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青鳥消費Talk,作者:黃曉軍,原文標題:《保時捷銷冠的祕密,“炸”出來了》,頭圖來自:AI生成
五一回老家,高中同學帶了一個新朋友來喫燒烤。這位朋友是賣保時捷的,據說曾經當過門店的銷冠。
我問他:這種銷售有什麼技巧?
一杯啤酒破冰,他說“運氣”。
兩杯啤酒寒暄,他說“財運佔9成”。
三杯啤酒幹下肚,他說“FAB有時挺管用”。
一回想,前段時間與爆品創匠的朱老師交流時,我也看到了FAB法則。
很普通又很實用的一個模型,現學現賣,今天聊一聊。
Feature(特點):產品本身的屬性(材質、功能、設計等,客觀事實)。
比如我看到一款防曬乳,就表示添加了氧化鋅和二氧化鈦兩種防曬劑。
Advantage(優勢):特點帶來的獨特優勢(對比競品,突出 “爲什麼更好”)。
氧化鋅和二氧化鈦有什麼優勢?其實他們是物理防曬成分,無需等待成膜,直接反射紫外線。
丁香醫生的原話是:二氧化鈦主要負責阻隔中波紫外線(UVB),氧化鋅則主要反射長波紫外線(UVA),兩種對皮膚傷害最大的紫外線都能一網打盡。
Benefit(利益):優勢爲用戶帶來的具體價值(解決痛點、滿足需求,尤其是情感或場景化的收益)。
實際上,FAB法則的核心是從產品思維轉向用戶思維,通過“特點→優勢→利益”的邏輯鏈,把產品賣點轉化爲用戶能感知的價值(買點)。
FAB是賣點與買點的翻譯器。當然,這裏也有一個進階公式:FAB + E。
Evidence (證據)。 其實是考慮“特點+優勢+利益+信任背書”,這樣能夠增強說服力。
還記得2019年前後,前老闆逼着我們看關鍵明老師的《爆款文案》。
當時就提到了FAB,他說,月薪三千與月薪三萬,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會不會用FAB。
FAB+E是一個很系統性工程,不是說知道這幾點就能寫出好文案。文案極爲考驗動筆的人對用戶的洞察和行業思考。
交流時,朱老師給我舉過一個例子,嬰兒的輔食米粉。
爲了凸顯健康,很多品牌的米粉都會在包裝上寫0添加,或者在社媒投放中放大健康等關鍵詞。
這沒錯,但“健康”一詞似乎太寬泛。後來通過線上用戶在社交媒體的交流來看,他們更關心的是寶寶喫了會不會過敏。
低敏,可能比0添加更合適。
所有的文案都需要具體情景具體思考,沒有固定的模板。但對於入門級別的新手而言,我有幾點可以分享的tips。
一、特點重在聚焦
先羅列產品的特點,再做減法聚焦,最後貼記憶標籤。
特點不是越多越好,過多的特點會給用戶造成信息過載。就像我之前收到一張名片,印了滿滿10多行他的title,根本看不過來。
10個特點不如一個超級符號。
前不久我去走訪一個餐飲公司,他們家的招牌是排骨。在提煉特點時,他們之前是將創新菜、融合菜,或者加了茶香。
後來經過了解,我覺得他們有一個特點尤爲不錯:每頭豬隻取最中間的兩根肋骨。
其實,我在幫助品牌做提煉特點時,常會先去問4個問題:
第一,這個特點是否人無我有?
比如我之前看一個肉夾饃店,他們選的是帶皮前腿肉,其他的幾乎都是不帶皮的,爲什麼帶皮?因爲喫起來口感會更彈。
他們在制饃的時候只用豬大油,行業基本就是起酥油。有什麼不一樣?對方解釋說起酥油裏有氫化植物油……懂的都懂了。
第二,這個特點我女兒是不是聽得明白?
依舊是我走訪的這兩個餐飲公司,存在同一個問題,肉從哪兒來,我作爲消費者聽不明白。
肉夾饃品牌的肉是前腿2號肉,而另一家排骨招牌店的其他菜品,用了前腿1號肉。
那麼1號肉和2號肉又是什麼肉?我聽不明白。
一般而來說,我寫的內容會給我老婆看一遍,講給我小孩聽一聽。他們不明白,大概率也有很多消費者不明白。
後來,我幫品牌把前腿2號肉的位置屬性淡化,而是強調每頭220斤的豬身上,只取7.5公斤精選前腿肉。
凸顯稀缺性。
第三,能否和用戶痛點場景強關聯?
