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醜小鴨”變“白天鵝”
隨着銀行存款利率的持續下調,股息率頗高的銀行股成爲了不少投資者青睞的投資標的,有些人甚至喊出了“存銀行不如買銀行股”的口號。
3年前,銀行股可沒有今天的待遇,盤子大、股性不活躍、缺乏成長性、受地產行業下行影響嚴重是當時銀行股身上的標籤。3年後,情況打不一樣了,在當年的明星股紛紛失去光芒的情況下,銀行股異軍突起,成爲了股市中最賺錢的板塊。
根據統計,過去3年(2022年6月6日到2025年6月5日),42只銀行股平均漲幅達到了50%,6只銀行股股價翻倍,僅5只銀行股出現了下跌。(見表1)
估值是否合理
經過3年的上漲,銀行股的估值是否過高,還有投資價值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要用到此前文章介紹的幾個估值方法,來分析銀行股的現實。
在那篇文章中我們介紹了3個估值指標,市盈率(PE)、市淨率(PB)和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PEG)。
先看市盈率,42只銀行股過去12個月滾動市盈率(PE-TTM)的平均值爲6.4倍,低於上證指數的14.6倍,深證成指的25.1倍,滬深300指數的12.5倍,可以說市盈率指標還是比較低的。(見表1)
再看市淨率,42只銀行股中只有招商銀行的市淨率略高於1,爲1.05倍。其他41只銀行股均小於1,屬於破淨股,安全邊際還是比較高的。(見表1)
表1 銀行股的估值及3年漲跌幅
數據來源:Wind資訊
不過,如果用PEG指標來衡量,價格就不能算便宜了。因爲近幾年收淨息差降低和手續費收入減少的影響,銀行股的業績承受了很大的壓力,淨利潤普遍零增長,部分銀行業績還出現了負增長的情況。由於增速較低,所以PEG指標偏高。
恆定股利法
除了上述3種估值方法外,對於像銀行股這樣分紅政策比較穩定的股票來說,非常適合用恆定股利法測算其價值。
股票的理論價值就是未來年份的股利貼現值的總和,由於未來的股利不好預測,就很難用這個方法計算股票的理論價值。但銀行股就不同了,它們的股利比較穩定,可以近似地認爲未來的股利是不變的,其理論價值可以用恆定股利法來計算。推導的過程有點複雜,這裏就不展示了,結論很簡單:
P=D/d%
其中,P是股票的理論價值,D是股票的年度股利,d%是無風險收益率,一般使用長期國債的收益率。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工商銀行2024年共進行了2次分紅,合計每股分紅0.308元,如果我們用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作爲無風險市盈率,目前約爲1.7%,那麼工商銀行的理論價值是18.11元,而其股價才7元出頭,遠遠低於其理論價值,這也是爲什麼工商銀行股價近3年持續攀升的重要原因。(見表2)
而在1年前,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是2.3%,工商銀行2023年度的每股分紅是0.3064元,當時工商銀行的理論價值約爲13.32元。雖然分紅幾乎沒有增加,但因爲無風險收益率的下降,其理論價值大幅度提升了。
在使用恆定股利法時,需要密切關注市場利率的變動情況,關注股利的穩定性,同時也要關注股本擴張對每股股利的稀釋作用(參考《存銀行不如買銀行股,連創新高後,銀行股還值得買嗎?》)。表2中計算得出的理論價值未考慮股本擴張情況,無風險收益率採用1.7%。
從數據看(見表2),除鄭州銀行的理論價值低於其股價外,其他銀行股的理論價值均高於其股價。不過,這個理論價值也僅能作爲參考,是不是能長期穩定賺錢,還要看這些銀行股的業績是否能保持穩定,是否能持續分紅。
表2 銀行股股息率及理論價值
數據來源:Wind資訊
(文章來源:理財週刊)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