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提供包括資訊、報告、培訓、諮詢等在內的14項ESG服務,助力上市公司傳播ESG理念,提升ESG可持續發展表現。點擊查看【ESG評級中心服務手冊】
文 | 李濤 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
在技術變革與產業升級並行的時代,企業如何在AI浪潮中重構經營邏輯?當“內卷”成爲市場常態,新質生產力如何引領增長破局?消費升級與人口結構變遷下,哪些新興賽道將釋放潛力?ESG從“可選命題”變爲“必答題”的背後,企業如何平衡責任與增長?
帶着這些時代課題,新浪財經近期對話了BCG中國區主席廖天舒——聚焦AI轉型、消費創新、可持續發展等前沿領域,以全球諮詢視角解析中國企業的機遇與挑戰,探尋從戰略破局到價值創造的底層邏輯,爲商業決策者提供啓發未來的深度洞察。
以下爲對話實錄:
Q:作爲全球頂尖的諮詢公司,BCG發佈了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報告,例如在2025年年初發布了《從潛力到利潤:彌合AI影響差距》(From Potential to Profit: Closing the AI Impact Gap)。在您看來,AI的快速發展將如何重塑企業的經營模式?企業管理者又該如何在AI時代抓住機遇,同時有效應對AI帶來的風險與挑戰?
A:人工智能作爲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角色,正推動人類社會步入全新的智能化階段。在AI技術變革和生產力變革的雙重推動下,企業將面臨組織結構的深層變革和核心價值鏈的重構。
隨着AI的快速發展,企業組織結構將加速進化,從組織形態、領導力、人才管理、企業文化等各方面發生創新迭代,決策體系也將全面升級。從組織形態來看,模塊化技術平臺將爲企業賦能,提升部門協作效率,實現降本增效和敏捷反應;同時,我們可能會看到企業組織的去中心化,總部的角色被重新定義,依託AI減少直接監管的需求,更強化引領和頂層設計;不僅如此,企業的上下層級、職能壁壘,甚至組織內外部的界限都將弱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地形成更加動態、開放的生態系統。隨着AI技術與商業模式的深度融合,企業將重新定義核心能力邊界,並推動服務模式和生產流程的創新升級。
而在AI時代,企業也面臨雙重挑戰。向外看,企業面臨業務應變的挑戰。AI算法、算力和數據資源以指數級速度進化,技術的革新加速了商業模式的蛻變、競爭格局的重構、市場需求的變化。向內看,企業面臨去中心化管理的挑戰。技術民主化後,信息在組織上下充分流動,人才更易實現知識與專業的平權和能力躍升,隨之而來的是更頻繁的自下而上的創新和自發的跨界協作。如何激發去中心化組織中碳基人和硅基人的創新、協作和自驅,是AI時代企業要探索的課題。
面對這樣的挑戰,我們建議企業高管應從“部署-重塑-創新”三個維度進行自我評估,從而將生成式AI的巨大潛力轉化爲長期可持續的價值:
o 部署:將生成式AI融入日常工作的各個領域,部署多樣的生成式AI解決方案和模型,幫助企業各個部門提升生產力。BCG調查顯示,亞太地區正持續加大AI投入,超過90%的企業已有全面的AI部署計劃,並計劃在兩年內全面部署生成式AI應用,完成戰略轉型;其中66%的AI領先企業展開廣泛舉措融入多個職能以推動轉型。
o 重塑:藉助生成式AI重塑業務流程和職能,針對關鍵職能部門,端到端大幅提升效率和效益。
o 創新:打造全新體驗、產品和商業模式。開發以客戶爲中心的高效工作方法,充分利用自有數據和知識產權,爲客戶提供其他地方無法提供的互動體驗,甚至創造新型生成式AI商業模式,建立長期競爭優勢。
除此之外,企業應在技術部署、數據基礎設施、人才、流程、組織架構、激勵機制、文化等方面進行全面佈局和變革,並遵循“10-20-70”法則合理分配工作重心:即10%算法,20%技術和數據,70%人員和流程,從而發揮AI價值潛力最大化,實現企業AI轉型。
總而言之,AI並非純技術議題,我們BCG做過調研發現,生成式AI領先企業存在不少共性,他們依靠CEO前瞻支持、整體戰略融合、全面投資佈局、工作流程革新以及強有力的安全護欄,構建更爲深層的基礎框架五大支撐,實現更高商業價值。
Q:在生產端,“內卷”與“新質生產力”是近兩年的熱點話題。當前,中國企業面臨着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內卷”現象,特別是在消費和科技領域。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對企業長期發展的影響?在您看來,企業應採取哪些創新策略來突破內卷的困境,挖掘新質生產力,並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的增長?
