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1大電力央企,為何全部重倉鹽城?

藍鯨財經
06-04

文|正解局

前段時間,美國副總統萬斯在接受格倫·貝克採訪時表示:

目前,中國的發電量大約是美國的3倍,而我們在過去20年裏一直停滯不前。那就是創新,那就是發展。這種情況必須改變。

萬斯說的沒錯,Statista全球統計數據庫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的發電能力約爲3349吉瓦,是美國發電能力(1225吉瓦)的近3倍。

萬斯沒說到的是,中國發電能力不僅是美國的3倍,而且還在持續增長,更重要的是,中國清潔能源發電佔比越來越高。

中國的澎湃電力,從哪裏來,又將去往何處?

最近,正解局受邀赴鹽城調研,驚訝地發現,中國11大電力央企,已然齊聚“東方溼地、黃海明珠”。

在鹽城,正解局找到了答案,也看見了綠色產業、低碳發展的未來。

黃海之濱,灘塗一望無際。

湛藍的天空下,100多臺“大風車”聳峙在波瀾壯闊的海面,乘風舞動,蔚爲壯觀。

這是國家能源集團聯合法國電力集團投資80億元建設的東臺海上50萬千瓦風電項目,也是中國第一個中法合資海上風電項目。

中國第一個中法合資海上風電項目

鹽城市大豐區,離岸55千米遠的毛竹沙海域,92臺風力發電機組每年向電網提供11.4億千瓦時清潔能源,可節約標煤3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3.1萬噸。

這就是華能集團投資54億元建設的大豐海上風電項目,也是國內離岸最遠的近海風電場。

華能集團建設的射陽海上風電項目,安裝風機67臺,也已併網發電。

鹽城市濱海縣近海海域,大唐集團自主開發、投資50億元建設了首個海上風電項目,總裝機容量30萬千瓦,設計安裝96臺風力發電機組,已於2019年底併網發電。

全國第一個智慧化海上風力發電場,也在鹽城。

2020年10月12日,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江蘇濱海南H3海上風電項目首批風機陸續併網,標誌着國內第一個數字化、智慧化海上風力發電場已進入併網運行階段。

在鹽城響水縣,華電集團投資建設的鹽城洪港390MW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充分利用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和水面空間,形成“上可發電,下可養殖”的複合產業模式,實現土地資源立體化開發,提高土地利用率,帶動傳統漁業轉型升級。

“風光漁”互補基地

此外,三峽集團在鹽城佈局了H8-2#3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等多個項目,中廣核在建湖縣投資大型漁光互補555兆瓦光伏發電項目,華潤電力位於射陽、響水的兩個海上風電項目即將開工,國投電力在儲能領域佈局落地的首個儲能項目選在鹽城,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在東臺建設“風光漁”互補基地……

在普通人看來,這只是一些企業在鹽城佈局新能源項目罷了。

熟悉中國電力行業的讀者應該已經意識到,中國11大電力央企,全部齊聚鹽城!

電力行業作爲國民經濟的“動脈”,是支撐國家經濟穩健發展、維繫社會秩序穩定、保障民生用電需求的基礎性產業。

近年來,經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重組整合,中國電力行業逐步形成了“五大六小”的格局,在能源保供、技術創新等方面發揮着“頂樑柱”作用。

“五大”分別是:國家能源投資集團、中國華能集團、中國華電集團、中國大唐集團、國家電力投資集團。

“六小”分別是:國投電力、中廣核、三峽集團、華潤電力、中節能、中核集團。

電力行業的“五大六小”

鹽城吸引了“五大六小”全部11家央企入駐,成爲全國罕見的電力行業“全央企覆蓋”城市。

從投資版圖來看,這些央企項目呈現“雙輪驅動”的顯著特徵:

一方面,單個項目投資額動輒數十億乃至上百億,展現出強大的資本聚集效應;

另一方面,產業佈局覆蓋新能源全鏈條,以海上風電爲核心,同步拓展光伏、儲能、氫能等前沿領域。

11家央企的行業地位舉足輕重,集體重倉鹽城,凸顯了鹽城在新能源領域獨特的戰略價值。

鹽城,爲何成爲央企新能源佈局的“必爭之地”。

換個問題是,鹽城,有什麼特殊的優勢吸引央企?

