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錦緞
就在近日,雷軍出席了2025年小米的投資者大會。今年是小米成立的十五週年,除了回答投資者關心的業務問題外,雷軍談及了其所構建的小米護城河。
即便在雷軍口中,小米的護城河也與大衆認知並無二至,只不過用更討巧的修辭手法代替了平面化的表達,將大衆質疑的設計邏輯歸結爲“高端產品方法論”,將米粉口中的性價比歸結爲“爆品模式”,又將友商口中無與倫比的營銷能力歸結爲“新零售模式”。
當然,無論是爆款、高端化亦或是新零售營銷,三者並非孤立,而是相互咬合:爆款的塑造離不開零售模式的改革,高端化的步伐也離不開“爆款”積累的資本和技術實力。
所有獨立的產業模式,共同構建了現如今通殺家電、汽車、智能硬件(IOT)的“小米方法論”。
作爲現如今中國先進製造的範本,對於小米的認知當然不能僅停留在設計爭議、個人IP營銷層面,因此我們決定從更長的週期出發,深入雷軍口中“小米方法論”究竟是如何形成,如何運行的底層邏輯進行探究,嘗試學習優秀企業家的思維。
作爲“小米方法論系列”研究的開篇,我們今天的錨點放在了“爆品模式”之中,即:小米產品,爲何伴隨爭議,卻總能成爲市場比較的“標品”?
01 產品下限:工業設計即創新
2015年,曾任職於日立、爾必達等一線日本電器研發崗的湯之上隆,將自己親歷的日本電器製造業困境撰寫成文,發佈了《失去的製造業:日本製造業的敗北》一書,文中着重提到了日本白電、電視產業的沒落。
湯之上隆用了一個非常淺顯的比喻:“索尼派丈夫”和“瑞薩派”妻子的爭吵,索尼派丈夫試圖用BRAVIA技術說服妻子電視的畫質有多清晰,而妻子反駁道:我只在乎更大的硬盤空間來存儲影片,肉眼難辨的清晰度對我沒有意義。
湯之上隆將日本電視產業困局形容爲對“創新的錯誤認知”:當電視機的厚度從30mm下降至10mm是產品技術跨週期的飛躍,但從10mm下降至8mm,不能稱之爲有效創新,只是技術人員的一種自我安慰罷了。
創新一詞越流行,真正的創新越難實現。日本製造業執着於將創新謀定於技術革新,而大洋彼岸的美國,通過設計,創造潮流實現了另一種意義上的創新,誕生了蘋果。
1980年乘着改革開放的東風,一批日企步入沿海的中國市場,日立(HITACHI)率先成立家電中國貿易部,選址於福州五一路中段,正式建設了第一座現代化家電製造廠“福建日立電視機有限公司”。
同年電器合資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沿海改革開發區,廣東惠州市鵝嶺南路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嶄露頭角,一江之隔的光明華僑電子工業公司成立。前者是現如今電視領域絕對龍頭TCL的前身,後者是曾經叱吒一時的康佳集團前身。
與之類似的是,格力前身“冠雄塑膠廠”正是沿海合資電視機廠原材料提供商,美的也是依靠爲沿海家電代工起家,最終收購東芝萬家樂電機廠才正式轉型。
也就是說,傳統白電製造商誕生於改革開放中外合資的大背景下,依靠着“技工貿”路線逐步發展壯大,但企業延循的發展思路,往往根植於上世紀日本製造業構建的基礎體系,但這也產生了一個問題:所有老一輩白電廠商受限於管理者認知框架,幾乎都陷入了與日本電器製造業類似的困境。
對於傳統電器製造而言,不管個體承不承認,在純技術革新層面,其實早已出現了技術大停滯,絕大多數廠商糾結的技術創新無外乎幾毫米的厚度,和肉眼難以分辨的亮度。
而小米是誕生於蘋果時代的企業,本身沒有對日本企業文化依賴的歷史包袱和對技術革新的過分執着,因此小米改造製造業的出發點,本質是蘋果產品工業設計邏輯。
