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想國到“驅逐地”:5位Web3從業者眼中的新加坡變局

Blockbeats
06-12
原文標題:《從理想國到“驅逐地”:5 位 Web3 從業者眼中的新加坡變局》
原文作者: Louis,鏈捕手 ChainCatcher

2025 年 6 月 30 日,是寫在坡縣 Web3 圈每位從業者日曆上的一條紅線。這天起,根據新加坡《金融服務與市場法案》(FSMA)第 137 條:所有提供數字代幣相關服務的個人或公司,只要在坡設有營業場所,不論服務對象是否在新加坡,必須獲得數字代幣服務提供商(DTSP)牌照,否則將面臨刑事責任。

新加坡金融監管局(MAS)在 5 月 30 日發佈的監管回應文件中明確指出:屆時尚未持牌者,必須立即停止境外業務;不接受 申請中 狀態作爲合法存在依據。這條措辭,被不少人解讀爲“有史以來最嚴加密監管”。

對此,ChainCatcher 向專業律師諮詢了本次 FSMA 文件中被忽視的重點。此外,我們也採訪了 5 位 base 在新加坡的從業者,嘗試還原在坡 Web3er 真實現狀,瞭解他們眼中的新加坡監管變化。

注:本文中,MAS 是新加坡的金融監管機構,PSA 是 2019 年推出的,早期專管加密支付服務的法律,FSMA 是 2022 年推出的,新版更全面的監管法案,加入了對代幣相關服務的管理,DTSP 指提供代幣交易、託管、轉賬等服務的個人或公司,是 FSMA 重點監管的對象。

一、被忽視的法案核心要點

在與北京策略律師事務所,數字經濟專委會主任郭亞濤律師採訪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以下幾個值得讀者注意的法案內容:

1、FSMA 不是境外補丁,而是全面升級,境內外業務皆受約束

許多業內人士誤以爲 FSMA 只是爲了彌補,原《支付服務法》(PSA)未能監管的新加坡企業服務境外客戶的漏洞,但郭律師強調:“FSMA 是一部統籌監管的框架性法律,其多個部分適用於在新加坡境內提供金融服務的實體”,這意味着,無論業務是面向境內還是境外,只要在坡設有營業場所或是新加坡註冊的公司,都必須遵守 FSMA。這一 穿透式監管 邏輯也標誌着 MAS 對本地 Web3 從業者的全面監管正式開啓。

2、監管重心從“機構牌照”轉向“個人審查”

PSA 主要聚焦企業與機構的合規性,而 FSMA 則新增了對 人 的監管機制,郭律師指出:“FSMA 讓 MAS 得以繞開傳統的機構許可框架,直接干預和隔離金融市場中的 高風險人員,實現 人 的穿透式監管。”這意味着,即便是非管理層的自由職業者、遠程開發者、顧問或 KOL,只要在坡境內從事相關服務,都可能被 MAS 認定爲監管對象。“要求充分理解 FSMA 框架、具備相關從業經驗”,從而大幅提高個人從業門檻。

3、FSMA 的門檻顯著抬高,合規要求遠超 PSA

即便已經持有 PSA 牌照,也不能自動通用。郭律師指出:“目前市場上大多數已覈准的加密業務牌照仍是基於 PSA 發放的,FSMA 在合規門檻上顯著抬高。MAS 明確表示,即使是已獲得 PSA 牌照的企業,也需重新提交補充材料以滿足 FSMA 要求。”申請 DTSP 牌照不僅需具備 25 萬新幣初始資本、常駐的合規官,還必須建立獨立審計機制、定期提交合規報告,並滿足反洗錢與反恐融資的流程與配套管理體系。

二、看看在坡縣的 Web3 從業者怎麼說?

從覆蓋面廣,到要求更細緻,到門檻抬高,監管的趨嚴的確爲 Web3er 造成許多壓力和恐慌。然而紙面上的條例歸紙面,真正能反映一國政策是否歡迎 Web3,還得看實際落地的企業和從業者怎麼說。在 ChainCatcher 的採訪中,我們也聽到了截然不同的聲音——從無奈搬離的初創團隊,到選擇觀望的個人工作者,再到依舊看好坡國長遠潛力的老移民,他們的故事,拼湊出了一幅真實的政策落地圖景:

1、 代幣化運營項目方創始人 Chari:小企業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河水總會找到出路

我們的確受到了影響,在當下的幣圈,幾乎所有有意義的產品最終都繞不開交易 這個核心。而一旦涉及交易,就必然會觸碰到 DTSP 監管紅線。監管本應服務於商業模式成熟、結構清晰的公司,而對我們這種小團隊來說,投入大量時間和資源與監管打交道,幾乎是——不可承受的負擔。

很顯然新加坡如今已經不再適合初創期項目的發展,可能新加坡一直都沒有想過,要成爲初創企業的搖籃,他們只希望成爲成熟企業的總部。我們連下個月業務形態會變成什麼都還不確定,目前也並不排除未來徹底搬離坡國的可能。不過,我會持樂觀的態度面對變化,畢竟“小企業一定有其自己的生存之道”。

