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貨美妝“第二梯隊”暗湧資本野心
毛戈平上市後在資本市場備受熱捧的表現,讓衆多國貨美妝企業“坐不住了”,紛紛開啓自己的上市規劃。
前不久,四川成都的的東方妍美(成都)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香港主板上市。根據招股書,2023年及2024年,東方妍美收入分別爲1288.2萬元和1452.0萬元,2024年收入增速爲12.7%。值得關注的是,該企業目前還處於負毛利、虧損狀態之中,2024年末公司資產負債率甚至達到123%。
這種名不見經傳的“虧損”企業,都具備衝擊港交所的底氣,更不用提國貨美妝行業“頂流”了。根據證監會官網,3月27日,廣州本土護膚品牌穀雨主體企業穀雨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中信建投簽署上市輔導協議,並於3月31日向廣東證監局提交了上市輔導備案報告。這家年銷50億的“抖音頂流”,正在向A股發起衝擊。
穀雨衝擊A股“有戲”嗎?其他國貨美妝頂流會“跟風”上市嗎?
美妝企業,衝擊A股難上市
對於美妝企業而言,選擇A股上市或許並非一個好的選擇。在衝擊A股這方面,衆多美妝企業都有失敗的“前車之鑑”。
比如毛戈平,作爲繼逸仙電商之後最受矚目的IPO,創立二十四年以來,毛戈平將將三分之一的時間精力都撲在了上市這件事上。從2016年開始,毛戈平首次向上交所提交了招股書,此後三次衝擊A股均以失敗告終。求A股上市“不可得”,毛戈平不得不於2024年4月轉戰港股,首次未過聆訊,二次成功備案。8年5戰IPO,儘管“曲折”,最終圓夢。
毛利率高達80%以上的毛戈平,三次衝擊A股均“不成”,其他國貨美妝企業可能更難。
成立於2004年的老牌美妝企業環亞科技,從2011年傳出上市消息,到2021年真正涉足上市之路,到2023年撤回上市申請,其上市路“一波三折”,但並未成功。據悉,在最後一輪問詢函中,環亞科技的銷售及研發費用、主營業務收入變動、銷售模式等方面均被監管重點“關注”。
還有更早的成立於2000年的相宜本草,早在2012年就曾首次啓動IPO進程,擬在上交所上市,計劃募集約7億元資金。但由於與投資方產生矛盾等原因,公司在2014年主動終止了首次IPO計劃。時隔多年,相宜本草於2020年再次啓動上市計劃,並與中金公司簽署了上市輔導協議,擬於A股上市。但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相宜本草的上市之路再次遭遇挫折,於2024年10月終止了與中金公司的輔導協議。
新銳國貨美妝企業也難逃撤回上市申請的遭遇。成立於2015年的湃肽生物,是一傢俱有央企背景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不僅擁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稱號,還憑藉其在多肽合成和修飾技術方面的領 先地位,迅速在化妝品原料和醫藥產品領域佔據了一席之地。然而,從2023年6月湃肽生物IPO被受理,資本市場翹首以待“美容肽第 一股”卻在半年後悄然撤回,留下對於A股市場深深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毛戈平從A股轉道港股上市背後,還有一個政策背景——4月12日,新“國九條”明確嚴把發行上市准入關,主板、創業板的上市門檻隨之提高。
例如,滬深交易所對主板的“三套考卷”進行了全面上調,以大多數主板IPO企業選擇的第 一套標準爲例,將最近三年累計淨利潤的下限由1.5億元調至2億元,最近一年淨利潤指標從6000萬元提升至1億元,最近3年累計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指標從1億元提升至2億元,最近3年累計營業收入指標從10億元提升至15億元。
在此情況下,美妝企業衝擊A股上市越來越難,毛戈平也選擇避開A股。
衝擊A股上市,穀雨有戲嗎?
2024年以來,成功登陸A股上市的美妝企業是芭薇股份,但卻是在登陸主板上市不成的情況下“借道”北交所。真正登陸A股主板上市的美妝企業,則爲2023年8月在深交所上市的“醫美面膜第 一股”敷爾佳。時隔兩年後,A股能迎來穀雨這隻“美白第 一股”嗎?