小米生態鏈穀倉學院出版的《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一書中,披露了當年小米搶跑IoT的細節,彼時雷軍意識到了IoT風口,找到了創始人團隊的劉德出任生態鏈負責人,而劉德本人,正是畢業於美國藝術設計中心學院。
因此,最早一批小米IoT的產品,比如充電寶,產品誕生伊始的邏輯,正是IoT團隊看到了市場同類產品良莠不齊,工業設計缺乏品牌語言,難以滿足新時代消費者追求實用性之上的情緒表達的訴求。
當然,肯定有反對的聲音,因爲部分愛好者並不認可小米的設計,認爲他是在借鑑蘋果,模仿無印良品,但對於10年代末的中國電器製造產品而言,小米“借鑑”的設計無疑是降維打擊的存在。
圖:同代產品圖片對比,來源:中關村在線,小米官網及網絡圖片
小米所有的早期產品,論質量和技術,與同代產品並無差異,甚至可能因爲製造經驗的不足存在劣勢。
但用遠低於蘋果的價格,滿足了用戶對蘋果審美的追求。這種現代工業美學的設計語言,也蔓延至傳統白電領域,至少對於消費者而言很具有辨識度,讓人一眼便能看出這是小米的產品。
工業設計語言爲小米早期IoT發展打下了根基,也奠定了小米產品的下限,成爲了早期小米攪動傳統制造最鋒利的一把利刃——
可見,設計改進又何嘗不是技術大停滯時期的一種創新?
02 中流砥柱:小單快反”祖師爺
如果僅僅依靠工業設計塑造的下限,小米的產品還不足以成爲大衆消費產品的“標品”。在工業設計基礎之上,小米爲旗下產品找到了一套迭代方法論:追求效率,快速迭代,尋找最大公約數。
前小米電視副總裁高雄勇曾經透露過一套小米做爆品的邏輯,其中提到了非常關鍵的迭代邏輯,即所有好的產品都需要經過迭代來保持持續競爭力。
在小米看來,傳統製造業企業誕生於人均購買力與生產水平相對較低的年代,彼時追求的是產品的耐用屬性,但互聯網時代一個產品賣10-20年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產品保持迭代的速度非常重要。
相較於成熟白電企業的研發、生產、銷售週期,小米IoT整體的效率更快,先推出一款符合設計語言的產品,再通過迭代形成相對完美的產品。
這麼做的劣勢是,小米的第一代產品往往口碑不會太好,網上現如今依舊流傳着買小米不買第一代的邏輯,但依靠着工業設計和較爲低廉的售價兜底,並不會過分損害品牌力。
圖,知乎網友評論,來源:知乎大米蟹蟹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家用電器和白電企業的盈利模型更靠近傳統製造業,即擁有相對穩定的銷售毛利率(上市產品相對固定),再通過規模攤薄費用,最終實現邊際收益,尤其在技術相對停滯的周內最爲明顯,比如小米IoT爆發的2015年。
圖:A股申萬家用電器盈利指標趨勢,來源:Choice金融客戶端
但是米家相關產業鏈上市公司,往往都是低毛利伴隨着相對穩定持續的投入,並不會出現期間費用隨着產銷毛利增長而明顯下降的情況。
以下圖爲例,四家典型的小米IoT生態鏈企業,在上市初期,期間費用率並不會出現明顯的攤薄效應,側面印證了小米打造爆品需要快速迭代,維持投入的邏輯。
圖:部分米鏈企業的毛利率及期間費用率,來源:Choice金融客戶端
針對“迭代”,小米也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數電器企業在面對技術停滯時,迭代產品通常會追求所謂的功能“大而全”,希望通過更廣的需求覆蓋來戰勝競品。
而小米迭代的邏輯貫穿着放棄,在《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和《我在小米做爆品》兩本講述小米產業鏈邏輯的書中,都提到了80%的邏輯,即:新一代產品要保持80%的原有功能,提供10%-20%的變換,這樣會大幅提高復購率和留存率。
