠、文心快碼等新產品也在快速冒頭。

從平臺到底座,從工具到場景,百度的AI佈局正形成一張更完整的產品網,既補全了內容生態,也埋下了“超級App”的可能性。

百度的AI之路,並非一蹴而就。但當熱潮褪去、泡沫散盡,這家從PC搜索跨越至AI時代的老牌玩家,正以更成熟的姿態迴歸主場。

不是每一家科技公司,都能熬到AI商業化的黎明。但百度,顯然已經看到了漸亮的曙光。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