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創新藥板塊漲到人忍不住國粹連連!
最猛的港股通創新藥ETF、恒生創新藥ETF和港股創新藥ETF年內漲幅超70%。
該不會今年首隻翻倍基將誕生於創新藥——這個曾經的最慘板塊吧?
果然,資本市場啥都能發生~
1
港股創新藥板塊徹底瘋狂
港股創新藥板塊有多瘋狂?
昨日回調1個點不到,今日早盤直接綠翻紅,午後繼續狂飆5個點!這可是在港股大盤全線飄綠情況下的一枝獨秀。
恒生科技指數、恒指今日分別跌2%、1%,恒生生物科技指數飆漲4%。
港股通創新藥ETF、恒生創新藥ETF、港股創新藥ETF分別漲5.57%、5.31%、5.23%,年內漲幅已經高達71.59%、71.27%和70.79%。
(本文內容均爲客觀數據信息羅列,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兄弟們,前人的至理名言——“橫有多長,豎有多高”,誠不欺我啊。
這來勢洶洶的架勢,搞不好年內首隻翻倍基就誕生於此!
反正夢裏什麼都有,咱人有多大膽,漲幅有多大!
以港股通創新藥ETF的年內漲幅71.59%爲例,保守一點假設每天漲3%,港股通創新藥ETF僅需6個交易日就可從今年71.59%的漲幅達到100%!
(表中數據僅爲數學邏輯推算,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如果此時還有理智的讀者想知道港股創新藥板塊爲何如此瘋狂,反正說吐也就是這幾個理由:“估值低、政策支持、海外BD爆發、ASCO大會等原因 ”。
究竟這幾個理由能不能撐起創新藥板塊短時間如此巨大的漲幅,只能說,金融市場的人性,永遠算不清,也算不準。
反正資金二季度繼續庫庫流出ETF跟蹤的創新藥相關指數。
截止6月11日,除了港股通創新藥指數繼續“吸金”25.1億元,CS創新藥、恒生醫療保健、300醫藥、港股創新藥(CNY)和港股通醫藥C二季度分別淨流出42.68億元、34.04億元、26.91億元、20.26億元和15億元。
2
黃金成爲全球第二大儲備資產
一份來自歐央行報告的最新數據,揭示出全球資產的歷史性鉅變趨勢:
黃金已取代歐元,成爲全球央行持有的第二大儲備資產,僅次於美元。
看完這份報告,腦海立馬浮現出兩句話:
黃金!黃金!黃金!
穩定幣!穩定幣!穩定幣!
這是歐洲央行發佈的第24份關於歐元國際影響力的報告。
結果毫不意外,2024年,歐元繼續保持全球第二大貨幣的地位,在全球官方外匯儲備中的份額穩定保持在20%。
意外的是,全球央行對美元資產的減持在2024年已有所體現,或許更早從2022年2月的俄烏衝突爆發起就已初見端倪了。
按固定匯率計算,美元在全球官方持有的外匯儲備中的份額下降了2個百分點,至57.8%
歐元份額保持穩定、美元份額下降2%,那這下降的2%去哪了?
報告提及兩點:①各國央行繼續以創紀錄的速度積累黃金;②一些國家一直在積極探索傳統跨境支付系統的替代方案。
在全球央行購金熱潮+黃金價格狂飆的“量價齊升”的推波助瀾下,黃金直接取代歐元,成爲全球第二大儲備資產,僅次於美元,名副其實的歷史性反超。
各國央行在2024年增加了1000多噸黃金庫存,是過去十年水平的兩倍,各國央行持有的黃金儲備接近佈雷頓森林體系時期的水平,而黃金名義價格飆升了約30%。
按市場估值計算,截止2024年底,黃金在官方外匯儲備總額(包括外匯和黃金持有量)中的份額增加到20%,超過歐元的16%份額。
全球央行瘋狂購金的背後驅動因素是什麼?
調查數據表明,各國央行持有黃金主要是爲了分散投資,同時對沖地緣政治風險。
如土耳其、印度和中國是最大的黃金買家,自2021年底以來共累計購買了600多噸黃金。
四分之一央行提到了“對制裁的擔憂”或“對國際貨幣體系變化的預期”是其黃金投資敞口的決定因素。
報告進一步指出,地緣政治因素會影響央行投資黃金的決策。2008年至 2022年初,金價與實際收益率呈負相關,從而對沖低名義利率和/或高通脹。在俄烏衝突後,這種相關性消失了。
關於這點,ETF進化論在此前的文章《硬氣放量上漲!5月大切換?》就提及:
“從2022年開始,黃金、美元、美債的關係出現了極大的混亂,資產價格的種種反常表現似乎都在說明一件事,依賴美元的金融時代正在逐步瓦解,資金在試圖定價一種新的趨勢。”
這種趨勢仍在如火如荼形成中。
歐央行的調查顯示,2024年,各國央行對黃金的需求佔全球20%以上,而2010年代的平均增長率約爲10%。80%的官方儲備管理人繼續將地緣政治視爲未來5到10年影響其投資組合的主要因素。
然而黃金千好萬好,唯一的硬性缺陷就是供應有限,無法支撐全球龐大的需求。
於是,全球央行另闢蹊徑——穩定幣。
3
穩定幣,全球資產新寵兒?
這就是歐央行在報告中提及的,歐元的國際角色面臨的新挑戰。
報告特別提及美國新政府最近採取了多項舉措來促進基於美元的穩定幣的發行和使用。
數據顯示,以美元爲基礎的穩定幣發行商已經持有近1500億美元的美國政府債務證券,這與沙特阿拉伯、韓國、墨西哥和德國等國家/地區的持有量相當。
歐央行認爲,如果這些發展導致對國際儲備資產的需求發生變化,則可能會對資本流動產生影響,並對更廣泛的全球金融穩定產生影響。
如果我們細心留意會發現,最近各個國家/地區不約而同加快佈局穩定幣。
週二,韓國新任總統兌現競選承諾,提出了《數字資產基本法》,擬允許本土公司發行穩定幣。
5月19日,美國穩定幣法案即《GENIUS法案》獲參議院投票通過;5月21日,香港立法會通過《穩定幣條例草案》,將於2025年8月1日正式生效。
所謂穩定幣,是一種通過錨定法定貨幣、大宗商品或算法機制來維持價值穩定的加密貨幣,兼具法幣穩定性與區塊鏈加密貨幣特性。
顯然,原本處於邊緣地位的穩定幣一躍成爲全球金融體系的重要參與者,各國政策在防範風險的同時,也在爭奪數字金融的主導權。
據CoinGecko數據統計顯示,截至5月31日,穩定幣總市值突破2500億美元,較2020年的200億美元,總市值五年間增長10倍以上。
對於新生事物來說,這是對舊有全球貨幣體系的顛覆,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