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石藥集團(01093)股價上漲,石家莊前首富蔡東晨身價再度水漲船高。
2025年初至今,石藥集團股價累計上漲89.33%。6月12日收盤,石藥集團股價報9.05港元/股,市值1042億港元。按蔡東晨24.54%的持股比例計算,其持股市值約256億港元,對應人民幣約234億元。
2020年和2021年,蔡東晨分別以290億元、245億元的身價,連續兩年登頂石家莊富豪榜榜首。到了2022年,蔡東晨身家縮水至220億元,而以嶺藥業(002603)創始人吳以嶺憑藉連花清瘟在新冠中的出色表現,身價漲至230億元,反超蔡東晨成爲石家莊新首富。之後的2023年和2024年,吳以嶺繼續蟬聯石家莊首富。
而進入2025年之後,隨着石藥集團股價大漲,蔡東晨有望重新奪回石家莊首富位置。資料顯示,以嶺藥業股價2025年初至今下跌8%,6月12日收盤市值246億元,按吳以嶺家族54.98%的持股比例計算,其持股市值約135億元,蔡東晨持有的石藥集團股份市值已經超過前者接近百億元。
提前透露50億美元對外授權
蔡東晨1953年出生於河北,畢業於化工專業。在1994年關鍵任命之前,他已在石家莊地區的製藥企業工作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管理和技術經驗。
1994年,石家莊市政府決定對當地陷入困境的國有製藥企業進行整合重組。蔡東晨憑藉其出色的能力和口碑,被任命爲石家莊第一製藥廠的廠長,肩負扭虧爲盈的重任。之後,在政府支持下,蔡東晨主導推動了石家莊地區四家主要的國有製藥企業的合併重組,石家莊製藥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蔡東晨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這次合併創造了當時中國製藥行業最大的企業聯合體之一。
1997年,蔡東晨做出了一個極具前瞻性和膽識的決定,推動石藥集團在香港上市,成爲河北省第一家在港上市的紅籌股企業。石藥集團現在已發展爲員工2.8萬人的國際化創新性企業,深耕成藥、原料藥、功能食品等三大板塊,在心腦血管、抗腫瘤等領域推出了恩必普、明覆樂、多恩益等創新藥。
石藥集團近期股價上漲,與50億美元大單有關。
5月30日,石藥集團公告稱,目前正與若干獨立第三方就三項潛在交易進行磋商,涉及有關集團若干產品,包括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抗體藥物偶聯物(EGFR-ADC)及由石藥集團技術平臺開發的其他藥品在開發、生產及商業化方面的授權及合作(下稱“潛在交易”)。
潛在交易項下,可能應付予石藥集團的潛在首付款、潛在開發里程碑付款及潛在商業化里程碑付款合計可能達到約50億美元。石藥集團同時表示,三項潛在交易中的其中一項目前已處於後期階段,預計將於2025年6月完成。
不過奇怪的是,石藥集團在前一日(5月29日)的財報電話會上就透露了該重磅消息。公司股價也在當日明顯異動,盤中最大漲幅14.37%,收盤漲11.73%。次日正式公告發布後,公司股價跳空高開收漲6.3%,6月6日再度大漲12.72%,6月7日創下9.48港元/股的近兩年新高,這短短數日最大漲幅39%。
醫藥行業中的重磅對外授權非常頻繁,尤其是最近這兩年。《財中社》注意到,幾乎所有海外授權藥企,均是在達成正式合作後纔對外正式公告披露,而像石藥集團這般在合作落地前就進行“預告”的操作,非常罕見。
石藥集團如此異於同行的操作,究竟是爲了什麼呢?
一季度營收利潤雙降
在5月29日電話會透露50億美元重磅消息的同時,石藥集團在同一日發佈了2025年一季報,當期公司的營業收入爲70.15億元,同比下滑21.91%;淨利潤14.78億元,同比下滑8.36%。
這份營收利潤雙雙下降的季度業績,可不是好消息。因此,有市場聲音認爲,公司選擇在同一日發佈50億美元大單利好消息,或是爲了對沖業績下滑帶來的負面情緒。
2025年一季度,石藥集團與百濟神州(688235/06160)及阿斯利康(AZNUS)簽訂的腫瘤藥MAT2A及心血管藥LP(a)小分子抑制劑的海外授權,給公司帶來了7.18億元的授權費收入。如果剔除掉這筆一次性收入,石藥集團一季度營收將下降30%,營收端不樂觀。
石藥集團業務主要包括成藥、原料藥、功能食品及其他三大板塊,公司營收下降主要是受成藥業務拖累。
2025年一季度,石藥集團成藥業務營收55億元,同比下降27%,剔除掉BD之後該業務板塊營收同比下降37%,各核心治療領域均呈現下滑態勢。其中,神經系統用藥實現營收19.1 億元,同比和環比分別下降30%、21%,主要受核心產品恩必普注射劑型/膠囊2024年醫保談判後分別降價12.5%、4%影響,院內針劑銷售額下滑嚴重;腫瘤線核心品種持續遭受集採和渠道補差價的衝擊,報告期內銷售額同比降66%至5.5億元;抗感染、呼吸、心血管等領域在集採、高基數等因素的影響下,也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心血管用藥營收下降超過40%。
除了成藥板塊以外,石藥集團原料藥、功能食品及其他兩大板塊,2025年一季度營收分別爲10.7億元、4.4億元,同比變動分別爲15%、-9%。
在營收不給力的情況下,石藥集團加強了對銷售費用的控制。財報顯示,該項開支從2024年一季度的29.6億元下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16.6億元,降幅43.92%。也正是受益於此,報告期內淨利潤同比僅下降8.36%,低於營收降幅。
這並非石藥集團首度出現業績下降。公司2023年營收和淨利潤同比變動分別爲1.66%、-3.58%,2024年營收則是轉爲下降7.76%,淨利潤降幅26.31%。
業績連年下降的首要原因是集採降價。在帶量採購中,石藥集團主力產品白蛋白紫杉醇降價近七成,津優力價格下調約六成,多美素累計降價超九成,玄寧因未中標第八批國家集採,失去醫院渠道。此外,產品的競爭壓力也在加大,比如核心產品恩必普的核心專利相繼到期,相關仿製藥也開始出現,外部壓力凸顯。
二級市場上,石藥集團股價自2018年5月之後就一路下跌,從26.75港元最低跌至4.27港元,最大跌幅84%。此後雖有反彈,但6月11日收盤價相比最高價仍下跌67%,市值蒸發2061億港元。
恆瑞醫藥(600276)和石藥集團曾經並稱醫藥雙雄,行業地位並駕齊驅。如今恆瑞醫藥市值依然有3600億元左右,而石藥集團市值卻僅有前者的四分之一左右。
(文章來源:財中社)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