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三大EDA巨頭相繼傳出“斷供”消息後,EDA概念股遭市場熱炒,行業狀況一時成爲焦點。
近日,三大EDA巨頭新思科技(Synopsys)、楷登電子(Cadence)和西門子(Siemens EDA)先後宣佈,收到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發出的最新出口管制通知。
EDA是集成電路設計與製造的基石,被譽爲“芯片之母”。據頭豹研究院報告,隨着芯片設計的複雜程度不斷提高,基於先進工藝節點的集成電路規模可達到數十億個半導體器件,不借助EDA工具已經無法完成芯片的設計。可以說,EDA貫穿於集成電路設計、製造、封測等環節,是集成電路產業的戰略基礎支柱之一。
按照上述公司的公告,確實已收到相關通知,新思科技稱目前正在評估該政策對業務運營、財務表現的潛在影響,並已暫停對2025財年第三季度及全年業績的財務指引。西門子方面亦確認,公司將嚴格遵守相關法規,並致力於與全球客戶合作減輕新規所帶來的影響。
東方證券研報認爲,我國EDA市場主要參與者包括Synopsis、Cadence、Siemens EDA等海外企業。近年來,國內大力支持EDA行業發展,上海、北京、深圳紛紛設立EDA產業基金,國產EDA頻頻取得技術突破。若BIS限制三大EDA龍頭對我國的EDA產品供應,EDA國產化進程有望加速。
資本市場方面,端午假期後EDA板塊多隻概念股漲幅明顯。截至6月3日收盤,概倫電子(688206.SH)報收31.79元/股,上漲9.81%,總市值138.34億元;廣立微(301095.SZ)報收58.29元/股,上漲6.17%,總市值116.74億元;華大九天(301269.SZ)報收130.31元/股,上漲2.55%,總市值707.51億元。
國產EDA,突圍靠併購?
在芯片產業“倒金字塔”結構中,EDA工具處於最底層,是支撐整個半導體及數字經濟體系的基礎設施。儘管其市場規模有限,但卻撬動着萬億美元級的經濟體系。
2020年,全球EDA市場規模超過70億美元,但它所支撐的,是超過4000億美元的集成電路產業、數萬億美元的電子信息產業,以及體量更爲龐大的數字經濟。一旦這一基石性環節出現斷裂,上層產業鏈將難以爲繼。
對中國而言,EDA的槓桿效應尤爲顯著。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持續高速增長對本土EDA能力提出更高要求。2022年起,深圳、上海等地相繼出臺政策,以推動國產工具的市場化應用。
在政策與資本的雙輪驅動下,中國EDA產業迎來快速成長期。國產企業幾乎在EDA各關鍵環節完成初步佈局,並在部分細分賽道取得技術突破。
半導體資深專家、電子創新網創始人張國斌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概倫電子在DTCO保持領先,華大九天在液晶面板領域的物理驗證工具憑藉技術和應用創新,成爲了業界面板領域的signoff工具被國內外大廠使用,這些領域都超過了國際廠商,但是在數字、模擬領域以及全流程工具上,我們還有很多短板要補。
頭豹研究院也指出,EDA行業是技術高度密集的行業,工具種類較多、細分程度較高、流程複雜。EDA工具研發難度大,對複合型人才需求高,市場準入門檻高且驗證週期長。因此,單一企業往往難以在短時間內研發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EDA關鍵工具,需要通過長時間不斷的行業併購整合來實現對EDA全流程的覆蓋。
在此背景下,華大九天、廣立微、概倫電子等企業通過併購快速補強技術短板,完善產品佈局。
以華大九天爲例,2022年收購芯達科技,補強數字設計與晶圓製造環節;2024年戰略入股阿卡思,將全球領先的自動化驗證工具AveMC和等價驗證工具AveCEC納入旗下;2025年則計劃併購芯和半導體,完成從芯片到系統級EDA平臺的關鍵拼圖,構建起面向模擬射頻、功率器件、封裝設計等新興應用的協同生態。
而廣立微的路徑則更側重產業鏈協同與國際佈局。作爲成立22年的老牌EDA廠商,廣立微專注於從設計到量產的芯片性能與良率提升方案。2022年在創業板上市,爲其後續投資拓展提供充足彈藥。
2023年,廣立微通過在新加坡和深圳設立子公司,深化海外及大灣區佈局,並投資設立多家半導體產業鏈基金,形成完整的生態支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動作是對專注DFT(可測試性設計)技術的億瑞芯控股,藉此打通芯片設計與製造環節的數據鏈,實現EDA工具從設計端到測試端的閉環整合。
作爲國內首家上市的EDA公司,概倫電子同樣在併購整合方面走在前列。成立於2010年3月的概倫電子,雖然起步略晚於華大九天與廣立微,卻率先於2021年登陸科創板,致力於構建“應用驅動、設計製造一體化”的全流程EDA解決方案。截至目前,概倫已完成博達微、Entasys、Magwel、芯智聯、銳成芯微和納能微等六項重要併購。