在《鹽城,正在海上造“三峽”》一文中,正解局解析過鹽城的“風光”資源優勢。

這裏,再總結一下。

鹽城,擁有582公里海岸線、683萬畝沿海灘塗以及4550多平方公里黃海溼地。

同時,鹽城沿海的有效風能時數多,近海風功率密度大,10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超過7.6米/秒,遠海接近8米/秒,年等效滿負荷小時數可達3000-3600小時,且少有颱風等惡劣天氣的影響。

這意味着,在鹽城建設風電場,場地大、成本低、效能高。

鹽城還是光伏發電的天賜之地。

年太陽輻射總量爲1400-1600千瓦時/平方米,年平均光照時間在2280小時左右,年發電量利用小時數1200小時左右,非常適宜光伏發電項目開發。

得天獨厚的“風光”開發條件,自然吸引央企爭相佈局。

大自然的饋贈是基礎,唯有深耕產業,才能將資源優勢轉化爲發展優勢。

風力發電機組,通常被稱爲“大風車”,是風電場的核心發電設備,負責將風能轉化爲電能。

一臺“大風車”由機艙、葉輪、葉片和塔筒等組成,總共需要上萬個零部件、300多家一級供應商。

風機生產線

在鹽城大豐區,可以配齊一臺“大風車”的大部件;在鹽城,可以找到大多數關鍵部件;在江蘇,可以供應95%的零部件。

鹽城已聚集41家規上企業,形成全國最大規模的海上風電產業集羣,整機產能約佔全國的40%,葉片產能約佔全國20%。

在光伏領域,鹽城集聚了天合國能、阿特斯、協鑫、潤陽等光伏行業龍頭企業,實現光伏電池片年產能84.5GW、光伏組件年產能120.4GW,綜合產能位居全國城市第一位,獲評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

風光發電具有隨機性、間歇性和波動性,對儲能的需求應運而生。

鹽城也在積極搶佔新型儲能這一關鍵賽道,彌補風光儲一體化的關鍵一環。

儲能行業的領軍企業遠航錦鋰建立起龐大的電池製造基地,儲能電芯一期已全面投入生產,成爲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單體產能儲能電芯生產線。

目前,鹽城的新型儲能產業初具規模,已匯聚博盛新材料、君潤電芯外殼、納電負極材料等上游材料裝備企業;遠航錦鋰、鋰海電池、中科兆能等中游電芯系統企業;以及富能寶儲能、國投中科、華盛電氣等下游集成與輸變電企業。

鹽城通過本地化供應鏈與規模化製造的雙重驅動,構建起風光儲設備製造的核心產業優勢,大大降低了新能源企業的採購時間和成本。

江蘇最大獨立儲能電站——遠景鹽城儲能電站

當一片片風機葉片轉動、一塊塊光伏板汲取陽光,將自然資源轉化爲清潔電力後,一個更爲現實的問題是:

發出來的電如何賣掉?能否賣一個好價錢?

鹽城貼近電力消費市場的區位優勢,就凸顯出來。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也是電力消費最大的區域。

2024年,長三角三省一市全社會用電量總和超20000億千瓦時,佔全國總用電量(98521億千瓦時)的21.1%。

2024年長三角三省一市全社會用電量

負荷密度之高,遠超珠三角和東京灣。

受限於本地能源資源稟賦,長三角電力供需長期存在結構性缺口,需通過跨區域能源調配滿足用電需求。

以江蘇爲例,2024年淨受入區外電量累計達到1740億千瓦時,總用電量的20%。

新疆、內蒙、雲南等地的電價雖然便宜,但距離較遠,損耗大,跨區輸電成本高。

地處長三角北翼的鹽城,“近水樓臺先得月”,可以就近向上海、蘇州、無錫等負荷中心供電。

此外,長三角地區工業用電價格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電力能賣出好價格,新能源企業的售電收益也會較高。

數據顯示,2023年,鹽城海上風電生產了148.07億千瓦時“綠電”,全部併網。其中,121.6億千瓦時在本市消納,其餘外送消納。

隨着其他風光發電設備陸續投用,鹽城的“綠電”越產越多,外送的規模也會越來越大。

鹽城綠能港全貌模型

綜合來看,資源稟賦吸引央企投資開發,資源開發拉動設備製造需求,設備製造降本反哺資源開發,市場售賣保障投資回報……

依託資源、產業、區位三大優勢,鹽城新能源產業形成了 “資源開發-設備製造-市場售賣” 的完整閉環,成爲長三角地區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標杆。

正解局在《中國造出全球最大罐頭,爲何關乎能源安全?》一文中介紹了液化天然氣(LNG)的運輸、儲存和使用。

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正解局親眼看到了LNG儲罐。

10座總罐容達250萬立方米的LNG儲罐整齊矗立在濱海港片區的海邊,這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儲備基地。

