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或許已經贏得了電動汽車之戰,”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一組分析師在給投資者的報告中寫道。
常讀本網站的讀者都深知中國在電動汽車競賽中領先多遠。我們對此報道頗多。我知道我們一直在強調這一點 —— 尤其是自本月我們的主編帕特里克・喬治(Patrick George)從上海車展歸來後,他帶着查理・凱利(Charlie Kelly)試圖追蹤佩佩・西爾維婭(Pepe Silvia)時的那種急切勁頭。他所目睹的汽車與技術令他震撼不已。
即便長期以來作爲美國汽車技術領先者的特斯拉,似乎也正被超越。這一觀點來自一個意想不到的信源:華爾街最力挺特斯拉的支持者之一。在最近給投資者的兩份報告中,由亞當・喬納斯(Adam Jonas)領導的摩根士丹利分析師指出,特斯拉或許已無法趕上中國推出的電動汽車。
“中國可能已經贏得了電動汽車之戰,” 分析師在週二的報告中稱。
這一評論的導火索是本週推出的一款格外耀眼的中國車型 —— 小米 SU7。這家電子製造商於 2021 年涉足電動汽車領域,去年推出首款車型 SU7 轎車。這款車令福特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Jim Farley)等汽車高管印象深刻,並在中國大獲成功,上市首 11 個月銷量高達 32 萬輛。
小米 SU7 是小米的第二款車型,這是一款時尚、高科技的跨界車,直接瞄準特斯拉的核心產品 Model Y。如今,華爾街專家稱,這家新興汽車公司在價格、配置和設計上遠超美國長期以來的電動汽車領導者 —— 全球電動汽車行業的開創者。
分析師稱,這解釋了爲何特斯拉正專注於開發自動駕駛出租車,而非普通汽車。
“我們建議投資者看看小米 SU7 的圖片和配置,它看起來像一輛法拉利或阿斯頓・馬丁 SUV,卻有着豐田凱美瑞的價格。然後問問自己,特斯拉是否更應該推出更多有方向盤的電動汽車,” 他們在週三寫道。
近年來,馬斯克似乎對製造和銷售汽車的業務興趣漸減 —— 反而主張特斯拉的未來全在於自動駕駛技術和 Optimus 人形機器人。
在特斯拉最近的財報電話會議上,他說了一句從汽車高管口中聽到頗爲驚人的話:“現實是,未來大多數人不會買車。”
或許摩根士丹利分析師所言不虛,他們認爲小米及其所代表的一切,能解釋爲何特斯拉 “正在遠離‘汽車’,全力投入自動駕駛”。
大規模政府補貼、靠近電池供應鏈以及對 STEM 教育的重視,近年來幫助中國成爲全球電動汽車強國。如今,中國擁有一個發展節奏極快、創新頻出的電動汽車市場,日益擠壓特斯拉、大衆和通用汽車等外來者的生存空間。
比亞迪、蔚來和吉利等中國企業也在迅速向海外擴張。比亞迪剛剛在歐洲推出了價格僅 2.2 萬美元(約合人民幣 15.8 萬元)的廉價海鷗掀背車。
分析師稱,中國的全球擴張將對特斯拉的汽車業務造成打擊。(據某些估計,到 2030 年,全球每三輛售出的汽車中就有一輛來自中國。)而這對特斯拉來說是個問題 —— 無論它如何承諾將成爲一家價值數萬億美元的人工智能公司,其幾乎所有收入仍來自汽車銷售。
“我們發現,市場對特斯拉近期汽車業務的預期仍過高,未充分反映中國新增產能和競爭的量級,這最終將對國際市場產生影響,” 他們表示。
誠然,摩根士丹利團隊認爲會被小米甩在身後的不止特斯拉。分析師稱,福特首席執行官曾稱其職責是 “在直接的市場競爭中擊敗 SU7”,但福特可能也難以招架。
“在我們看來,福特可能需要許多年才能在經銷商展廳推出與 SU7 或小米 SU7 相當的產品,而到那時,只能想象小米後續產品和創新會有多大提升,” 他們表示。
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的主導地位如今可能感覺像是一個遙遠的挑戰。高額關稅和對中國汽車技術的禁令目前阻止着小米等品牌進入美國市場。但這家銀行認爲,這些品牌進入美國只是 “時間問題”。
“我們不知道有哪位汽車行業首席執行官認爲關稅能成功將中國電動汽車技術完全擋在美國市場之外,” 他們表示。“在我們看來,你無法讓最好的產品長期遠離最優質的消費者。”
歡迎加入我們,連接10萬+汽車產業鏈人員、1000+汽車行業投資機構人員、10000+汽車產業鏈企業、1000+汽車行業專家、100+地方政府、100+汽車獵頭、1000+科創企業!!!!
加羣請掃管理員微信(請註明您企業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