其中,2019年收購器件建模工具公司博達微,強化了其在PDK建模領域的能力;2021年併購韓國Entasys,有效拓展了其在三星、SK海力士等客戶體系中的業務協同;2023年完成對芯智聯的收購,則使概倫的EDA平臺能力延伸至板級與封裝級設計,補齊了此前在這一環節的技術空白。2025年收購銳成芯微和納能微,將EDA工具與IP設計結合,增強客戶定製化服務能力。
國產EDA企業在加速成長過程中,正在走出一條“併購+整合”的戰略路徑。這種方式不僅縮短技術追趕週期,也有助於形成完整的產品體系與客戶覆蓋面。
EDA巨頭靠併購崛起
EDA行業的演進史,實則是一部併購史。全球三大巨頭均通過逾60次併購,逐步鑄就行業霸主地位。張國斌指出,EDA行業不同於其他工具軟件,小公司也可以在點工具上大有可爲,所以整合併購對於EDA企業做大做強很有必要。
事實上,EDA行業因其高技術壁壘與上下游緊密綁定,呈現出顯著的馬太效應。國際巨頭的霸主地位無不依託持續的戰略收購。併購不僅幫助企業快速補齊技術短板,還通過整合客戶資源與市場渠道,構建了難以撼動的競爭壁壘。
新思科技的崛起堪稱併購驅動的典型。1998年,其收購Systems Science,奠定了模擬與混合信號設計能力;2002年併購Avant,使其一躍成爲提供全流程IC設計解決方案的提供者;2012年收購Magma,進一步補強產品線,鞏固市場份額。2024年,新思以350億美元的天價收購多物理場仿真軟件巨頭Ansys,標誌着其戰略從芯片設計向“從芯片到系統”的縱深邁進。
據新思科技披露,該交易有望將其潛在市場規模擴大1.5倍,達到280億美元,並推動並表後年複合增長率提升至11%。這不僅拓展了其技術邊界,更進一步綁定了工業軟件客戶需求。
Cadence的成長同樣離不開併購的助力。
1988年,ECAD Systems與SDA Systems合併,宣告Cadence誕生。此後,其通過一系列精準收購奠定行業地位。1989年收購Tangent Systems,推出ASIC佈局佈線工具;1990年收購Gateway Design Automation,引入Verilog語言,促進行業範式變革;2001-2002年收購CadMOS、Silicon Perspective等,補齊噪聲分析與虛擬原型技術。2023年,收購ARC、Intrinsix及Rambus PHY IP,強化PCB與IP業務競爭力。
至於西門子EDA,其前身Mentor Graphics成立於1981年,1983年收購加州自動化設計公司,推出MSPICE仿真軟件;1988年併購Tektronix的CAE業務;1990年收購Silicon Compiler Systems。2016年被西門子以47億美元收購,融入工業軟件生態,轉型爲系統級設計平臺。
對比之下,國產EDA企業主要集中在模擬電路、射頻、存儲設計、仿真及驗證等環節。雖可部分實現替代,但在高階複雜的數字設計、SoC 設計、系統級設計等與國外仍存在較大差距。
CINNO Research 首席分析師周華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內領先的EDA軟件公司如華大九天、概倫、思爾芯、廣立微等,在設計EDA 軟件、FPGA 原型驗證、Spice仿真方面均各有長處。“若能透過併購或策略聯盟突破資金與技術壁壘,相信可以快速增強國內EDA的實力。”周華表示。
本土EDA未來可期
國內EDA行業起步晚、產品驗證選代緩慢,整體市場規模相對較小,但隨着國家和市場對EDA行業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疊加美國對國內企業的EDA進口限制等因素,其市場規模將有望進一步增長。頭豹研究院預計,2026年國內EDA行業市場規模將達445.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EDA工具並非實驗室的孤立產物,而是半導體產業長期實踐的結晶。
蓉和半導體諮詢CEO吳梓豪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EDA技術本身未必高不可攀,真正的壁壘在於時間積累與產業協同。新進入者即便技術能力不差,也難以快速建立競爭力。因此,美國BIS對三大EDA企業的出口限制,雖然是打壓,同時也是國內EDA廠商一次寶貴的產業“實戰”機會。國內設計公司別無選擇,只能用國產工具。而用戶越多,工具打磨得就越快。
張國斌進一步指出,本土EDA起步雖晚,但優勢是貼近客戶,可以通過快速迭代迅速完成產品的升級和優化。此外,中國政府最近幾年持續支持中國半導體產業,也讓更多人才進入這個領域,本土EDA已經有超過120家,在數量上已經是全球第一,並已迅速在各個主要環節完成0到1的突破。未來通過整合併購,實現1到100 的發展,本土EDA未來可期。
如2024年9月,證監會便發佈《關於深化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鼓勵頭部企業整合產業鏈資源,爲國產EDA通過併購實現從1到100的跨越提供政策保障。
周華表示,國內的優勢在於價格和定價方面更加靈活,彈性度高。可以根據使用時間或者是模塊化的定價方式,非常適合國內中小企業公司。再加上政策支持等因素,國內EDA行業的發展仍然值得樂觀期待。
(文章來源:時代週報)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