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聯網江湖 劉致呈
本月16號,上證50指數調整將正式生效,長城汽車等四支股票將被上證50剔除,與此同時富時中國A50指數在本月,也將單獨剔除長城汽車。
多年後回看,這或許會是個長城掉隊的標誌性事件。
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長城汽車被上證50這個核心指數剔除前不久,魏建軍還公開提出了:汽車恒大論。
吉利副總裁楊學良說,魏建軍是行業吹哨人。這招叫做捧殺,要知道,吹哨人往往下場都不怎麼好。
而魏建軍吹哨,除了老汽車人對行業的悲天憫人外,恐怕也有些許無奈。
一季度長城汽車實現營業收入爲400.19億元,同比下滑6.6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17.51億元,同比下滑45.60%,扣非歸母淨利潤爲14.69億元,同比下滑27.12%。
無論是銷量還是淨利潤,長城汽車已經落後,掉出第一梯隊。
怎麼破局?喜歡給行業“吹哨”的魏建軍,也是時候爲長城汽車“吹哨”了
長城最需要的不是聲量,而是銷量
最近魏建軍頻頻發聲,又是把常壓油箱拿出來舊事重提,又是“汽車恒大論”做行業吹哨人。我們不可否認,他爲行業發展憂慮的初心。
但客觀效果是,聲量越大,長城汽車銷量上的落寞越刺眼。
2025年一季度長城汽車累計銷量爲256807輛,同比下滑6.73%。在三月份的產銷快報上,基本盤哈弗品牌累計銷量爲144590輛,同比下滑8.42%;坦克品牌累計銷量爲41988輛,同比下滑14.63%;歐拉品牌累計銷量爲6867輛,同比下滑54.31%;魏牌累計銷量爲13325輛,同比增長38.69%;皮卡品牌累計銷量爲50005輛,同比增長14.97%。
直到本月,被同時踢出上證50指數、富時中國A50指數。交易量不撒謊,業績不撒謊,某種意義上,這也是市場在爲長城吹哨,曾經依賴的競爭優勢悄悄發生了變化。
過去,長城汽車強,本質上是品類強。
從當年的皮卡到H6,再到近幾年的坦克300,長城在細分的產品領域一直抓的很準,在市場還是空白的時候,總會挖掘一個爆品出來。所以每一個爆品出來,都是獨一份,沒有競爭者,總能讓長城安安靜靜的賺一段時間。
業績能印證這一點,根據天眼查APP顯示,在坦克300問世之前,長城的營收一直在千億上下波動,問世之後給長城帶來了不少增量。
如今,坦克品牌做的很厲害,硬派越野這個圈層,合資是豐田,Jeep,國產品牌如今坦克是獨一份。
這其實是一個難度非常高的策略,品類的壁壘形成之後,想要打破確實不容易,長城做的非常成功,但是也不代表就是堅不可摧的。
比如曾經的H6,推出來之後就被友商效仿,一段時間過後,不斷增多的品類自然就稀釋了長城的份額。
再比如越野,雖然技術有壁壘,但方程豹橫空出世,在電動化的技術優勢和價格面前,消費者的錢包可不撒謊。
引以爲傲的越野和當年的SUV一樣被突破,剩下能給長城做的爆款的品類其實不多了,市場到了拼規模,拼成本的階段,這個“彎“”,長城汽車還沒轉過來。
從外界視角看,品類策略,跟魏建軍綁定的還是太深了,從魏建軍本人的言論到最終拍板的產品,處處都透露着英雄主義和個人色彩,比如當年個人色彩濃厚的魏派,比如越野品類,比如雖然小衆,銷量大概率不會太好,但還是落地的V8大摩托。
這種策略可以集中資源,但是難點是要保證持續性,在市場有空白的時候或許可以憑藉技術或價格優勢打通消費者心智,但是市場一旦被無死角的填充,規模和成本優勢的必要性就凸顯出來了。
做這麼多年汽車行業,魏建軍不會不明白,製造業,汽車行業是個規模致勝,成本致勝的重資產行業。
小而美着實不適合這行,比如那些超跑,超豪華品牌,甚至是Jeep,最終的歸宿都是賣身給有規模化壁壘的企業。
豐田爲啥能做到的全球老大,靠的是一手垂直整合,靠的是全球市場的銷量規模,諸如通用,大衆等等巨頭也都是如此。
汽車行業,規模爲王,這是自然規律。
爲供應商說話也好,呼籲行業要掙錢也罷,背後的原因在於降本,不是長城的強項。策略上,當年一句做不好SUV不做轎車,主動放棄了汽車市場的半邊天,自己的產品矩陣也被這句話限制住了。
如今,深耕越野這個細分品類,更是導致長城品牌、魏牌成長空間受限。當年H6一統天下的局面,恐怕是很難再復現了,正如我們上面提到的,當爆款被侵蝕的時候,其他品牌還能不能頂起來。
結果不樂觀,根據懂車帝的數據,高端化的品牌藍山4月銷量不超4000臺,摩卡PHEV不足200臺,MPV高山304臺。
品類的競爭優勢,最終還是要建立在規模化的基礎之上的,像一座高樓,規模化就是地基,有了地基才能談設計,談高度。
