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2024年宏觀經濟及證券業發展回顧與2025年展望

市場資訊
06-04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四大新鮮事兒

德勤中國金融服務業研究中心近日發佈《數智築基 開放聚勢:中國證券業2024年發展回顧及2025年展望》報告,涵蓋了2024年宏觀經濟和證券業發展回顧、2024年上市證券公司業績分析、業務觀察、行業熱點話題探討及2025年宏觀經濟和證券業發展展望五個章節。

爲便於閱讀與分享,報告精華章節將以連載形式刊發,與您一同探索證券業業務發展情況、經營模式創新、經營戰略及監管環境變化,進而展現中國證券業取得的成就並展望未來發展的方向。

2024年宏觀經濟及證券業發展回顧

全球經濟增長國別分化明顯,降息週期開啓

2024年全球經濟增長動能偏弱,國別分化明顯。主要經濟體通脹壓力總體回落,但進入降息週期以來通脹有所反彈,對平衡經濟增長和通脹提出更多挑戰。

主要經濟體經濟復甦分化。美國經濟保持韌性,2024年全年經濟增長2.9%,2024年四季度,美國GDP環比折年率爲2.3%;歐元區和英國經濟增長乏力,歐元區四季度GDP同比增長0.9%,環比零增長,需求低迷和工業生產疲軟是主要制約因素;日本經濟復甦基礎尚不牢固,2024年第四季度日本實際GDP環比折年率爲2.8%,2024年實際GDP微增0.1%。

2024年上半年,瑞士、瑞典、加拿大和歐元區等歐美經濟體開始降息,美聯儲自2024年9月開始,連續降息3次累計100個基點,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由5.25%-5.5%下調至4.25%-4.5%;歐央行先於美聯儲降息,2024年降息4次累計100個基點,存款便利利率下調至3.0%;日本銀行收緊貨幣政策,結束負利率和收益率曲線控制(YCC),上調短期利率目標至0.25%左右。

中國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推動高質量發展

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複雜形勢,我國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出臺一系列“組合拳”政策,2024年經濟總量達到134.9萬億元人民幣,實現5.0%的增長目標。全年經濟增長呈U型走勢:第一至第四季度GDP分別同比增長5.3%、4.7%、4.6%和5.4%;第二、三季度經濟下行壓力較大,9月末出臺的一攬子增量政策組合帶動經濟運行明顯回升,第四季度GDP增速比第三季度加快0.8個百分點。2024年10-12月,製造業PMI連續三個月位於擴張區間,經濟景氣度持續提升。

圖:2024中國經濟增長表現

總體來看,中國經濟運行展現出強大的韌性,新動能新優勢穩步發展,社會信心有效提振。“兩新”政策激發消費活力和拉動投資增長效果顯著,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的政策組合拳也逐漸顯效,市場預期好轉。

股票市場整體震盪上行

2024年,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熱潮帶動全球股市上行,年末美國標普500指數上漲23.3%,歐元區STOXX50指數漲超8%,日經225指數漲超19%。

2024年9月末中國政府出臺一攬子增量政策提振市場信心和預期,中國股票市場指數大幅回升,整體以政策驅動下的修復爲主。2024年末上證綜合指數收於3,352點,較2023年末上漲12.7%;深證成分指數收於10,415點,較2023年末上漲9.3%。全年滬、深股市累計成交254.8萬億元人民幣,日均成交1.1萬億元,同比增加20.1%;全年累計籌資4,251億元,比上年減少6,484億元。分板塊看,銀行、保險、電腦硬件(科技)、汽車(新能源)等行業板塊漲幅顯著,券商板塊漲幅超30%。

圖:2024年海外股市總體上漲

圖:2024年中國股票市場主要股指回升

債券市場利率總體下行

2024年,央行兩次降準並降低政策利率,引導市場利率下行。相應地,國債發行利率和收益率均下行。12月財政部10年期國債發行利率1.80%,較2023年同期下降80個基點;2024年末,1年、3年、5年、7年、10年期國債收益率分別爲1.08%、1.19%、1.42%、1.59%、1.68%,較2023年末分別下行100、110、98、94和88個基點。

