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概念席捲而來!
自2024年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零碳園區”後,各地掀起零碳園區建設潮。廣西、雲南、福建等多地將建設零碳園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無錫啓動“零碳園區建設三年行動方案”。
而在推動零碳園區和零碳工廠的建設中,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破解。中國節能協會副祕書長兼碳中和專業委員會祕書長張軍濤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關於零碳園區建設,在缺乏統一標準的市場中,很多數字化方案的設計存在缺陷,數據之間的聯動性並不是很強;成本問題上,很多單點檢測設備監測成本就已超10萬元,成本壓力讓中小企業難以負擔;另外,產業協同所需破解的困境存在多方面的壓力,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實現根本上的突破。”
中國節能協會常務副祕書長辛升在FCE2025新聞通氣會中表示,零碳工廠是工業綠色轉型的必答題,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當前,全球產業變革與綠色轉型交織,工廠作爲工業碳排放的核心單元,零碳工廠既關乎着企業如何提高競爭力,同時也是“雙碳”戰略落地的重要支撐。
成本顧慮待解
“十三五”以來,工業領域推進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等體系化建設,打造了一批綠色製造典型,帶動了綠色技術的推廣應用。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建成國家級綠色工廠6429家,綠色工業園區491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727家,累計推動培育省市級綠色工廠1.6萬餘家。
2024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提“零碳園區”,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
當前零碳工廠成本受多種因素影響。
除了前期投資成本中的可再生能源設施安裝、設備改造與類似碳捕獲與封存技術(CCS)的新技術引入。項目的維護費用與運營初期折舊成本都在制約着中小企業的參與熱情。
根據公開資料,如洛克美森(濟南)智慧零碳工廠、東莞擎洲智慧零碳工場此類中小型的零碳工廠投資可能在數千萬到數億元,而像東華能源與中核集團合作這樣的大型零碳產業園投資可達百億甚至千億元級別。
受市場環境制約,零碳技術供應商與工廠業主之間存在信息壁壘和市場割裂等多重問題,導致技術匹配效率低下、商業合作難以落地。在細分垂直領域的綠色轉型需求更是缺乏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造成優質資源難以有效觸達目標場景,嚴重製約了產業協同效應的發揮。
隨着零碳技術加速迭代,企業普遍面臨技術獲取與應用的雙重滯後。一方面,創新產品與解決方案的傳播渠道分散,導致企業難以及時捕捉技術前沿;另一方面,行業缺乏權威的技術集成展示平臺,使得創新成果與終端用戶之間形成明顯的觸達壁壘,嚴重製約了技術轉化的效率與規模。同時,缺乏權威、統一的評價標準體系,也使得企業在零碳工廠建設過程中難以找準方向、評估成效。
市場標準仍需統一
除了成本問題以外,減少企業試錯的行業標準問題亦是一大難關。
中國建設貿促會產業促進部主任王宏在FCE2025新聞通氣會中表示,當前零碳的普及工作面臨着多項挑戰。工廠在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企業往往缺乏系統性的零碳建設方案,技術、設備、服務分散,無法形成完整閉環,難以一站式獲取全鏈條零碳技術服務,導致採購和對接效率低下、時間成本和資金投入增加、技術集成度和運行效率打折等問題,嚴重拖慢整體轉型進程。
王宏認爲,當前,零碳工廠建設面臨典型的“示範真空”困境,行業尚未形成可規模複製的標準化建設範式,導致企業在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陷入“試錯循環”,無法借鑑已驗證的實施路徑,又不得不重複投入資源進行基礎性探索。這種標杆案例的結構性缺失,不僅造成單個企業轉型成本居高不下,更導致整個行業在低碳轉型過程中產生大量重複性資源消耗,嚴重滯後了工業整體碳中和的進程。
除了技術,企業對零碳的認知層面仍需相關政策的助推。零碳工廠建設作爲新時代的發展命題,企業對最新零碳政策認知滯後,難以精準捕捉政策機遇和合規要求,對政策要點的把握存在盲區;同時,缺乏權威的技術路線指引,導致零碳轉型方向不明、實施路徑模糊,嚴重製約了零碳建設的實質性推進。
爲破解這些難題,FCE2025中國工廠展將於2025年9月15日—17日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舉辦。記者瞭解到,FCE2025中國工廠展將通過展覽展示、案例徵集、會議交流、供需對接、實地考察等一系列特色活動,助力綠色製造體系建設,推動工業綠色低碳升級。
辛升指出,綠色工廠和零碳工廠的建設不應該是單打獨鬥,而是全產業鏈的協同奔赴。當前應儘快搭建一個技術交流、成果展示、合作共贏的平臺,凝聚各方的力量,促進各個部門、行業專家、企業代表、服務機構共同探討綠色工廠、零碳工廠等建設的新路徑和新方法。讓更多前沿方案、創新實踐和成功經驗再次碰撞交融。讓整個產業鏈上下游能真正地深度對接,共同創新中國的零碳模式。
責任編輯:張蓓 主編:張豫寧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