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淺灰色西裝的雷軍,看起來明顯比上一次身穿黑色皮衣的雷軍疲憊一點。看起來,的確像是經歷了“創辦小米以來最艱難的一段時間”。
但當“YU7”幾個字母出現在大屏幕上的時候,“雷布斯”還是一如既往地興奮溢於言表。
2025年5月22日,在小米 15 週年發佈會上,小米汽車旗下首款 SUV 車型 YU7 正式登場。經歷過暴風式的輿論風波,這款早就吸足了整個汽車圈眼球的中大型SUV發佈會,成爲了雷軍一段時間以來在公衆面前的第一次公開亮相。
借用貓爺的一句熱梗,小米YU7的產品力“毋庸置疑”。全系標配800V 碳化硅高壓平臺、全系標配小米端到端輔助駕駛、全系標配英偉達Thor™ 700TOPS芯片、全系標配激光雷達,全系電池96.3度起步,最大續航里程835KM……你永遠不用懷疑雷軍在堆料上的能力。當然,同樣不用懷疑的還有雷軍的審美。天際屏的設計是一個亮點,但車身整體造型纔是小米汽車賴以成名的絕技。
雷軍延續了其“將每一個信息懸念的傳播力壓榨到極致”的營銷風格。發佈會上,雷布斯對產品細節進行了全方位展示,唯獨對價格避而不談。顯然,這條線是要鉤住所有人直到最終上市。
儘管如此,按照雷軍和小米的一貫思路,YU7所對標的最主要競爭對手依然是特斯拉model Y,小米的價格不可能定在特斯拉之上。鑑於特斯拉 Model Y 價格區間在 26.35 - 31.35 萬元,業內普遍推測小米 YU7 起步價或在 25 萬元左右。在筆者看來,這樣的定價合理,但遠遠談不上驚喜。聯想到雷軍“專注極致口碑快”的七字真言,以及SU7 Ultra預售80萬實售直降30萬的操作,實際的起步價至少應該下探到23萬甚至更低,才談得上極致和驚喜。
不出意外的話,小米YU7註定又是一個爆款,但其意義顯然不能與小米SU7 相比。
SU7的神話,終究還是小米YU7來終結。

小米 SU7 自上市以來已累計交付超過 258000 臺,成爲了 20 萬元以上純電車型的銷量冠軍。
然而,小米SU7的熱銷並不完全是因爲其長得像保時捷,或者百公里加速2.78秒。而是在這個全民娛樂的時代,雷軍造車的熱度加上“保時捷平替”的話題性,讓小米SU7成爲了一個石破天驚的社會熱點。而在這樣的時代,“熱點”即意味着流行。
移動互聯網時代尤其是短視頻時代以來,流行文化早已與過往不同。人們往往並不純粹因爲東西美或者好而購買,而相當大程度上是因爲熱度而購買。緊跟熱點,已經成爲了一種代表個性與不落伍的個人標籤。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小米SU7不是一臺車,而是一款時尚單品。你開着這車在路上,會有人回頭觀望;你的車停在路邊,會被人拍照打卡;你的提車照片發到社媒上,會引起廣泛的關注和點贊;你發到朋友圈,會引來衆多好友的評論。
這一切都不是一臺單純好看或者快的汽車能做到的。
相較之下,小米 YU7 面臨的市場環境已發生顯著變化。SUV 車型定位使其更注重家庭實用屬性,但這並不意味着 YU7 的市場前景黯淡。SUV 車型龐大的市場受衆基礎,契合家庭用戶出行需求;加之小米 SU7 上市後積累的用戶基礎與品牌口碑,消費者對小米汽車技術品質已形成初步認可,這些因素都爲 YU7 的市場表現提供有力支撐。
沒有了“第一次”的光環加持,YU7不可能複製SU7的討論熱度。他當然還是車圈頂流,但要想出圈成爲全網頂流,難度已是指數級增長。
離開轎跑的造型,SUV的身份會賦予這款車更多的家庭和實用屬性。這也意味着,小米的第二款車將不再是一款時尚單品了,而是一臺實用的交通工具了——這是我認爲它依然會繼續熱銷的原因,但也是其無法複製SU7熱度的原因。而帶給SU7最大加持的“雷神造車”光環,也因爲近期的輿論風波而失去了原本的魅力。小米YU7,依然會成爲車評人眼中的引流神器,但想要破圈成爲傳播神蹟卻已不再可能。
無論如何,小米YU7依然會是現象級的產品。失去破圈能力不是壞事,恰恰說明小米造車回到了正常的軌道。就好像小米1代橫空出世的發佈會也是現象級的,而後面的小米手機發佈會再也沒有掀起太大波瀾。沒有哪個手機品牌能永久成爲時尚風向標,即便是蘋果也已走下神壇——更不用說就連特斯拉都已光環不再的汽車領域。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小米SU7纔是一個異類。而 YU7 的平穩發展,才更契合汽車市場的常規邏輯。
在小米YU7發佈會過後,一張關於法拉利內涵小米的圖片在各類羣中傳播。“保時米”,“法拉米”的稱號不絕於耳。
顯然,小米善於模仿的標籤已經深入人心。
即便如此,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小米的設計與當年衆泰和陸風的拙劣山寨有天壤之別。
而很多人還沒有想明白,小米的成功正在於此。
一個事實是,如今的汽車行業早已進入配置和性能過剩的時代。幾乎每一家企業都已經武裝到牙齒。在成本與需求的雙重擠壓下,每一家企業都必須做出取捨。消費者也陷入在眼花繚亂的配置清單中無從選擇。你不知道該選擇更高算力,還是帶激光雷達;不知道該選擇全系四驅,還是選擇動力無敵;不知道該選擇更大電池,還是更快充電速度;不知道選擇傳統插混,還是增程式混動,又或者一步到位選擇純電。
答案很簡單。很多時候人們並不清楚自己的真正需求在哪裏,是因爲真正重要的需求早就已經全被滿足了。
讓我們看看小米YU7面對的市場吧:特斯拉Model Y、極氪7X、樂道L60、智己LS6……大家的車都很大,都很舒服,都有快充,都有智駕,都是L2,續航都夠用……沒有了痛點的本質區隔,只有癢點的細微差別。拋開對企業老闆的信任,人們幾乎無所適從。
無論有意還是無意,小米押中了一點:配置會過剩,但設計不會。當你不知道該買什麼的時候,實際上意味着買什麼都可以。
這個時候,挑個好看的就行了。
而小米YU7,在最通俗的眼光裏,它就是好看的,甚至是最好看的。
否則,它就不會被稱爲“法拉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