重慶一個GMV長期位居全城TOP5的商場——光環,就經常在餐飲門店前立一些招牌,比如“最佳親子餐廳”。
帶着兩三歲的小寶寶逛街,最難的就是在外喫飯找不到合適的。需要安靜、有餐椅、餐食不辣且健康……這個商場一個招牌就解決了。
第四,有沒有行業未曾向消費者傳達的共識?
這是提防知識詛咒,以至於很多值得傳播的行業特點、品類特點未能被消費者瞭解到——這樣一來,誰先說出來誰就獲利。
最經典的是喜力滋啤酒的營銷:
當年,業績下滑的喜力滋找到著名的廣告大師霍普金斯。霍普金斯在啤酒工廠轉了一圈之後,驚喜地發現:這裏的每個玻璃瓶都會經過4次高溫殺毒。
他問喜力滋的高管:“爲什麼不把這件事告訴消費者?”
高管回答:“因爲每家啤酒廠都會經過4次高溫殺毒,這沒什麼特別的。”
霍普金斯說:“是不是每家啤酒廠都這樣做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費者都不知道。”
於是,霍普金斯通過“每個酒瓶都經過4次高溫消毒”,成功讓喜力滋從市場第5躍居到市場第1的位置。
二、優勢在於比較
優劣本身是一種比較。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就似乎一種優勢。
總結來看,你要凸顯的優勢,其實是與競品或者傳統方案的比較,其中冗餘的部分就是優勢。
一般而言,我們需要在輸出優勢時綜合競品和傳統方案,並且加上場景和數據,更能凸顯碾壓優勢。
拿筋膜槍來看:
普通按摩師按10分鐘收費200元,還找不到穴位;
xxx 筋膜槍3200轉/min高扭矩電機(F),比普通筋膜槍動力強30%(A),3分鐘精準放鬆斜方肌,相當於請了個隨身按摩大師(B)。
三、利益最好直擊靈魂
利益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挖,儘可能一步步戳中用戶隱性需求、深層需求。
一般而言:
(1)基礎利益:解決顯性問題
比如上文提及的筋膜槍,就能緩解肌肉痠痛。
(2)場景利益:代入具體場景
比如健身後用筋膜槍10分鐘放鬆,第二天爬山腿不酸。
(3)情感利益:觸發身份認同
每天用10分鐘精緻護理,是30+女性給自己的儀式感。
四、證據旨在降低決策成本
E是驗證產品價值的關鍵環節,需通過數據、認證、案例等客觀事實強化 FAB的可信度。
但很多時候,我們的E都是很蒼白的,特別是一些小主播在直播間大吼“好用,真的好用”。爲什麼李佳琦說“好用”,就管用?
後者其實是IP背書,並不是“好用”背書。從我自己出發,我常用的4類證據:
第一是權威背書。
我4月份纔去走訪的一家線下護膚品牌,在冷啓動期由於品牌知名度不夠,用戶對一些上臉的產品不敢用。
怎麼辦?他們找到了國內權威的研究機構以及一款知名品牌做聯名,店員對用戶介紹時會說這是xx品牌的、xx研究院出品的。
信任感就出來了。
第二是事實證明。
所有的傳播,消費者都會認爲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爲打破這種嫌疑,我們可以向消費者展示可驗證的客觀事實。
第三是用戶證言。
這個很容易理解,精選用戶好評。
這裏需要注意的是足夠細節地體現 “身份 + 場景 + 效果” 。把它當做一個公式去套,例如玻尿酸原液證言:“30 歲寶媽連續使用 28 天,法令紋淡化明顯,同事以爲我做了醫美”。
第四是承諾保證。
證據如果不從可信度的事實出發,還可以通過明確承諾消除用戶對損失的恐懼。
這裏面主要有3大承諾:
效果承諾:免費試用,滿意再付款。
服務承諾:3年包換終身保修。
價格承諾:全網最低價,買貴退差價。
當然,我們也會在整體的風格設計上,特別是圖片場景上去體現信任狀。比如我們在看到一些食品廣告裏,總是家人和小孩一起再次,就凸顯了健康。
這種直觀的視覺衝擊,以及用戶可感知的細節,比xxx認證更有效。
五,別忘了行動指令
最後要推消費者一把,給出購買指導,比如熱銷款、同款等,甚至直接半強迫式的行動指令,“寶子們給我衝!”
總結來看,FAB+E 的底層,是對人性需求的洞察。寫文案之前,設身處地站在用戶的位置去用一用產品,去思考用戶真正需要什麼。
以上。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青鳥消費Talk,作者:黃曉軍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hezuo@huxiu.com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
End
想漲知識 關注虎嗅視頻號!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