圖:2024年國債收益率曲線下行

資本市場大力支持科技創新

科技金融爲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2024年,中國證監會先後發佈實施“科技十六條”、“科創板八條”、“併購六條”等政策文件,大力支持科技創新,例如允許具有關鍵核心技術、市場潛力大且科創屬性突出的優質未盈利企業上市、強調科創板“硬科技”定位等;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金監總局”)宣佈將五家大型商業銀行設立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股權投資試點範圍由上海擴大至北京等18個科技創新活躍的大中型城市。

表:2024年證監會支持科技創新相關政策

初步建立資本市場內在穩定平衡機制

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建立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長效機制”;2024年9月,金融監管部門聯合推出一攬子增量支持政策,其中人民銀行宣佈創設支持資本市場的兩項工具,即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互換便利”SFISF)和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從9月宣佈到10月落地實施不到1個月,提振了投資者信心,推動A股指數回升,這也標誌着資本市場內在的穩定平衡機制初步建立。

券商業績改善,盈利能力顯著增強

受益於增量政策支持,2024年四季度以來,股市整體顯著上行,2024年證券行業整體業績顯著改善,淨利潤大幅增長。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末,全行業150家證券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511.6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2%;實現淨利潤1,672.5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1.3%。

圖:2024年證券公司經營情況

圖:2024年證券業主營業務收入結構和增長情況

證券公司資本實力進一步增強

2024年末,全行業150家證券公司總資產12.93萬億元人民幣,淨資產3.13萬億元,同比增長9.3%和6.1%,總資產增速高於淨資產,表明行業槓桿率小幅升高,證券公司在風險可控範圍內適度擴充資產負債表;淨資本2.31萬億元,同比增6.0%,行業的資本實力進一步增強。

圖:2024年證券業資本實力進一步增強

在資本管理方面,經過2023年11-12月公開徵求意見後,2024年9月,證監會正式發佈修訂後的《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計算標準規定》,優化了券商的風控指標計算標準及相應的分類調整係數。在監管推動下,合規穩健的優質證券公司可適度提升資本使用效率,拓寬資本空間,做優做強,有助於充分發揮長期價值投資、服務實體經濟融資、服務居民財富管理的職能。

併購重組帶動證券業集中度提升

2024年9月5日,國泰君安發佈公告,通過換股方式合併吸收海通證券。自2024年新“國九條”及“建設一流投行意見”出臺後,2024年9月,證監會“併購六條”進一步明確支持上市證券公司通過併購重組提升核心競爭力。證券業併購重組明顯加快,同業併購成爲券商做大做強的優選方式,中資券商通過併購重組擴充規模更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可行途徑。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末,國聯與民生證券、國信與萬和證券、浙商與國都證券、西部與國融證券、平安與方正證券、華創與太平洋證券等併購案例正在推進中。

2025年證券業發展展望

全球經濟維持弱復甦態勢,進入低增速常態

疫情之後,居民收入預期、政府債務風險、全球化進程受阻等問題愈發凸顯,短期內全球經濟仍將維持弱復甦態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對2025年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測分別爲3.3%、2.7%、3.3%,低於2000年至2019年3.8%的歷史平均水平,但均高於2024年的預測水平0.1個百分點(3.2%、2.6%、3.2%)。貨幣基金組織2025年1月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全球總體通脹率預計將在2025年下降至4.2%,到2026年下降至3.5%。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相比,發達經濟體的總體通脹將更早迴歸至目標水平。

2025年,全球主要央行將繼續降息,不同經濟體之間的貨幣政策分化將更加明顯。美聯儲在2024年12月貨幣政策會議上表示,2025年將放緩降息節奏;歐洲方面,如果經濟低迷和通脹下行壓力繼續,歐洲央行預計將全年持續降息,降息幅度將超過美聯儲。

地緣政治局勢不確定性加大,全球貿易增長前景面臨諸多挑戰。2025年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宣佈對所有國家進口商品加徵10%“最低基準關稅”,並對某些貿易伙伴徵收最高49%“對等關稅”,對進口汽車加徵25%關稅。美國關稅政策令全球股市巨震,將直接影響企業經營和進出口貿易,導致全球貿易摩擦加劇、供應鏈重組以及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隨後,中國、歐盟、加拿大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隨之採取了反制措施。美國關稅政策直接增加了企業運營成本和消費者的物價壓力,導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貿易組織(WTO)均發出警告,預計全球商品貿易量將下降約1%。

5月12日中美經貿會談取得階段性成果且比較正面,但長期來看關稅爭端還將持續較長時間,外部環境仍然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相關貿易摩擦及地緣政治風險將持續存在或升級,資本市場波動和通貨膨脹壓力相應增加。未來政策的不確定性將繼續影響全球經濟,國際合作和政策調整將是緩解這些影響的關鍵。

