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端午假期,若問誰是頂流,「蘇超」之外,「賽龍舟」必須擁有姓名。
各地龍舟賽陸續開賽,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一波波討論熱潮。佛山疊滘龍舟賽上,選手們鳴鼓、划槳、漂移過C彎、急剎倒擋,把龍舟「飆」出殘影,上演中國人的「水上F1」;遼寧龍舟公開賽上,一支參賽隊伍靠「橫衝直撞」反向出圈,網友紛紛戲稱:「龍哪有走直線的」「北方果然不擅水戰」。新疆、內蒙古等地雖然水資源緊張,但參與熱情不減,旱地龍舟賽被網友銳評為「這比賽乾貨滿滿,不摻一點水分」。最有意思的是廣東的幼兒園,在泳池裏舉辦起娃娃龍舟賽,參賽小隊員划水劃得有模有樣……各式各樣的賽事活動,各具特色的民間習俗,串聯起歷久彌新的龍舟文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多地將龍舟玩出「花活」的背後,是越來越多的地方加入「賽龍舟大軍」中。據報道,今年共有20多個省份開展龍舟賽事,在上海金山區,來自長三角的24支龍舟隊近300名青年隊員一決高下;在北京通州,2000餘名運動員參加了大運河龍舟嘉年華六大賽事;在成都新津,龍舟會吸引了來自廣東、江西、重慶、貴州等地及省內16個市(州)的48支隊伍參賽。儘管水平參差不齊,但可謂紛紛劃出了特色,賽場內外人聲鼎沸、其樂融融,將端午節日氣氛推向高潮。
龍舟競賽歷經千年而不衰,近年來頻頻「出圈」。究其原因,是龍舟凝聚的悠悠歷史。從祈福禳災,到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再到與各種民間活動相結合,龍舟競渡在千年歷史中,不斷豐富着文化內涵。高超的造船技藝,詮釋着匠人的細緻和耐心;渾厚的龍舟號子,傳唱着人們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不變心願。在嶺南地區,一場龍舟盛事,從開始到結束,要經歷起龍、採青、賽龍、藏龍、散龍等環節。在滿滿的儀式感中,一代代人傳承着源遠流長的龍舟文化,也完成了與古人跨越時空的對話。
龍舟賽事之所以「好看」,源自龍舟蘊含的競技之美。當龍鼓齊鳴,百舸爭流,隊員動作整齊劃一,龍舟在水面疾馳,激起陣陣浪花。碧波之上的速度、節奏與力量,化為一幅幅精彩定格,鐫刻在人們記憶中。在廣東佛山疊滘地區的「扒龍船」中,驚險刺激的畫面,配合着龍船隊員「寧可煲(撞)爛,不可扒(劃)慢」的信念,傳遞着不為人後的精神追求,也讓觀者熱血沸騰。賽場上迸發出的毅力和勇氣,給人以力量,直擊人心。
把人們連接在一起的,還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文化脈絡。每逢端午,龍舟鼓一響,遊子們便聽到了來自家鄉的召喚。「請假也要回村‘扒龍舟’」、「打飛的」回鄉參賽,千里奔赴的背後是「不忘鄉土根本」。人們感慨「只有劃過故鄉的龍舟,纔算真正過了端午」。家鄉的龍舟賽,猶如一種精神黏合劑,牽動着遊子的心,這是奔湧在血脈裏的鄉愁。
當然,賽龍舟也從來不止於賽。初夏時節,江畔水濱,人們因龍舟而歡聚在一起,由此帶動的文旅活動、文創產品、餐飲消費等,無不呈現出濃濃的煙火氣息。「龍舟+文創」「龍舟+集市」「龍舟+內河遊」……種種文旅新玩法,讓這項民俗活動正在超越體育競技本身,變得更加可親、可近、可感知、可參與,也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貼得近些、再近些。
「簫鼓滿流水,風煙生畫旗。」雖經千年時光流轉,龍舟競渡的故事依然在不斷延展、溢出和創新,當優秀傳統文化喚起人們的共情與共鳴,當更多國潮國風成為新時尚,中華民族的古老文脈也在傳承中生生不息、煥發光彩。(孔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