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識局
港股IPO回暖,讓不少拖了很久的申請企業有了機會。
近日,佰澤醫療通過了上市聆訊,預計不久後在港交所上市。從2024年開始,佰澤醫療已先後3次向港交所遞表。這家民營腫瘤醫療集團經營管理着8家醫院,其中6家爲自有,2家爲託管,覆蓋北京、天津、安徽、山西、河南等地。
站在佰澤醫療背後的,是北大腫瘤醫院,這是其他民營醫院難以企及的。自成立以來,佰澤醫療共獲得了四輪融資合計7.43億元,第四輪融資投後估值爲26.25億元。
4年吞5家醫院,6億商譽埋雷
佰澤醫療成立的時間其實並不長,至今不過8年時間,但醫院整體規模已經可觀,合計管理8家醫院。2021年、2022年、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佰澤醫療收入分別爲4.62億元、8.03億元、10.72億元及5.71億元,核心收入來自醫院業務。
佰澤醫療快速擴張的祕訣就是“買買買”,6家自營醫院僅有1家是自建,其餘5家都通過收購獲得。
2018年6月,佰澤醫療以3億元的價格,收購了北京京西腫瘤醫院70%的股權,進入腫瘤醫療服務市場。這是佰澤醫療第一家主要運營醫院,也是其核心旗艦醫院,2023年該院爲佰澤醫療帶來了2.73億元的收入。
嚐到甜頭之後,此後4年多時間,佰澤醫療先後收購了天津南開濟興醫院、太原和平醫院、合肥佰惠長榮醫院、武陟濟民醫院四家醫院。
自建醫院的週期長且費時費力,併購則能短時間內完成擴張,這也是民營醫院常見的手段。號稱中國最大腫瘤醫療集團的海吉亞醫療,同樣主要靠收購來擴張規模。
佰澤醫療目前還沒實現盈利,但這幾年虧損明顯收窄,2022年淨虧損最高達到7551萬元後,2024年上半年只虧損了734萬元,而且年收入已經突破10億元大關。
但是佰澤醫療的財務報表上埋着一個雷:2021年,佰澤醫療形成商譽5.08億元,2023年商譽再度增至6.43億元。目前佰澤醫療暫未對商譽進行減值計提。如果被收購醫院未來盈利能力下降,或者未達到預期的業績,佰澤醫療商譽可能會面臨減值。一旦計提減值,將直接影響公司的利潤。
背靠“北大系”好乘涼
能否持續消化收購標的,將成爲佰澤醫療上市後的關鍵考驗。這並不容易,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民營腫瘤專科醫院正經歷凜冬。
年初,總投資30億元、規劃1700張牀位的重慶全域腫瘤醫院,全面停工停產,且嚴重資不抵債。重資產、高運營成本讓不少民營腫瘤醫院舉步維艱,像這樣破產、停業的腫瘤民營醫院這兩年並不少見。
即便如此,佰澤醫療仍舊選擇逆勢上行。此次IPO,佰澤醫療募集資金的用途之一便是繼續收購醫院,擴大收入規模。支撐信心的核心武器很可能是來自“北大系”的資源。
早在2011年6月,北京京西腫瘤醫院就已經與頂級大三甲北大腫瘤醫院簽訂了20年的協議,能夠獲得北大腫瘤醫院專家的技術、資源支持,患者諮詢、學科建設、人員指導、雙向轉診等,也會在需要時就疑難病例出席會診等相關支持。
北大腫瘤醫院的多名醫生在佰澤醫療多點執業。不僅如此,社交媒體上也有用戶表示,“去北腫看病,醫生說是合作醫院,免費預約到了北京京西腫瘤醫院”。
這樣的資源,與佰澤醫療的高管背景直接相關。公司副總裁徐旭曾任北大國際醫院副院長、董祕等職務。公司董事長趙永凱也曾擔任北大醫療的副總裁及北大醫藥董事長。當年佰澤醫療收購京西腫瘤醫院時,趙永凱剛剛從北大醫藥辭職。
此外,佰澤醫療的多位高管也都有過北大系的工作經歷。可以說,佰澤醫療的經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與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那份20年合作協議。對此佰澤醫療表示,爲了減少與北大腫瘤醫院合作到期帶來的影響,也在尋求其他知名醫院、醫學院合作,但目前爲止效果並不明顯。
除了“北大系”的支持,佰澤醫療旗下的天津石氏醫院與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學敏合作,後者以1元的價格獲得了天津石氏醫院20%的股權。
從本質上來看,佰澤醫療的成功靠的是資本併購+頂級資源嫁接。不過,光環之下風險猶存。高商譽的併購擴張,能否用紮實的業績消化?“北大系”光環到期後,新的競爭力何來?這些決定了佰澤醫療能否在腫瘤醫療紅海中真正突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或立場,不代表新浪財經頭條的觀點或立場。如因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需要與新浪財經頭條聯繫的,請於上述內容發佈後的30天內進行。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