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I芯片到執行器:人形機器人“全鏈圖譜”

TradingKey中文
06-10

TradingKey - 上個月的摩根大通中國科技峯會上,最受關注的主題之一是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快速進展——尤其是特斯拉的 Optimus 機器人,目前其量產時間表已大幅提前。摩根士丹利此前也曾概述了人形機器人價值鏈中的主要參與者。但問題在於:隨着地緣政治摩擦加劇,一波新的問題開始浮現。這是否將使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的下一輪變革在正式啓動前就遭遇延遲?

在最近的中美對話中,稀土出口管制再次成爲焦點議題。這些原材料——包括釹和鐠——是構建人形機器人內部高性能電機和磁體的關鍵。埃隆·馬斯克曾警告稱,中國的管控措施若趨於嚴格,可能會減緩 Optimus 的生產進度。而 Wood Mackenzie 的最新預測也難以令投資者安心:如果人形機器人如預期般進入快速增長階段,原材料短缺問題可能會擴張,從目前的1%增長至2037年超過35%。

這正是資本市場迅速反應的原因。近期的中美會談釋放出潛在合作信號,稀土和AI硬件相關股票迅速大幅上漲。隨着更多機器人相關公司有望在未來加入這一趨勢,投資者應持續關注該板塊的動態。

全球機器人地圖:美國主導研發,亞洲掌控硬件製造  

人形機器人供應鏈正在形成日益清晰的分工格局。

特斯拉、NVIDIA 和 ABB 等公司在AI模型、仿真能力以及高端芯片等領域佔據主導地位——這些正是美國具備領先優勢的技術方向。但如果你關注的是驅動機器人運轉的齒輪、電池和電機等硬件,那麼製造重心無疑在亞洲:目前全球73%的機器人零部件供應商和77%的系統集成商均來自亞洲。其中中國佔比達56%,這得益於強有力的政策扶持以及完整的產業鏈體系。

其中值得關注的公司包括:寧德時代(CATL,電池)、匯川技術(Inovance,電機),以及比亞迪(BYD,系統集成)。日本在精密部件如減速器方面實力依舊強勁,而韓國則在電池和電子部件領域扮演重要角色。

特斯拉 Optimus 加速推進——但面臨更具價格優勢的中國競爭對手  

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 Optimus 吸引了大量關注,而如今,它正從研發階段邁向實際部署:公司計劃於2025年在其電動車工廠內部開始投入使用。最新發布的 Optimus Gen2 版本重量更輕(減重約10公斤),精度更高(得益於行星滾柱絲槓的應用),同時目標成本也降至20000美元——較目前的5萬至6萬美元價格明顯下降。

但市場競爭正在加劇。一家中國公司 Unitree 已開始出貨起售價僅16000美元的人形機器人——相比特斯拉當前版本便宜將近三分之一。據本地媒體報道,Unitree 的機器人已經出現在比亞迪吉利旗下的部分工廠中。

內部構造:傳感器正變得更小、更智能  

先進傳感器是人形機器人技術的基礎。這些設備配備數十到數百個傳感器,以模擬人類的感知系統:它們需要像人一樣“看得見”、“聽得見”、“摸得着”並維持平衡。目前有兩項關鍵技術趨勢正在推動傳感器進化:1)高精度力傳感器的微型化;2)性能更強、高分辨率的視覺傳感器。

例如,特斯拉在 Optimus Gen2 上配置了安裝於手腕和腳踝位置的六軸力傳感器,能實時感知環境交互力,這讓機器人能夠更安全地進行自主運動。ATI 是該領域的領先廠商之一。

來源:Robolab

AI 是大腦——而且正在快速學習  

儘管傳感器構成了基礎,但真正的躍進來自於軟件層的提升。隨着能夠融合語言、視覺和動作的多模態AI模型的出現,人形機器人已能以更接近人類的方式“理解”並執行指令。

在這方面,NVIDIA 的作用不可小覷。通過其 Omniverse 平臺與 Project GR00T 基礎模型相結合,英偉達正在開發模擬訓練環境,以顯著縮短機器人訓練週期。正如 CEO 黃仁勳在5月所說,NVIDIA 正在整合整個 AI 技術棧——從芯片、仿真到工業與自主機器人全面覆蓋。“從訓練到部署”,他說,“AI 已準備好驅動下一代工廠。”

來源:英偉達

爲何汽車廠商紛紛入局  

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是:全球車企正全力投入人形機器人賽道。

特斯拉率先啓動佈局,目前中國巨頭廣汽小鵬、比亞迪,以及豐田和現代也正加速投入。原因非常直接:全球汽車銷量增長正在放緩(年均增速約爲2.4%),車企迫切需要尋找“第二增長曲線”。人形機器人不僅代表了一個全新消費品類,同時也具備顯著的降本潛力,尤其是在工廠自動化中的應用。

此外,兩者之間也存在天然的技術協同:電池、電機和驅動模塊等人形機器人的核心硬件,與電動車技術有着高度重合,因此對於傳統車企來說,跨界進入機器人業務其實並不“跳脫”。相較不少初創公司,主機廠反而可能擁有更高的工程整合與產線落地能力。

與此同時,三星也正作爲一個獨特角色脫穎而出——它是當前唯一一家涉足機器人“芯片大腦”、“硬件身體”以及“整機集成”的全方位科技巨頭。該公司近期將其對韓國 Rainbow Robotics 的持股提升至35%,釋放出對人形機器人自動化領域進行長期戰略投資的信號。Rainbow Robotics 曾開發韓國首個人形機器人“Hubo”。

人形機器人投資版圖:值得重點關注的企業名單  

大腦(半導體 + 軟件)  

- AI基礎模型:NVIDIA(Project GR00T)、Google(DeepMind)、Microsoft、Meta  

- 仿真與數字孿生平臺:NVIDIA Omniverse、達索系統(Dassault Systèmes)  

- 數據平臺:Palantir  

- 半導體公司:  

  – 計算芯片:NVIDIA、Intel、Qualcomm  

  – 計算機視覺:Ambarella、Mobileye  

  – 存儲器:Samsung、Micron  

  – 芯片設計與代工:ARM、臺積電(TSMC)

身體(執行器 + 傳感器 + 能源)  

- 電機企業:日電產(Nidec)、匯川技術(Inovance)  

- 減速器供應商:Harmonic Drive、NIDEC  

- 軸承與滾珠絲槓:Schaeffler、NSK、Hiwin  

- 傳感器公司:  

  – 視覺類:Sony、Keyence  

  – 力/扭矩類:Novanta、Keli  

  – 雷達/LiDAR:Robosense(速騰聚創)、Aptiv  

- 電池公司:寧德時代(CATL)、LG Energy Solution  

- 材料企業:輕量化機架組件(如 旭升股份(Xusheng) 壓鑄鋁)

集成商

- 國際廠商:特斯拉(Optimus)、豐田(T-HR3)、現代汽車(Hyundai,擁有 Boston Dynamics)  

- 中國車企:比亞迪(BYD)、廣汽(GAC)、小鵬(XPeng)  

- 消費電子企業:小米(CyberOne)、蘋果(Apple)

原文鏈接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