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 新熵 思原
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不經意道出了小米做家電的野心——三年之內成爲中國前三。面對當前行業裏公認的三巨頭(美的、海爾、格力),小米想擠下誰,也是外界所好奇的問題。
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國內家電行業的格局可以說十分固化,包括TCL、長虹在內的老牌企業,都很難分走三巨頭的蛋糕,而大家也多少有些甘於現有格局,相安無事。
小米作爲賽道的後來者,帶着互聯網思維、強大的生態整合能力以及獨特的性價比策略強勢入局,甚至專門修建了一座智能家電工廠,其打法和決心無疑給家電行業帶來了一些想象空間。
當然,三巨頭各自的轉型方向和自身優勢也決定了他們面對小米時的不同處境。那麼,在未來三年內,小米是否真的能夠實現成爲中國家電前三的目標?美的、格力、海爾之中,又有哪家最有可能被超越掉隊?
小米兇猛,家電市場格局震盪
小米進入家電行業所應用的互聯網思維,體現在對用戶需求的精準把握和快速響應上。
當傳統家電企業還在依賴線下渠道和傳統營銷模式時,小米利用線上平臺,通過社交媒體營銷、粉絲經濟等方式,沿用手機領域的性價比策略,迅速拉近與年輕用戶的距離,積累起龐大的用戶羣體。
作爲大家電領域的後起之秀,小米“冰空洗”產品在市場上“攻城略地”的速度令人刮目相看。今年一季度,小米旗下米家空調、冰箱、洗衣機的銷量穩居全國第四,銷售額同比增幅均在100%以上,其中洗衣機銷售額增幅高達184.4%。
而中怡康的數據顯示,小米家電已經有4項品類是線上市場第一,分別是電視、淨水器、電吹風、空氣淨化器。並且統計的11項品類中,10項都在增長,只有電視市場份額下滑了0.5%,但也是第一。另外的都是大幅度的增長,比如空調、冰箱、洗衣機、熱水器等這些大家電,都是最低52.6%,最高216%的漲幅。
不過小米的家電生意成長性可觀,渠道也存在結構性的不平衡。其各個家電的線下排名及市佔率,幾乎都在十名開外,即便是賣得最好的空調,份額也僅爲1.67%。
毋庸置疑,線下是家電行業的主場,即便是小米,短時間也難以撼動這些行業老炮。不過小米也有自己的應對,就是加大線下直營渠道的建設。集團總裁盧偉冰說過,小米門店好處是,沒有淡旺季之分,且門店位置越來越好,“開了非常多的大店”。
據他介紹,到2025年底,500平米的大店將增長至400家,門店一邊放新能源汽車,另一邊陳列手機、空調等產品。
當然,更值得行業巨頭擔憂的是生產問題。此前的代工生產模式是小米常被詬病的環節。格力董事長董明珠也公開詰問過,小米空調全靠別的廠家做產品,其核心技術是什麼?但如今,小米家電正着手進行重資產投入,自建產能。其位於武漢的智能家電工廠,預計於2025年11月投產,2026年將大規模量產。
小米對於家電行業來說就像一條鯰魚,而且是以完全有別於傳統家電行業的形式進入。總是以一個或者幾個火熱的單品直接打開市場,和傳統家電企業成百上千的 SKU形成了效率和成本上的對比,而且這些單品能在某些程度上依靠噱頭引起強大的傳播效應。
這就是行業需要警惕小米的原因。不過隨着行業掀起波瀾,傳統三巨頭也並非一成不變,紛紛開啓轉型之路。
巨頭轉身,錯位競爭下長短板顯現
巨頭跨出家電領域,去找新的增長,或許便是方洪波所講戰略上不害怕小米的具體表現。
美的一方面轉型做 B 端和出海,另一方面對家電產品進行優化,穩固優勢業務,砍掉沒優勢的板塊。
在出海方面,美的通過收購海外品牌和建立海外生產基地,不斷拓展國際市場。2016 年,美的收購了日本東芝白電業務,獲得了東芝在日本和東南亞市場的品牌、渠道和技術資源。
在B端業務,美的於2017年便收購了德國庫卡機器人公司,進入工業機器人領域,提升了在高端製造領域的競爭力。目前,美的的海外營收佔比已經超過40%,To B業務收入突破千億,在集團營收中佔比已經超過25%,成爲其重要的增長來源。
而C端家電基本盤,美的的空調、冰箱、洗衣機等產品仍然保持着領先地位。與此同時,砍掉了一些市場競爭力較弱的業務,如微波爐等小家電中的部分低端產品線,集中資源發展優勢業務。
由於美的的轉型方向主要集中在B端和海外市場,所以站在整個集團層面,與小米的主要競爭領域僅剩爲數不多的大白電業務,只要穩紮穩打,市場份額並不會出現大起大落。
海爾的轉型方向主要聚焦在兩個關鍵領域:高端化和智能生態。前者成效顯著,正在從“賣產品”向“賣服務”轉型,後者通過構建“智慧家庭”生態系統,打造從家電到家居、從硬件到軟件的全場景服務能力。
其推出的“三翼鳥”場景品牌,正是這一戰略的具體體現。用戶不再只是購買一臺冰箱或洗衣機,而是獲得一套完整的智慧生活解決方案。這種模式不僅提升了客戶粘性,也爲海爾打開了更高的價值天花板。
卡薩帝品牌的成功塑造,使海爾在高端家電市場佔據了重要份額,而這一領域由於對品牌溢價能力、技術研發實力和用戶服務水平要求極高,短期內小米難以涉足。不過,在智能生態場景建設方面,海爾與小米可以說是直接的競爭關係。
