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利歐再發重磅預警!

熱點快報
06-01

近期,橋水創始人達利歐(Ray Dalio)再度現身電視屏幕,拋出一則引人矚目的警告:若不採取行動減少赤字,美國將陷入麻煩。他雖無法給出確切時間,但以心臟病發作作比,暗示危機正悄然逼近,猜測或許在三年左右,誤差範圍在一兩年。他直言美國正處於極其危急的境地。

德意志銀行爲這一論調提供了數據支撐,展示了一張令人憂心的圖表,其中包含三種未來情境預測:

國會預算辦公室(CBO)基線預測(黑色虛線):預計到2055年,美國債務佔GDP比將攀升至156.3%。

CBO替代情境預測(藍色虛線):假設國會延長減稅政策(如特朗普減稅)並增加支出,債務上升速度將加快,到2055年債務佔GDP比約爲220%。

穆迪預測(紅點,2034年):對2034年債務佔比的預測爲134%,相較於CBO的預測更爲悲觀,意味着更早達到較高債務水平。

德意志銀行還提醒,目前國會正在審議的《宏偉法案》將使美國債務增加約5萬億美元,這彷彿是在短期繁榮(未來4年增加數萬億美元)與長期經濟崩潰(長期債務佔GDP比達220%)之間艱難抉擇,稍有不慎便可能觸發“美國債務末日”。

然而,對於達利歐的債務危機預警,我們需保持審慎態度。回顧達利歐過往在預測債務危機方面的表現,實在難以令人信服。

2015年3月,他認爲美聯儲能重演1937年的情形。

2016年1月,預測75年債務超級週期即將結束。

2018年9月,表示經濟狀況類似1937年,經濟衰退約在兩年後到來。

2019年1月,認爲美國經濟存在顯著衰退風險。

2022年10月,在股市低點時警告經濟面臨完美風暴。

2023年9月,稱美國將面臨債務危機。

達利歐自己也曾提及自己犯下的重大錯誤:“1981 - 1982年,我堅信美國經濟將陷入大蕭條。基於研究,我認爲美聯儲緊縮貨幣政策和大量未償債務會引發全球債務違約浪潮,若美聯儲試圖通過印鈔應對,通脹會加速。我如此篤定大蕭條將至,甚至在報紙專欄、電視節目,乃至國會作證時都宣揚這一觀點。”儘管他清楚自己的失誤,但過去十年間,類似錯誤卻不斷重演。

不僅達利歐的預測存疑,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的預測同樣問題重重。每年,CBO都會發布未來十年聯邦赤字和債務水平的預測,這些預測常被奉爲圭臬,然而實際情況卻往往與之相悖。其預測方法存在諸多結構性缺陷:

依賴靜態評分模型:該模型假定未來政策,如稅率、支出水平、社會保障項目等,在十年預測期內若無新立法將保持不變。但在現實中,這種情況極爲罕見,政策變動頻繁,這使得預測的基礎缺乏穩定性。

忽視動態經濟反饋:過度依賴基線經濟預測,而這些預測假設經濟增長和通脹將平穩運行。然而,這些假設是基於歷史平均水平,具有後視性,無法準確反映未來經濟的變化趨勢。

對增長率與利率的非現實假設:CBO債務預測中最令人困惑的因素之一,是其不願將現實的未來經濟增長率納入考量。在十年期內,哪怕對GDP增長假設進行輕微調整,債務與GDP比率也會發生顯著變化。但CBO默認採用約1.8%至2.0%的長期實際GDP增長率,這一數字源於趨勢生產力和勞動力增長,而非週期性或結構性經濟變化。這種根深蒂固的悲觀主義,忽略了人口結構變化、技術推動的生產力激增或政策引發的經濟加速等潛在積極因素。

此外,CBO還假設借貸成本會隨債務發行增加而上升。但歷史表明,即便債務增加,利率也可能保持在低位。由於非生產性支出會減緩經濟增長,赤字擴大反而可能導致利率下降。隨着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美聯儲的干預將挑戰CBO反覆提及的“債務上升將不可避免地通過利息支付飆升導致財政危機”這一說法。

CBO在提升政府運作財政透明度方面意義重大,但其預測應被視爲情景預測,而非確定性預測。一些經濟學家建議納入區間預測,即在不同增長、利率和財政政策假設下,預測一系列可能的債務和赤字路徑;另一些則呼籲更積極地運用動態評分,以考慮行爲和經濟反饋。

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任何着眼於未來十年的預測都難以精準。例如,世界或許正處於下一場工業革命的邊緣,這場革命將以我們難以想象的方式改變經濟、工作和勞動力。以人工智能爲例,高盛估計其將爲美國GDP增長帶來0.4個百分點的提振,這無疑將緩解債務水平上升帶來的壓力。

CBO的債務和赤字預測雖有一定價值,但其所依據的假設嚴重限制了其準確性,忽略了政治演變、經濟適應以及未來的不可預測性。對於投資者而言,關鍵在於理解這些預測的侷限性。

以美國和日本爲例,日本相對美國而言,是一個較小的國家,它不具備世界儲備貨幣發行國的地位,經濟增長能力和資源不如美國,也缺乏捍衛主權的強大軍事力量,還面臨緊迫的人口問題。儘管兩國都存在財務問題,但日本並未陷入破產或經濟崩潰。面對人工智能的崛起及其潛在影響,押注美國債務佔GDP比重達到120%就會走向衰落,對於投資者來說,很可能是一場失敗的賭注。

投資者必須深刻理解所查看並用於構建投資假設的數據。國會預算辦公室和達利歐的預測最終是否正確?債務危機是否會真的發生?一切皆有可能。更爲重要的是,當危機真正發生時,投資者應如何應對,這纔是投資決策的關鍵所在。

責任編輯:鍾離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