2、深耕 OTC 交易多年的極客少年(化名): 新加坡是“務實的渣男”,誰有價值誰留下

我感受到 Web3 這行一直有些被排斥,無論是之前被中國驅趕,還是目前在新加坡小企業的邊緣化。但是客觀來講,作爲一名在新加坡從事 OTC 業務多年的從業者,我一直覺得 務實 是新加坡監管的底色。說得直白一點,新加坡政府就像個“務實的渣男”:誰能帶來實質價值,誰就能留下;誰只是帶來泡沫,那就適當送客。發過牌照的可以繼續做,其他的就得清退,這是非常明確的信號。

不過,站在我的角度來看,這次的監管並沒有那麼鐵拳,更像是——“雷聲大,雨點小”,主要是敲山震虎。真正需要牌照的企業早就已經申請了,那些對政府有貢獻,或者真正有能力的老闆,其實根本不會因爲這輪新規而焦慮。

至於爲什麼突然監管收緊,我認爲這和幣圈在東南亞存在的灰產與空殼公司有關。MAS 現在的目標,其實是想通過這波法規,給一些不太規範的 KOL 和散亂羣體敲個警鐘。他們未必真的能一刀切掉這些人,但希望能用法律的框架逼他們收斂一些。

就我所知,最近已經有一些 KOL 和交易平臺從業者選擇暫停業務,出去旅個遊,或者保持觀望,大家都在等一個更明確的信號。

3、在新加坡 Web3 AI 領域深耕多年的從業者 John:透過現象看本質,有因也必有果

我想強調一個詞:務實。這是我對新加坡一直以來治理風格的核心理解。新加坡的高效、對規則的堅持,本質上是爲了保障經濟效益,以及在國際政治與金融博弈中爭取一個穩定的位置。這一次監管條款愈發嚴格,其實是因爲 Web3 領域裏出現了一些需要正視的問題,政府必須介入,來保障生態的健康發展。

我的項目目前並未受到直接影響,但我能看到,對於一些尚未獲得許可的交易平臺,以及與其合作的項目方、生態夥伴而言,這一輪政策調整確實帶來了不小的衝擊。特別是那些在 Web3 圈子中擔任金融顧問型角色的 KOL 們,政策的施壓已經傳導到了他們身上,也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

最近我也注意到,越來越多的自由職業者和遠程工作者,開始更傾向於在家辦公,並避免在公開場合主動討論 Web3 相關話題,大家都在試圖降低風險,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4、在坡生活近 20 年 Reddio 創始人 Neil:一切並沒有變,Web3 依然是新加坡國家戰略的一部分

其實新加坡這幾年在 Web3 領域的監管政策,並沒有出現劇烈轉向,更多是對既有框架的明確和細化。根據 MAS 最新的澄清和《聯合早報》的報道,這次監管的重點在於數碼支付代幣(DPTs)以及具資本市場屬性的代幣,而我們常說的實用型代幣(Utility Tokens)和治理型代幣(Governance Tokens)目前並不在其監管核心之列。

對大多數初創項目來說,新加坡依然是一個制度明確、路徑清晰、資源豐富的環境。MAS 不僅長期保持高透明度,還設有開放的諮詢機制,企業若想評估自身的合規情況,其實並不難。花幾千新幣就能獲得法律意見,成本也屬合理。

從更長遠的視角來看,Web3 依然是新加坡國家戰略的一部分。除了明確的政策框架,政府還通過資金支持、人才培育、產業聯盟等多種方式推動生態發展,新加坡教育部也非常鼓勵高校開設區塊鏈課程。我個人始終認爲,在全球範圍內,若要尋找一個能真正兼顧監管合理性與產業活力的地方,新加坡依舊是最具包容性、也是最值得創業者信任的選擇。

5、GM Agents 的創始人 Chess:是洗牌期,但針對的是偏金融方向而非所有人

對我們而言,目前的監管變化並未帶來明顯衝擊,我們是 AI 初創公司,也仍計劃繼續留在新加坡持續建設。我認爲這輪監管更多是針對金融屬性較強的企業與項目,而對於我們這樣的小型團隊,實際影響相對有限。幣圈大廠都還沒啥事情,其實輪不到小團隊擔心。

談到新加坡的創業環境,我一直覺得這裏非常適合小團隊,甚至是個人創業。特別是對像我這樣的海外華人來說,新加坡在語言和文化上有着天然的親和力,溝通成本低,落地也更快。雖然有人覺得新加坡在某些政策上偏保守,但在我看來,它相比許多地區依舊是一個公平、開放且理性看待創新的地方。在堅持秩序的基礎上,新加坡確實也願意給創新者機會。

結語

這次監管收緊,本質上是新加坡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一次自我校準,而非對 Web3 行業的驅趕。Web3 從業者並未被簡單地分爲逃離與留守兩派,相反,他們正在重新選擇和考量:是留下來接受更高強度的監管以換取長期的政策確定性,還是轉向那些看似更友好、但充滿更多不確定性的市場。

原文鏈接

點擊瞭解律動BlockBeats 在招崗位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羣:

Telegram 訂閱羣: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羣: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賬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