內需成爲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

2025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延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置於首位的安排,提出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更大力度支持“兩重”建設。

1

消費方面

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人民幣支持綠色家電、新能源汽車以舊換新,擴大健康、養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同時強調夯實消費能力基礎,把“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寫入2025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通過提升收入預期刺激居民的消費傾向。

2

投資方面

今年中央預算內投資擬安排7,350億元人民幣,相較於去年7,000億元多增5%。隨着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完善、民營經濟促進法適時出臺,“兩重”建設有望撬動更多民間資本。

2025年是連續第三年把GDP增長目標設定爲5%左右,體現政策連貫性,穩就業、防風險、惠民生。2008年以來首次使用“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提法,赤字率定爲4%,創歷史新高。政府債務規模比2024年增加了2.9萬億元人民幣,確保存量政策的延續性,持續釋放2024年四季度出臺的一攬子政策效應,着力激發內需。

表:2025年政府工作目標一覽

貨幣政策重回“適度寬鬆”,擇機降準降息

2024年12月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定調2025年將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上一次爲2009年),並首次提出將“加強超常規逆週期調節”,2025年政策力度將顯著大於2024年。

央行行長潘功勝在2025年兩會全國人大會議上表示:美聯儲2024年連續降息但其政策利率仍處於高位,貨幣政策的狀態依然是限制性的。2025年,中國將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金融市場運行情況,擇機降準降息。當前中國銀行業存款準備金率平均爲6.6%,5月7日,央行宣佈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下調政策利率0.1個百分點,帶動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同步下行0.1個百分點;並下調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利率0.25個百分點。銀行負債成本將進一步下降,銀行業息差降幅有望繼續減緩;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繼續下降,貸款利率將持續處於歷史低位。

央行還將優化和創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進樓市股市健康發展”,繼續加大實施保障性住房再貸款推動消化存量房去庫存、以及2024年924新政推出的兩項政策工具提振資本市場預期。

做好“五篇大文章”,資本市場樞紐功能進一步增強

相比於銀行間接融資,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在分擔創新風險、促進創新資本形成等方面具有優勢。2025年2月7日,證監會發布《關於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聚焦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要素資源向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綠色低碳、普惠民生等重大戰略領域和薄弱環節集聚。

資本市場樞紐功能將進一步增強,更明確推進新“國九條”、“科創八條”、“併購六條”等各項政策的落地實施,督促券商、私募創投、中介等行業機構服務金融“五篇大文章”,發揮合力培育耐心資本,持續提升中國資本市場投資價值。

圖:《關於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

3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目標到2027年各領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進一步將金融行業“五篇大文章”落實到頂層制度層面。

科技金融再加力,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

隨着更多金融資源導向輕資產的新質生產力領域,直接融資比重有望持續增長,科創企業上市、科創公司債券、科創票據等都是主要業務領域。

兩會期間,人民銀行宣佈創設債券市場“科技板”,目前相關準備已經基本就緒,並創設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拓寬科技型企業和股權投資機構融資渠道;還將繼續加大科技創新相關貨幣政策工具力度;金監總局在2024年9月政策基礎上,發佈《關於進一步擴大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的通知》,將AIC股權投資試點範圍再擴大。這些政策舉措將進一步激發科技創新動力和市場活力。

表:2025年監管機構繼續加大對科技創新型企業融資支持

中長期資金加快入市,銀行理財、保險資管可投資範圍再擴大

2025年1月22日,中央金融辦、證監會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重點引導商業保險資金、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職)業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長期資金加大入市。具體包括:1)提升商業保險資金A股投資比例與穩定性;2)優化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機制;3)提高企(職)業年金基金市場化投資運作水平;4)提高權益類基金的規模和佔比;5)優化資本市場投資生態,引導上市公司加大股份回購力度。

特別地,允許公募基金、商業保險資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職)業年金基金、銀行理財等作爲戰略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定增。在參與新股申購、上市公司定增、舉牌認定標準方面,明確給予銀行理財、保險資管與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2025年3月28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修改<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的決定》,進一步擴大優先配售權範圍,明確增加銀行理財產品、保險資產管理產品可作爲IPO優先配售對象,與公募基金享受同等政策待遇,顯著擴容了網下A類投資者的範圍。這一系列舉措爲中長期資金入市掃清了制度障礙,將優化市場資金結構和投資生態。長期來看,有望形成增量資金持續流入的良性循環,A股正逐步向更加成熟和機構化邁進。

