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發行的機制、推進與影響?

格隆匯
06-03

近期,香港特別行政區通過《穩定幣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立法推動穩定幣發展。持牌發行機制得以明確,在牌照覆蓋活動、申請持牌要求、儲備資產規定等重要領域提出明確要求,中信證券預計商業銀行將多渠道積極參與穩定幣業務。

事項:

5月30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憲報刊登《穩定幣條例》,《穩定幣條例》正式成爲法例。另外,中證指數公司宣佈調整滬深300、中證500、中證1000、中證A50、中證A100、中證A500等指數樣本,渝農商行滬農商行納入滬深300。

穩定幣機制:採取持牌發行機制。

1)牌照主要覆蓋兩類活動。無論是在香港地區發行穩定幣,還是在香港地區以外發行穩定幣、而該穩定幣完全或局部參照港幣,均受香港金管局管轄,穩定幣制度設計靈活。

2)《條例》對於穩定幣發行機構的資本實力、機構建設等要求明確。香港公司或香港以外成立爲法團的認可機構可申請牌照,最低準則部分指出需具備至少2500萬港元或等值可自由兌換貨幣的實繳股本;此外,《穩定幣條例》對行政總裁、董事及穩定幣經理均有關鍵崗位和重要股東均有明細要求及資格審查。

3)儲備資產強調足額、匹配、安全及流動性。《條例》要求儲備資產組合市值須足以覆蓋穩定幣尚未贖回及仍流通者面值,儲備資產與穩定幣資產參照資產相同,鑑於港元與美元的掛鉤,港元穩定幣可以以美元資產作爲儲備。儲備資產需具備高質量、高流動性且風險極低,諮詢總結文件明確允許的投資包括期限不超過90天的銀行存款,以及政府機構、中央銀行、公共機構或多邊開發銀行發行、期限少於一年的有價證券。此外,隔夜回購協議和投資於類似資產的貨幣市場基金也獲准投資。

穩定幣特徵:監管明確區分存款業務與穩定幣,保障傳統業務穩定性。

1)《銀行業條例》及《存款保障計劃條例》針對性調整。《條例》附表8中,明確修訂上述兩部成文法則,因此穩定幣業務排除在銀行業務之外,即排除在存款業務之外。儲備資產中的銀行存款亦不屬於受保障存款。

2)穩定幣禁止支付利息。附表明確規定持牌人不得就其發行的指明穩定幣支付利息。《穩定幣條例》明確區分傳統存貸等業務與穩定幣業務,銀行參與需額外申請持牌,同時有助於防止穩定幣付息變相吸收儲蓄等,衝擊銀行核心業務。

推進現狀:各類機構積極參與沙盒安排,目前仍處籌備階段。

1)穩定幣發行人沙盒參與者多元,包括科技企業、金融科技企業和商業銀行等。根據香港金管局穩定幣發行人欄目,金管局推出“沙盒”安排,以讓金管局與業界就擬議監管要求交換意見,其中公示三組參與人,包括京東幣鏈科技、圓幣創新科技以及渣打銀行,渣打銀行爲聯合金融科技企業參與。

2)穩定幣發行準備工作尚在等待中。《條例》公佈後京東幣鏈科技及渣打銀行通過媒體表態尚未發佈,圓幣創新科技官方網站亦顯示港元穩定幣“即將推出”。

潛在影響:銀行或將積極參與穩定幣業務。

1)發行人資質端,商業銀行具備資本及人才優勢。全球大型商業銀行,包括在港中資銀行,具備突出資本優勢,在風險管理、合規及各類人才方面具備較強儲備;

2)穩定幣服務端,銀行機構具備綜合專業能力。例如,穩定幣儲備資產需存放於獨立託管機構,諮詢總結明確提出需爲持牌銀行或其他金管局認可機構,此外穩定幣針對零售客戶銷售亦可藉助銀行代理。綜合來看,穩定幣條例落地後,預計部分銀行將積極參與穩定幣相關的發行、交易、衍生業務等。

本週聚焦:滬深300調入大型農商行將爲相應個股帶來可觀增量資金。

1)農商行指數權重預計較低。參照總市值/自由流通市值接近的滬深300成分銀行,如成都銀行浙商銀行中信證券推測渝農商行及滬農商行的權重約0.25%。

2)滬深300掛鉤產品規模突出,仍可貢獻可觀增量配置資金。根據Wind統計,截止2025年5月30日,滬深300掛鉤指數產品規模達到1.18萬億,預計爲兩家將迎來增量資金約29.5億元,分別約佔渝農商行/滬農商行自由流動市值6.9%/6.0%。

3)歷史經驗:可比銀行納入指數公告後短期表現波動不一,基本面對股價影響更爲關鍵。成都銀行於2018年6月納入滬深300,彼時成都銀行自由流通市值規模較小(34億元),納入後權重僅約0.04%,2018年6月末滬深300掛鉤指數規模僅1155億,2018年5月28日公告納入當日公司股價小幅下降1.8%,納入前後5個交易日股價則分別+0.5%/+1.8%。浙商銀行於2023年11月納入滬深300,納入後權重約0.2%,2023年11月滬深300掛鉤指數產品規模約3452億元,2023年11月24日納入當日浙商銀行小幅上漲0.4%,納入前後5個交易日股價則分別+1.2%/持平。

風險因素:

宏觀經濟增速大幅下行;銀行資產質量超預期惡化;監管與行業政策超預期變化;各公司發展戰略執行不及預期。

投資觀點:資金面是長邏輯,短期夯實板塊估值下限;重估淨資產仍是2025年銀行股投資的核心邏輯。

1)中信證券認爲,保險資金權益資產配置比例提升和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均是長邏輯,短期效應在於夯實板塊估值下限。2)重估淨資產是2025年銀行股投資的核心邏輯。財務數據看,當前銀行資產質量狀況平穩,對公貸款不良生成率下降,零售信貸資產質量仍需重點關注。對於投資而言,更重要的邏輯在於,宏觀政策指向降低銀行系統性風險的方向,有助投資者對銀行淨資產的重新定價,預計這是2025年行業估值上行的內在動力。個股方面,可把握兩條主線:1)高性價比品種,選擇2025年業績增速有望高於可比同業、分紅回報和估值空間佔優的銀行;2)中長期配置型品種,選擇商業模型具備特色、ROE高且波動率低、市場預期差大的銀行。

注:本文節選自中信證券研究部已於當日發佈的《晨會》報告,分析師:肖斐斐S1010510120057;李鑫S1010524030003;彭博S1010519060001;林楠S1010523090001;胡家俊S1010525010003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