作爲後起之秀,穀雨的發展速度很快。2016年成立後,2010年銷售額(GMV)突破10億,此後一路飆漲,2022年和2023年的銷售額(GMV)分別爲22億、35億,2024年穀雨銷售額(GMV)突破50億元(營收約爲40億元)。
而根據2024年A股美妝上市公司財報,年營收超過50億元的美妝上市公司僅有珀萊雅(107.8億元)、穩健醫療(89.78億元)、貝泰妮(57.36億元)、上海家化(56.79億元)、華熙生物(53.71億元)。
從企業規模上來看,穀雨已經超越了愛美客(30.26億元)、丸美生物(29.7億元)、敷爾佳(20.17億元)等美妝行業龍頭,且增長速度十分驚人。
穀雨的定位是“更適合中國人膚質的科學美白品牌”,而它的核心武器是成分“光甘草定”,每千克成本高達18萬-20萬元。穀雨宣稱其擁有中國唯 一的光果甘草人工種植基地,提純度達99%,手握多項核心專利。但最關鍵的是它還能“搞流量”,通過賈乃亮合作、跟楊紫牽手,GMV突破50億,牢牢佔據抖音美妝TOP3榜單。
但穀雨衝擊A股上市仍有不少隱憂。從產品來看,穀雨的主要營收來源集中在主品牌上,除了主品牌穀雨,去年6月才新推抗老修護功效護膚品牌粹律ReGreen。但飛瓜數據顯示,粹律ReGreen在2024年10月開始試水抖音,首月銷售額不到1萬元,後續兩個月(11-12月)不到10萬元。這種單一依賴可能導致風險集中,一旦該產品出現問題或市場變化,將對整體業績產生重大影響。
從銷售渠道來看,“抖音頂流”穀雨嚴重依賴線上渠道。在今年1月20日舉辦的“中國香妝協會-2024中國香妝產業數據發佈會”上,穀雨聯合創始人林雨汀表示,穀雨2024年財務營收約40億元,同比增長超40%,其中線上佔比93%,線下佔比7%。這種高度依賴線上渠道的模式,可能使得穀雨在面對電商平臺政策變化或流量波動時面臨較大風險。
在營銷上,穀雨大手筆砸錢,全渠道開展“廣撒網”式的營銷推廣,與明星、達人合作,不斷加強消費者對光甘草定的認知,加深品牌與光甘草定的綁定。這種模式比較容易陷入類似逸仙電商(完 美日記母公司)的“營銷陷阱”(上市前的2020年,逸仙電商銷售及營銷費用達到34.1億元,佔總營收的比例高達65.2%。上市後,2022-2024年,逸仙電商的銷售和營銷費用常年佔據營收的60%以上),高昂的營銷費用進一步蠶食企業利潤。
如上所述,美妝企業的銷售及研發費用、銷售模式等均爲證監會重點“關注”的問題,穀雨能夠順利通過“問詢”這道關嗎?
即將“湧動”的美妝上市潮
不管是穀雨衝擊A股,還是東方妍美擬港股IPO,似乎都預兆着新一輪美妝行業上市潮正在湧動。而如今火爆的港股,對於內地消費企業更加開放友好,也將促使國貨美妝品牌考慮近期IPO的可能性。
藍鯊消費從一些投資機構內部人士處得知,如林清軒等國貨美妝品牌已經透露出擬IPO的規劃,並在着手準備前期的籌備工作。據悉,在2024年上半年,我國化妝品零售總額同比微增1%的情況下,林清軒全渠道銷售額同比增長50%,顯示強勁的增長勢頭。值得關注的是,林清軒奉行“兩條腿走路”的渠道佈局,線上線下五五開。除了在天貓、抖音等線上渠道外,林清軒還在全國佈局了600多家門店,覆蓋100多個城市,並計劃通過代理商網絡下沉至三四線城市。
與穀雨相比,聚焦山茶花精華油的林清軒體量並不大,2024年營收大約15億元左右。比林清軒營收更高的自然堂、花西子、橘宜(橘朵母公司)等美妝企業,與穀雨體量相當,可能也正在醞釀新一輪IPO。
早在2023年10月,有媒體報道伽藍集團(原自然堂集團)正考慮最早於2024年在香港首次公開招股(IPO),募資不超過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6億元)。據悉,這家成立於2001年的老牌美妝企業,旗下擁有自然堂、美素、珀芙研、春夏、植物智慧、己出共7個美妝品牌,涵蓋護膚、彩妝、香水、男士護理、嬰童護理等多個領域,而在2022年其營收已經高達58億元。爲了更好地衝擊上市,伽藍集團還正式更名爲“自然堂集團”,使其更符合大衆的認知。(自然堂一直是伽藍集團旗下最知名的品牌,但其名氣要遠大於伽藍集團。)但迄今爲止,自然堂集團仍未有IPO的其他動向。
在投資圈裏,花西子是個神祕的存在。不少投資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都曾提到,他們很難接觸到花西子創始人吳成龍(花名“花滿天”)本人,迄今爲止,花西子並未進行過一輪融資。據一位接近花西子的知情人士透露,“花西子線上推廣做得好,15天可以完成銷售輪迴,而加工廠一般有60天賬期,因此花西子現金流充足。”早在2021年,花西子的GMV已經達到54億元。
而在2021年,花西子也迎來了一位CFO——原摩根士丹利執行董事April Fan(中文名:範新鵬)。引進CFO,通常被視爲公司在資本市場意欲作爲的信號,因而花西子此舉,被各界人士解讀爲IPO或融資計劃臨近。不過,由於與李佳琦深度綁定,在一次直播翻車事件後,花西子融資或者IPO的聲音漸息。
橘朵母公司橘宜集團也在2022年傳出正在啓動IPO的消息,當時橘宜集團否認了上述說法,但同時表示,公司已經完成了多次融資,上市是未來一定會走的流程,只是現在時機還沒有到。而在2022年前後,橘宜集團還進行了一系列股權便跟,橘宜集團控股股東變更爲橘宜香港和橘宜新加坡。由創始人旗下境外公司控股境內公司股權,是國內企業較爲常見的一種股權安排,往往用於爲境外上市做準備。
根據今年4月10發佈的財報顯示,橘宜集團2024年總銷售額突破5.8億美元(人民幣42億元),年度營收達4.83億美元(人民幣35億元),同比增長36%。根據其股權架構,在美股或者港股上市的可能性更大。
受到穀雨等美妝企業衝擊A股的影響,可能還有更多的老牌或新銳國貨品牌也在謀劃上市。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