互換便利注入流動性,助力券商自營槓桿空間加大

2025年1月2日,央行啓動第二次互換便利操作,由2024年10月第一次500億元規模擴大至550億元人民幣,中標費率由首次20個基點降至10個基點,並進一步擴大質押品範圍至限售股、港股通股票等,同時中國結算對相關質押登記費實施減半優惠,進一步降低機構的成本。

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打通了央行向非銀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的渠道,有效改善市場預期,帶動股市交易量和市場指數明顯回升,進一步推動證券公司業績改善,特別是對資金需求量較大的自營和經紀業務。

互換便利SFISF可大幅提升非銀金融機構的資金獲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打開券商自營加槓桿的空間。非銀機構持有的債券、股票ETF、滬深300成分股等資產,通過SFISF質押予央行,置換爲高信用等級的資產,更容易在二級市場獲得融資;同時,SFISF不消耗機構自身的淨資本,非銀機構獲取的資金只可投向資本市場,這有助於提升券商自營業務的參與度,爲加槓桿操作進一步擴大空間。

併購重組爲券商投行業務帶來新機遇

2024年IPO融資節奏減緩。根據Wind數據,2024年僅102家企業在A股市場實現IPO,募資規模共675.53億元人民幣,數量和金額同比分別下降約68%和81%,創2014年以來新低。券商投行業務仍處於調整階段,證券承銷與保薦收入和財務顧問收入負增長。

上市券商“馬太效應”顯著,投行業務是龍頭券商優勢業務,但2024年頭部券商投行業績亦下滑明顯。中信建投的投行收入降幅超四成,中信證券華泰證券也降逾三成。展望2025年,IPO預計仍維持2024年節奏,整體融資規模600億元左右人民幣;相應地,併購重組需求加快釋放背景下,券商投行業務有望迎來轉型機遇。新“國九條”及“併購六條”明確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質生產力方向轉型升級、鼓勵上市公司加強產業整合。上市券商可積極開拓以產業整合升級爲目的的併購重組業務,支持科技創新與新質生產力,推動專精特新企業上市。

據不完全統計,2025年以來,近300家上市公司首次披露併購重組,截至5月中旬,新增66單重大資產重組。實際推進中,企業間博弈、政策變動、市場環境變化等都會使併購重組變得更加複雜。尤其是在金額較大的項目中,談判的難度往往更高。儘管如此,監管“併購六條”等政策導向支持上市公司以併購發展新質生產力,企業轉型升級自身發展以及市場對併購的需求預計會越來越大。

證券業全面風險管理要求增強

2025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對於金融風險化解的措辭也更加主動積極,包括充實存款保險、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等化險資源,完善應對外部風險衝擊預案,相比於往年,更加強調金融安全和穩定。2024年9月,證監會修訂發佈《證券公司全面風險管理規範》及《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計算標準規定》,對券商風險管理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隨着科技金融加大力度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監管着力引導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滿足科技型企業不同生命週期階段的融資需求。這也意味着金融體系對輕資產科技型企業的風險容忍度逐步放寬,相應地金融機構更應提升風控能力,加強風控評估模型和數字技術應用,防範風險,例如2023年3月美國硅谷銀行破產即是先例。

另一方面,4月以來美國最新關稅政策已令全球股市巨震,投資者避險情緒加大,以及由此引發的地緣政治將持續帶來較大不確定性,增大全球資本市場的壓力,包括股市震盪、債券利率波動、以及匯率風險等。這些因素都將對證券公司的自營、投資、資本中介、財富管理等業務帶來相應影響,也要求券商需要更加積極主動建設和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業務垂詢,敬請聯絡:

曾浩

德勤中國金融服務業

銀行業及資本市場主管合夥人

電話:+86 21 6141 1821

郵箱:calzeng@deloittecn.com.cn

沈小紅

德勤中國金融服務業研究中心主管合夥人

電話:+86 21 2312 7166

郵箱:charshen@deloittecn.com.cn

周菲

德勤中國金融服務業研究中心高級經理

電話:+86 10 8512 5843

郵箱:annizhou@deloittecn.com.cn

(轉自:四大新鮮事兒)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