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6月6日,“2025太湖對話·AI for Science”活動在無錫濱湖舉行,全國首個“DrugCLIP:AI驅動的超高通量藥物虛擬篩選平臺”發佈,該平臺在全國首次完成了人類基因組規模的藥物虛擬篩選,打破了傳統藥物研發週期長、成本高、成功率低的困境,將助力癌症等疾病新藥研發。
這一突破性成果,正是濱湖區人工智能產業的縮影——憑藉獨特的區位優勢、雄厚的科教資源及前瞻性產業佈局,無錫濱湖區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浪潮中嶄露頭角。
與清華攜手揚創新風帆
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無錫濱湖區有得天獨厚的研究優勢。濱湖區集聚了無錫近90%的科教資源,僅省部屬科研院所就有12家。近兩年,濱湖駐區高校院所累計有385項科研成果在區內完成轉移轉化,轉化收入達15.9億元,培育孵化企業超百家。2024年6月,清華大學無錫研究院智能產業創新中心在濱湖區揭牌,一方是擁有頂尖科研團隊和創新實力的最高學府清華大學,一方是前瞻佈局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的戰略高地無錫濱湖,雙方強強聯合,濱湖人工智能產業邁向全新發展階段。
今年5月,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推出全國首個AI醫院。其核心技術是由無錫紫荊智康公司開發的“紫荊AI醫生”系統,它擁有42位AI醫生,覆蓋21個科室,能夠診斷300多種疾病。中心也與無錫九院正式簽署智慧醫療項目,致力於開發一套基於人工智能的醫療智能體系統,將前沿的AI技術深度融入醫療服務的各個環節,提升診斷效率與準確性,優化患者就醫體驗,共同探索智慧醫療的全新模式,爲推動區域醫療事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創新互聯的底氣,來自清華的科創實力和濱湖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夯實的“智能底座”。
除了AI醫院,清華大學無錫研究院智能產業創新中心還孕育推出了阿波羅自動駕駛技術實車應用、業內首臺嵌入式具身智能機械臂等前沿成果,並吸引了海內外一批頂尖AI人才加盟,孵化了2家新銳企業,開展了30個科研項目……當AI發展已從技術邁入深度賦能、創造價值的“黃金期”,面對一系列里程碑式的事件,濱湖攜手清華搶抓數字經濟“東風”,通過一次次深度合作、協同創新,共推人工智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AI+”傳統產業多維融合
在工業領域,AI技術正成爲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力量,無錫濱湖區衆多企業積極探索,將AI深度融入生產、管理等各個環節,取得顯著成效。
遠東複合技術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該企業引入的AI視覺檢測系統,能夠精準分析定位產品外觀缺陷和人工操作不規範問題。憑藉這一技術,企業生產效率提高近三分之一,運營成本降低約20%。企業首席數智官匡光政介紹,目前產線上方的AI視覺檢測系統已完成從專家模型向機器學習模型的迭代,實現了從產線單點到管理銷售全流程的貫穿,讓AI技術的價值得到更充分釋放。
在技術創新前沿,濱湖區的企業同樣表現亮眼。脈得智能發力研發國內首個主動健康AI大模型,有效提升了超聲診斷準確率;由無錫威孚高科(維權)、江南大學和無錫蔚瀚聯合研製的人形機器人“艾德”,更是無錫本土產業鏈的創新成果首秀。“艾德”身高1.7米,融合20多個一體化旋轉模組、兩套6自由度15關節的靈巧手,以及視覺及毫米波雷達等多關節多傳感器技術,單臂抓取力達3公斤,可應用於工廠智慧物流,承擔簡單物流搬運、糾錯掃碼等工作。
濱湖區工業領域的AI應用正加速深化,企業實踐、前沿技術突破與區域產業協同形成多維驅動力。2024年數據顯示,全市已集聚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以上企業69家,覆蓋能源、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全年實現營收212.2億元,同比增長10.4%。這一增長印證了AI技術對工業轉型的實質性賦能,凸顯出濱湖作爲創新樞紐的持續競爭力。
政策引擎與人才協同
在人工智能產業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無錫市與濱湖區通過政策創新與服務升級雙輪驅動,爲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2025年4月,無錫市發佈的《建設“人工智能 +”標杆城市政策意見》堪稱產業發展的“強心劑”。該政策推出12條舉措,創新性地以算力券、數據券、模型券“三券齊發”,全力打通創新鏈、資金鍊與人才鏈,推動“三鏈融合”。政策扶持力度空前,對新建全國重點實驗室最高獎勵2億元,智算集羣建設補助可達200萬元。這些真金白銀的政策,精準錨定產業發展痛點,爲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提供了堅實保障。
作爲無錫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重要陣地,濱湖區積極響應,同步升級服務精細度,以營商環境5.0版的65項精細化舉措,從市場、政務、監管多維度發力。市場端推行“住所在線覈驗”“一照多址”,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政務端構建15分鐘服務圈,提升辦事便捷度;監管端深化知識產權保護,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在這樣的高效服務下,上海粵浦科技項目實現“一天內五證聯發”,從拿地到開工無縫銜接,預計投產後將新增年產值15億元。
人才與院所經濟是產業創新的根基。濱湖區憑藉“濱湖之光”4.0版人才政策,對頂尖團隊給予最高1億元的綜合性支持,吸引高端人才匯聚;同時,《院所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的落地,推動科研機構與地方產業深度融合。這種“最強大腦 + 最強平臺”的發展模式,持續釋放“創新雨林”生態效應,爲人工智能產業的長遠發展築牢根基。從市級層面的政策引領,到區級層面的服務升級與生態培育,無錫正以系統全面的發展策略,加速人工智能產業的集聚與壯大,向着“人工智能 +”標杆城市的目標穩步邁進。
從全國首個DrugCLIP平臺打破藥物研發困局,到AI在醫療、工業等領域掀起革新風暴,濱湖用院所經濟編織產學研生態網絡。當太湖之濱的智能算力與清華智慧碰撞出火花,這片土地正以AI爲槳,在數字經濟藍海加速遠航——未來已來,濱湖正將“智創未來”的藍圖,化作引領全國AI產業進階的生動註腳。
文/李詩睿
來源:無錫濱湖發佈、無錫博報、無錫新產業、江南大學新聞網、中國江蘇網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