比如都是消費類製造業,技術門檻略低的家電行業,格力是堅守空調單品的那個,在市場早期發展的時候確實搶到了不少的份額。
如今,當美的,海爾,甚至小米,依靠全品類的策略形成規模化優勢的時候,雖然格力在空調上還有一定的優勢,但儼然已經不是一個級別的企業了,如今想要再去追逐全品類、規模化就很難了。
居安思危,長城也面臨着類似的問題,只不過,有格力的前車之鑑在這,現在長城最需要的不是聲量,而是銷量。
目前,想要獲得銷量就是要靠降本的能力,長城原本是有這樣的人才的,但隨着王鳳英出走小鵬汽車,被弱化了。
而小鵬汽車,一度面臨着生存的危機,在王鳳英加入之後,銷量一路上升,原因就是通過對供應鏈的優化整合,把成本降下去了。
這個整合也不是靠着對供應商的擠壓完成的,更重要的是像個精算師一樣,在成本端精簡,優化整個採購的鏈條,在銷售端,同樣是減少不必要的車型,來配合生產降本。
此刻,隨着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競爭的加劇,企業間競爭的關鍵要素也在發生改變,供應鏈正在變成技術和管理之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也許放走王鳳英,會是魏建軍做過的最後悔的決定。
總的來看,魏建軍去做這個“吹哨人”的意義遠不如長城儘快的調整自己的思維戰略,畢竟王鳳英沒有所謂的瘋狂壓榨供應商,只是從內部做調整,再讓利給消費者,也把小鵬救回來了。
那接下來,長城會怎麼變?
品牌、渠道,到了刮骨療傷的時候
不可否認,長城汽車過去是非常成功的,市值一度到6000多億。
長城也是很能掙錢的,雖然銷量和5年前相比沒有什麼增長,但是收入和利潤確實雙雙增長,因爲單車售價比較高,毛利在同行中也是姣姣者的存在。
但是正如萬科在房地產如日中天時喊出的“活下去”,過去的優勢是否可持續?這是個問題。
曾經長城的爆款車型和頗爲成功的海外市場,賣的都是高附加值的產品,可以喊出“要利潤不要銷量”。
但如今爆款車型銷量下滑,海外市場有備受打擊,再不要銷量就太端着了。
銷量不好這件事兒,是會有連鎖反應的。比如,對流動性會是個考驗,會影響現金流,經銷的模式,整個供應鏈,都會遇到考驗。
市場先生看的很明白,天風證券報告,長城在A股的成交活躍度排名都快墊底了。
長城需要解決眼下的問題,應該會從兩個方向着手去改變。
1、營銷要學雷軍,要熱度,也要緊貼產品
長城賣不好,不是技術不行,還是品牌、渠道拖了後腿。
長城汽車的質量有口皆碑,但爲啥銷量不好?可能還是不會做營銷,對比小米、營銷段位就像是博士畢業對陣小學生。
長城有點玩不轉流量,或者說玩法太傳統。全靠魏建軍時不時整個大新聞,看起來很有效果,但越是靠這種出圈,越是反應出營銷跟不上時代,不是長久之計,因爲他的熱度跟產品關係不大。
回顧來看,長城搞的大熱點,多是跟“事兒”相關,多少帶點話題性、爭議性,雖然有流量,但是對你的產品沒辦法賦能啊,有點像董明珠,IP是你個人的,和公司有些割裂感,也很難引起消費者的共鳴,更多的是混個臉熟。
看博士生小米,全部都是圍繞產品,YU7、SU7,雷軍每次搞大熱點,看似是人,實則還是車,產品被推出去了。
長城車行不行?產品有口皆碑,大多數車型口碑都還不錯,但品牌營銷總是掉隊。營銷決策,是由人來做的,也需要長城考慮,是不是該換人了?
24年,市場傳言一場內部反腐引發大換血。如今僅僅過去一年多。
目前來看,這個團隊,還需要儘快的證明自己的能力。
2、營銷之外,渠道爲王。
根據自己和身邊朋友的親身體驗,不說蔚小理,門店服務長城跟一些傳統品牌比也是差點意思,這對“門店虐我千百遍,我待門店如初戀”的死忠粉無所謂,但是多數人購車是搖擺的,這也是影響決策的一環。
所以,渠道管理能力該完全可以提升提升。這些都是實打實影響銷量的。
渠道問題,看似是個管理問題,實則是基因問題。
喊直營喊了那麼多年,爲什麼做不成,還是傳統主機廠不願出那麼多資金,不願意在渠道上下硬功夫,但是同行不管那麼多,什麼有效,市場已經驗證出來了,剩下的就是執行力。
其實傳統車企到了這個階段,比的就是誰能更早從過去的“功勞簿”上站起來,走出去。說實話長城汽車躺在魏建軍這本“功勞簿”上有點久了,該讓魏總“歇歇”了。
時代的浪潮甩不掉那些基礎紮實又能與時俱進的企業家。
其實看下來,長城汽車的轉向和廣汽,東風這些企業相比,是容易的,魏建軍的話語權夠足,就看什麼時候做自己的“吹哨人”了。
免責聲明:本文基於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展開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