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起向新 數智興農|內蒙古移動以數智化擘畫塞北沃野的智農新篇

滾動播報
06/10

轉自:內蒙古晨網

  內蒙古被譽為「塞北糧倉」,有着豐富的農業資源,糧食產量在全國佔據重要地位。在內蒙古廣袤的田野上,「靠天喫飯」的傳統耕作正經歷深刻變革。面對人力短缺與資源約束,內蒙古移動將5G、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塞北農業注入強勁的「科技芯」,推動現代農業向精準化、智能化、高效化躍升。

  科技賦能:農田裏的「私人訂製」

  圖1:工作人員向大棚負責人介紹物聯網設備使用方法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近年來,通遼市開魯縣以農牧業資源優勢為依託,堅持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打造多個種植示範基地。走進通遼市開魯縣東方紅村的農業基地,彷彿進入一個精密調控的「植物工廠」。依託內蒙古移動部署的5G網絡和物聯網傳感器,監測土壤溫溼度、光照強度、空氣溫溼度、降雨量等關鍵數據被實時採集,高速回傳至管理平臺。「過去澆水施肥全憑感覺,現在靠數據說話。」基地技術員指着數字化控制屏介紹,「系統會根據作物需求自動預警,我們能遠程精準瞭解灌溉和光照情況,從而對植株做出相應的處理,這相當於給每株苗都提供了‘私人訂製’的生長方案。」 這套智慧系統讓單個勞動力管理效率大幅提升,輕鬆覆蓋數倍於傳統的種植面積。

  「數字底座」支撐萬畝良田升級

  圖2:工作人員調測設備

  「以前種地看天澆水,現在不用了,手機一響就知道什麼時候該澆水了。」赤峯市紅廟子鎮東南營子村支書指着田間的傳感器說道。在赤峯市紅廟子鎮東南營子村,千畝連片的高標準農田裝上了「智慧大腦」。田間地頭,由內蒙古移動建設的密集傳感器網絡如同「神經末梢」,24小時感知着苗情、墒情動態。這些海量數據通過5G網絡匯聚到雲端,結合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北斗定位,構建起「空天地」一體化的農田綜合態勢感知系統。「墒情低了提醒灌溉,養分不足提示施肥,系統算得比老經驗更準!」種植大戶劉宇表示,精準管理讓他對今年玉米豐產信心十足。「移動四情監測系統,能讓災害預警提前48小時告知村民。」赤峯移動劉志遠介紹道。

  全鏈升級:從精準種植到透明溯源

  圖3:平臺截圖

  「有了農產品數字化服務平臺,我們種植農作物省心多了!」在烏蘭察布市化德縣朝陽鎮補龍灣村,一場農業變革正悄然興起。農田墒情是農作物生長的關鍵因素,依託移動5G+物聯網技術,補龍灣村搭建了農產品數字化服務平臺,通過安裝在農田的傳感器實時全方位監測、採集土壤溼度、溫度、養分等數據,並快速傳輸到平臺進行分析處理。當土壤溼度低於設定閾值時,系統自動向村民發送預警信息並建議啓動灌溉設備,同時根據土壤養分數據提供精準施肥建議,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移動力量,為傳統農牧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開啓了智能化、高效化發展的新徵程。

  模式創新:智慧管理釋放新效能

  圖4:項目平臺

  「過去農戶帶着材料輾轉好幾個部門,現在我們整合了政策、金融、農資,通過平臺數據協同,真正實現了讓信息多跑路,讓羣衆少跑腿。平臺上線後,補貼發放效率提升70%。」呼和浩特移動王軒介紹道。呼和浩特移動為市縣農牧局打造的「高標準農田指揮調度中心平臺」,是資源整合與效率提升的「智慧中樞」。該平臺整合5G、物聯網、大數據,實現了政府惠農項目線上發佈、執行進度透明跟蹤、涉農資源高效匹配。「線上‘一鍵申領’補貼,省時省力又放心!」老百姓體驗,印證了平臺打破信息孤島、提升服務效能的顯著成果。

  「雙千兆」網絡暢通興農新路徑

  圖5:主播使用移動網絡直播帶貨

  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賽烏素鎮,內蒙古移動實現了5G和千兆光網的廣泛覆蓋。這不僅是通信升級,更是產業發展的新引擎。當地農牧民利用穩定高速的網絡,學習電商運營和短視頻營銷,將優質農產品銷往全國。網絡直播帶貨已成為拓展銷路、提升品牌的重要渠道。高質量網絡也為探索無人機巡檢、物資投遞等「低空經濟」農業應用奠定了基礎,助力解決偏遠地區物流難題。

  當數字基因融入廣袤田疇,塞北農業正經歷數字化轉型。內蒙古移動將以更強大的信息網絡、更創新的智能應用,深耕農業領域,服務於保障糧食安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王瑞琪)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