A:市場經濟競爭本是常態,良性的競爭是推動創新突破和行業轉型升級的動力,但也應警惕“一哄而上”式的盲目發展,“內卷”式的競爭並不是產業長期向好發展的良策。
新質生產力實際上爲突破這一困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作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着力點,新質生產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爲重點,本質是以創新來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引領中國從要素與投資驅動的發展階段,轉向創新驅動增長的新階段,同時也爲企業帶來新技術、新產品、新市場、新模式的創新拓展機會。
核心來講,新質生產力指向了三個層面的升級,即技術突破、資源優化和產業升級。其中,技術突破幫助補足關鍵短板,爲企業發展創新模式提供可能;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和優化則能有效提升各類資源利用效率;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則成爲激發企業高端智能化發展的關鍵。這三個層面的系統性升級和協同推進將形成驅動高質量發展的立體動能,不僅能夠突破傳統增長的路徑依賴,更能在深層次上完成生產方式的革新,爲產業發展打開更可持續的價值創造空間。
企業需從戰略定位、技術突破、制度保障等多方面構建協同創新體系,實現資源的有效重組並釋放價值,從而打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構建“健康有序”的競爭格局,實現從“內卷紅海”到“價值藍海”的跨越。
Q: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把“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放在突出位置。結合我國的國家政策、人口結構以及消費業態的演變,您認爲未來有哪些新興消費賽道或消費熱點值得我們期待與關注?
A: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把擴大內需特別是提振消費列爲首要任務,加之後續《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的落地,我們也關注到了擴大內需、提振消費所釋放的潛在市場機遇。
在BCG最新一期的中國消費行業季度觀察中,我們可以看到2024年全年零售總額呈現出“加速—平穩—再提速”的韌性態勢,第四季度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恢復至3.8%,人均消費支出也在第四季度實現了5.6%的同比增長,這是國家促內需政策釋放消費潛力的積極體現。
同時,根據我們的觀察,不同消費品類的表現呈現出明顯的分化態勢,其中衆多子品類仍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成爲消費亮點,例如包括食品飲料和家電器材的生活必需品、運動健康、追求自我提升和精神體驗的服務消費和家庭改善類,這種分化態勢反映出在當前環境下,理性消費主義的迴歸以及對生活品質的更高追求。2025年仍將是消費行業企業勵精圖治的機遇之年。在理性迴歸、品質升級與情緒滿足的消費趨勢中,結合國家政策及人口結構,消費行業已湧現多方面值得關注的變化和增長機會,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可以看到未來的一些新興消費賽道與熱點:
爭奪高消費力人羣,把握結構性機會:30歲以上熟齡消費者和老年消費者正在重構消費市場格局,他們的購買力和信心相對更充足,對市場、特別是高價值品類的份額貢獻正在擴張。而人口老齡化加速催生的“銀髮經濟”進階,結合老年生活觀、消費觀的革新,居家適老化改造、智慧養老監護設備等基礎養老設施及輔具外,老年教育、康養旅居等精神消費需求也有所凸顯。
自我取悅和呵護需求上升,消費價值變遷:當前,沉浸式演藝項目、冰雪經濟、傳統文化IP衍生品等消費火熱,這些以情緒價值爲核心的消費浪潮已逐漸成爲中國新消費市場的顯著特徵之一,這一趨勢的本質是消費者從功能性需求向精神價值需求的躍遷。同時,居民消費意願向服務體驗類傾斜明顯,服務比實物商品吸引了更多的消費,結合國家政策針對民生服務供給擴容、放寬准入限制,新消費價值下的情感驅動型消費將值得關注。
產品創新撬動增長:根據BCG調查,“加速新品發佈”是2024年消費品行業的年度關鍵詞,企業通過探新品類、挖新需求、拓新人羣三大範式在產品創新方面尋求突破和增長。未來,在政策的持續強刺激和技術革新的加成下,數字消費、智能消費、綠色低碳消費等將拓展出更多元化的消費場景,激活和開闢更多高成長性消費新賽道,驅動精於社交洞察、產品微創新和迭代打磨的中國企業繼續在2025年創造好物,迎接增長。
消費出海:2024年中國出海企業數量和海外營收佔比均創新高,海外收入增長繼續快於境內收入增長。即便面臨國際地緣政治和地區貿易的不確定性,“向海外去”仍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餐飲、美妝、電子產品、家電、服裝、生活方式、汽車等品類已頗具中國企業集羣效應。
Q:我們瞭解到,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也是BCG重點關注的領域之一。一方面,我們看到許多企業正在積極踐行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理念,致力於實現可持續轉型;另一方面,我們也注意到一些企業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出現了倒退,例如推遲了雄心勃勃的減排目標。請問您如何看待ESG績效對企業經營的影響?在您看來,積極主動地推進可持續發展是否會給企業帶來正向的經濟回報?