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

巨量的LNG儲存在這裏,年外輸能力約爲1120萬噸,按需向南京、蘇州、南通、徐州等地供應,爲華東地區的能源穩定供應提供有力保障。

基地工作人員告訴正解局,LNG外輸前需要吸熱升溫,從液態變爲氣態,同時釋放大量冷能。

冷能,也是一種寶貴的資源。

基地沒有一放了之,而是將冷能利用起來,用於凍乾果蔬、製造冰雪、養殖冷水魚等。

僅凍乾果蔬一項,正在建設96條凍乾果蔬生產線,建成後可年產9600噸果蔬、咖啡、中藥、肉奶製品等,預計每年可節約用電1.1億度,減少碳排放約7萬噸,將建成全球首個利用LNG冷能凍乾的綠色工廠。

中國海油的LNG罐箱模型

透過這一項目,正解局看到了鹽城的雄心:不是簡單的發電、賣電,而是探索低碳發展的未來。

作爲全國首批、江蘇首個碳達峯試點城市,鹽城在扛大樑、做示範。

扛大樑,指的是扛起綠電供應的大梁。

綠電,指的是風電、光伏、生物質等各類可再生能源發的電。

因其發電過程中不直接產生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且不需消耗化石燃料,有利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被稱爲綠電。

當前,綠色低碳已經成爲全球共識。

很多經濟體、大型企業,對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含綠量”越來越高。

國際綠色電力消費倡議組織(RE100)倡議,在2050年前實現100%使用綠色電力。

包括蘋果、谷歌、可口可樂、微軟、臺積電等全球知名公司均爲RE100的成員,對其供應鏈企業提出使用綠電的要求。

截至2023年7月加入RE100的企業

歐盟通過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構建起一道綠色貿易壁壘。

據有關專家測算,未來將會有至少超過2萬億元中國出口商品直接面對碳關稅壁壘,或者隱性碳成本的挑戰。

形勢比人強,對企業而言,使用綠電已從“可選項”變爲“必選項”。

江蘇是製造業大省,也是外貿大省,省內企業對綠電的需求正在快速增加。

數據顯示,江蘇外貿綠電消費用戶數量由2022年的298戶遞增到2024年的856戶,同比增長187.2%。此外,2024年江蘇外貿用戶綠電消費佔綠電交易總量的72.73%。

2024年江蘇外貿用戶綠電消費佔比

電力供應是工業發展的基礎。

從這個角度看,能否提供可靠、充足且成本足夠低的綠電,直接影響江蘇製造業的競爭力。

鹽城,正在爲全省乃至長三角經濟發展扛起綠電供應的大梁。

做示範,指的是做低碳發展的示範。

低碳發展,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場涉及經濟、社會、技術、文化等多維度的系統性變革。

在鹽城的實地調研中,一組數據讓人印象深刻,2024年,鹽城新能源發電量312億千瓦時,佔全社會用電量的61%,遠高於40%的全國平均水平。

零碳社區、零碳公園、零碳公交、零碳市政……諸多場景逐一落地應用,一張低碳發展的圖景正在鹽城徐徐展開。

正解局更感興趣的是,鹽城在標準體系上的探索。

標準是國際貿易的“通行證”,是產業發展的“金鑰匙”。

在碳排放領域,同樣需要一系列標準來提供支撐。

當前,全球碳排放覈算體系由發達國家主導,普遍採用西方發達國家發佈的碳覈算標準,同時國際碳排放覈算基礎數據主要由西方發達國家政府、科研機構以及商業公司發佈。

這套體系,碳排放量的核算主要依據發達國家的經驗估計,與包括我國在內的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實際情況嚴重不符,放大了中國的減排責任。

爲了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和主動權,中國應積極反映自身利益和訴求,參與國際碳減排相關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工作。

在國家的支持下,鹽城加快構建綠色標準體系,發佈我國沿海地區首個零碳產業園區建設地方標準、光伏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先後入選省級和國家級試點。

認證國際化方面,大豐港零碳產業園深化與國際認證、諮詢機構合作,打造碳谷管理中心,開展智造中心碳排放覈查認證、園區級電力碳排放因子研究。射陽啓動零碳產業園標準體系國際認證聯盟建設,共同構建可借鑑、可示範、可複製、可推廣的碳足跡覈算評價體系和標準體系。

鹽城在綠色低碳標準體系領域的探索,是中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爭奪國際規則制定權的重要實踐樣本。

2020年9月,中國向世界作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峯、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

這場波瀾壯闊的綠色變革,正在重塑中國發展軌跡。

低碳發展浪潮奔湧,綠色轉型勢不可擋。

鹽城以探路者的姿態,探索綠色低碳理念在實踐中的模式創新與技術驗證,在黃海之濱樹起中國低碳轉型的先鋒旗幟。

鹽城先試先行,正在爲中國低碳發展貢獻“鹽城方案”。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