這一點也意味着,小米的產品註定不會像索尼一樣追求極致的技術革新和變革,但通過80%篩選的,往往是大衆消費者最切實的功能。
這樣做的好處不僅僅是擴大銷售,大多數產品還可以通過放棄追求極致革新,來節省更多的成本,比如上圖中米家產業鏈的四家企業,有三家銷售毛利率都出現了緩慢的爬升。
同時,節省的成本可以用來打磨迭代產品的實用性,從而彌補初代產品的口碑差,通過先鋒產品獲取最真實的市場需求,用工業設計彌補嚐鮮者的消費體驗,再通過迭代產品佔據大衆消費者心智。
雷軍或許纔是“小單快反“銷售模式的祖師爺。
03 力出一孔:把錢花在刀刃上
除了依靠現代工業設計和快速迭代以外,小米爆品方法論的最後一步,便是力出一孔,有舍有得。
小米在剛剛涉足IoT業務時,曾經被米粉們戲稱爲“小米雜貨鋪“,上至彩電冰箱,下至毛巾牙刷,啥都賣,SKU雜亂無序。
但如果我們按照不同產品線細化賽道,便會發現小米在絕大多數領域(手機除外)執行的都是少品/單品策略。
比如電視機,自2013年推出小米電視1以來,在不同價格帶中小米的產品相對剋制,從現如今頭部電視品牌售賣的型號來看,小米在所有價格帶幾乎都是售賣型號最少的品牌。
圖:電視品類不同品牌在售產品數量,來源:淘天APP
這種剋制的好處有三點:
首先是需求側,對於消費而言極大的減少了購買決策時長和成本,還是前文“索尼派“的邏輯,絕大多數消費者需求並沒有細至到糾結產品幾納米的參數,太多的產品分類會影響消費者決策時長。
而且從價格帶分佈來看,小米產品更傾向於正態分佈,前文提到了80%功能需求篩選邏輯,在《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中,還透露了80%消費者的邏輯,即主動放棄長尾消費者,通過價格帶和功能篩選最大公約數,用更集中的價格帶產品撬動更大的需求槓桿。
其次是渠道測,原生於互聯網時代的小米清晰認識到搜索模式下信息精簡的重要性,傳統電商的搜索框banner就一頁不超過5個,如果產品覆蓋過多,自然會浪費更多的營銷費用,還無法觸達消費者。
最後是供給側,我們很難講,更少的型號能夠保證小米產品的質量水平超越同行(顯然這與實際情況不符),但絕對可以減少成本側的投入,如果小米踐行了雷總硬件不超過5%利潤的準則,那麼小米產品必定比競品的定價更低,從而吸引更多用戶。
行文至此,我們大致理清了小米爆品方法論,小米圍繞IoT設計的差異化革命,更像是一種金字塔式架構:
·通過借鑑歐美產品設計美學形成現代工業設計語言,奠定產品的下限,滿足新一代消費者審美認知。
·通過快速迭代謀定80%的需求,滿足最大公約數,讓消費者看清楚花的每一分錢都在哪,形成“至少不虧”的基礎認知,這也是小米產品中樞價值。
·通過力出一孔的邏輯,精準對接80%的用戶,通過少品策略拉低成本,即能降低庫存又能節省營銷費用,最終通過供給、渠道、需求三側協同打造所謂的標品、爆品。
除了IoT外,小米也將這套模式複製到了更多的產品線當中,即便是現如今大火的SU7、YU7也同樣採取相同的策略:借鑑歐美先進的工業設計美學保下限、推出滿足大衆市場需求的產品,不追求那20%的技術革新、減少車型發佈,力出一孔攤平成本快速盈利。
當然,東施效顰,過去數年間有不少企業也在嘗試小米這套爆品模式,但成功者寥寥,之所以小米能夠將這套模式複用在各個類別,離不開雷總口中“新零售模式”、“高端產品方法論”的相互作用,更離不開“小米方法論”的內核——更強的執行力和組織力。
作爲中國先進製造領域企業範本,我們圍繞小米的研究不會止於此,後續我們也將系統持續研究這套“小米方法論”,去學習優秀企業家的底層思維。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