A:BCG的全球挑戰者系列報告調研發現,可持續發展浪潮數十年前在成熟市場掀起波瀾,但如今已經強勢席捲新興市場。新興市場企業的ESG指數評分與重要財務和估值指標之間關係密切,而引領可持續發展的新興市場企業可以叩開全新增長機遇的大門。
我們的報告中從各行各業遴選出50個在ESG與財務指標上均表現強勁的新興市場企業,並冠以“氣候先鋒”的稱號。從這些氣候先鋒企業的卓越表現可以看出,領跑可持續發展並不以犧牲業務增長和盈利水平爲代價。BCG分析發現,2017-2022年期間,氣候先鋒企業的股東總回報分別比標普500指數和MSCI新興市場指數高出近35%和105%。這些在可持續發展方面一馬當先的新興市場企業贏得了本土市場的先機,不僅擴大了商業版圖,降低了資金成本,鞏固了制勝市場的能力,吸引了頂尖人才,同時也有效的打消了消費者對於可持續性的擔憂。
可持續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協調三大核心要素:經濟增長、社會包容和環境保護,企業通過積極主動地推進可持續發展、參與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不僅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資源、環境、氣候等長期可持續發展難題,也能爲自身業務增長贏得顯性收益和隱性積累。
當下,在中國乃至全球推進ESG發展邁向新階段的背景下,對各行業的企業來說,推進可持續發展和踐行ESG實踐已不再只是錦上添花,而是優化企業自身運營模式、打造長期競爭力,同時踐行社會責任、滿足客戶和消費者對可持續性產品的需求、並迎合投資者需求的必行之舉。從更長遠的眼光來看,站在可持續發展的最前沿,更爲企業長期韌性發展帶來巨大潛力,幫助企業及時把握商機、吸納人才,從而贏得未來。
Q:中國作爲全球最大的新興市場之一,具有獨特的經濟結構和發展需求。BCG在中國市場深耕多年,積累了豐富的本地經驗和全球視野。您認爲中國企業在實現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面臨哪些獨特的挑戰?隨着中國“雙碳”目標的日益臨近,您認爲在低碳轉型與可持續發展領域存在哪些值得關注的投資機遇?
A:“數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可持續發展。而今時今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理念正在顛覆全球競爭的底層邏輯。
根據我們的研究觀察,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中,各行各業的企業都在積極應對消費者、內部員工、貿易伙伴、投資人、監管機構等利益相關方不斷增長的壓力。而對中國企業來說,主要挑戰來自於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合規壓力,一方面中國企業需參考國際ESG體系,同時結合中國國情和政策導向,形成符合中國發展現狀的可持續發展議題和ESG框架。另一方面,中國三大交易所已於去年正式發佈《可持續發展報告編制指南》,對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提出強制要求,許多企業面臨關鍵指標信息缺失、披露流程體系不完善等多重壓力。
其次是可能面臨的的跨境綠色壁壘,隨着發達經濟體持續推動氣候與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出口企業必須跟上全球貿易伙伴不斷變化的ESG要求和法規政策形勢,例如歐盟最近兩年推出的多項相關法規要求,都將大大增加與之合作的中國企業的相關成本,形成壁壘。
除此之外,資金缺口以及各行業面臨的特定問題也是中國企業在實現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需要面對的挑戰。尤其是對中國大量的中小企業來說,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實踐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用於研發或設備採購,疊加融資成本,加劇資金壓力。而中國產業結構複雜多樣,可持續發展進程不盡相同,也存在各自獨特的發展痛點。
在ESG投資方面,雖然中國企業相對較早的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但中國ESG投資市場真正抬頭是在近些年,在ESG基金數量和規模上都有了跨越式提升,並在ESG投資領域積極探索優秀實踐。具體來說,由於中國特殊的產業結構和轉型需求,未來將有大量的清潔能源項目、工業深度脫碳技術需求、碳資產管理與服務、數字化轉型等方面存在投資機會,既滿足可持續發展要求,也能提供優越回報。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我們仍然相信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背景、碳中和政策、金融對外開放和海外投資增長、社保保險等長期資金進入的影響下,中國ESG投資發展空間廣闊。而中國企業也可以此爲契機,儘快採取行動,高質量地應對各類合規和貿易要求,抓住機遇,實現綠色轉型,提升競爭力。
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簡介
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是業內首箇中文ESG專業資訊和評級聚合平臺,致力於宣傳和推廣可持續發展,責任投資,與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價值理念,傳播ESG的企業實踐行動和榜樣力量,推動中國ESG事業的發展,促進中國ESG評估標準的建立和企業評級的提升。
依託ESG評級中心,新浪財經發布多隻ESG創新指數,爲關注企業ESG表現的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同時,新浪財經成立中國ESG領導者組織論壇,攜手中國ESG領導企業和合作伙伴,通過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理念,推動建立適合中國時代特徵的ESG評價標準體系,促進中國資產管理行業ESG投資發展。
責任編輯:李濤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