海爾U-home智慧家庭生態系統,涵蓋了家庭生活的各個場景,包括智慧客廳、智慧廚房、智慧臥室等,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家電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和智能控制。
而小米的智能家居生態同樣以豐富的產品種類和便捷的用戶體驗爲特色,“小米在智能化方面的領先,雖然不是遙遙領先的,但領先還是非常多的。”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此前曾坦言,“現在有百分之七十幾的用戶都使用了小米的聯網,但是某些品牌只有百分之幾,我們之間幾乎有近10倍的差距。”
兩者在智能生態的佈局和發展上的重疊,使得海爾必須重視小米的競爭威脅。
格力的業務結構相對較爲單一,長期以來主要依賴空調業務。雖然格力在空調領域憑藉卓越的技術研發能力、過硬的產品質量和強大的品牌影響力,佔據了國內空調市場的領先地位,但在多元化發展方面卻面臨諸多挑戰。
格力在除空調外的其他家電業務領域,如冰箱、洗衣機、小家電等,始終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市場份額相對較小。此外,格力試圖將新能源作爲企業的第二增長曲線,佈局光伏、鈦新能源等賽道,但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並未如預期般帶來顯著的業績增長和想象空間。
相比之下,小米在智能家居生態的佈局中,涵蓋了多種家電產品,且通過性價比策略和互聯網營銷手段,在一些新興家電品類市場中迅速打開局面。這使得格力在面對小米的競爭時,尤其是在非空調家電業務領域,顯得較爲脆弱,成爲小米相對比較容易超越的對象。
值得一提的是,從單個產品來看,空調仍是小米家電的拳頭產品。此前,盧偉冰曾表示,對於傳統的空調技術,過去小米一直在補課,目前已經基本上補齊了。小米空調將在今年內實現從行業第四名到第三名的躍升。他還大膽預測,到2030年,小米空調將會國內“數一數二”。
其實從小米家電工廠的產能佈局,也能看出小米想要先在空調上站穩腳跟的意圖。小米家電工廠主要以空調、冰箱、洗衣機的“自研自產”爲主體,規劃產能600萬套,一期將聚焦空調品類,預計年底大規模投產,產能在百萬以上。
客觀來講,小米以空調、冰箱、洗衣機作爲切入點,對三巨頭來說都很有壓力,不過站在整體集團層面來看,或許只有在業務結構上更爲侷限的格力,更容易成爲被超越的對象。
變局之下,誰都沒有絕對優勢
過去十年,中國家電行業的競爭主要集中在產品層面的價格博弈。但在消費升級、技術進步和全球化趨勢的共同推動下,白電行業的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
如今,巨頭之間的較量早已超越了簡單的“性價比比拼”,而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維度——“規模韌性+技術壁壘+全球化深度”的綜合實力競爭階段。
放眼2025年,白電行業正經歷着“週期性調整”與“結構性變革”的雙重衝擊。政策東風、技術革命與全球化重構帶來新機遇,而存量博弈、成本壓力與戰略轉型風險,也形成多重挑戰。三巨頭的競爭變量,正從內部業務結構延伸至整個產業生態的重構能力,以及小米等外部競爭者加入帶來的不確定性。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儘管小米在某些方面有着一定的競爭優勢,但對於小米自身來說,想要在單一業務上挑戰三巨頭還非常困難。後者在傳統家電的核心技術領域,如高效壓縮機技術、變頻技術等,都有着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專利壁壘,並且強大的生產能力和廣泛的銷售、售後渠道,這些都是前者短期內難以超越的。
另外,當規模競爭見頂,大家都在存量中尋找變數,整個市場已經延伸到智能家居生態系統和智慧生活解決方案的構建上。而小米通過構建“人車家”智能生態,以及針對年輕用戶的性價比策略,持續保持着一定吸引力,這是不容忽視的。
總體而言,未來三年,小米能否實現成爲中國家電前三的目標,還需要看其在技術研發、產品品質、品牌建設和生態構建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對於傳統三巨頭來說,也應保持開放的心態,積極與新興品牌展開合作與競爭,共同推動家電行業的創新發展。
家電市場的格局並非不可改變,但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傳統巨頭還是新興力量,都需要不斷地自我革新和提升,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參考資料:晚點LatePost,《獨家對話美的方洪波:我只是一個過客,不需要被任何人記住》
21世紀商業評論,《雷軍賣家電,奔向1000億》
奧維雲網,《2025Q1空調市場:分化中謀變,挑戰下突圍,空調市場韌性依舊》
定焦ONE,《空調“三國殺”:美的格力爭第一,小米能否“攪局”?》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