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的「羅斯福計劃」是否可行

北京青年報
06/16

    向長河

    6月11日,英國財政大臣蕾切爾·裏夫斯發佈一項被媒體稱為「史上最敢花錢」的財政支出計劃——未來幾年將在醫療、國防、住房等領域投入鉅額公共資金,徹底告別保守黨時代的緊縮政策。

    這一雄心勃勃的藍圖,被工黨政府內部稱為「羅斯福計劃」,旨在效仿上世紀30年代美國新政,通過大規模公共投資重振英國疲軟的經濟。在公共債務與GDP之比已突破100%、年政府借款達1483億英鎊的背景下,這一豪賭能否成功,成為英國乃至全球關注的焦點。

    根據工黨政府發佈的財政支出審查報告,該計劃的核心是向關鍵領域注入前所未有的財政資源:

    醫療領域: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運營預算每年增加290億英鎊,年均實際增長率達3%,旨在緩解積壓的手術需求並推進數字化改革。

    國防安全:到2027年將國防預算佔GDP比例從2.3%提升至2.6%,以應對東歐和中東的地緣政治危機。

    住房建設:通過10年期「可負擔住房計劃」投入390億英鎊,並設立政府住房機構提供100億英鎊金融支持,吸引私人資本參與開發。

    裏夫斯宣稱,這是英國財政路線的歷史性轉向——從緊縮走向「為未來投資」,通過公共投資拉動需求、填補基礎設施缺口,最終激活私營經濟。然而,這一設計直接撞上英國經濟的殘酷現實:政府債務利息已佔總支出的近10%。

    展望未來,斯塔默政府的「羅斯福計劃」面臨三重挑戰:財政空間的硬約束、執行力陷阱與政治共識的脆弱性。

    其一:該計劃面臨的首要矛盾是目標規模與財政可行性的脫節。英國財政研究所所長保羅·約翰遜尖銳指出,大部分資金集中在議會前兩年投入,後期財政空間將急劇收緊。而當前政府孖展成本高企。2025年初,英國長期國債收益率一度飆升至5%以上,20年期和30年期金邊債券收益率持續堅挺。若計劃引發市場對債務失控的擔憂,借貸成本進一步上升,每年1430億英鎊的利息支出可能吞噬新增投資。

    更微妙的是稅收難題。影子財政大臣梅爾·斯特賴德已警告,該計劃可能引發加稅猜測,動搖企業信心。歷史經驗表明,在通脹高企期擴大財政赤字,可能削弱貨幣政策效果,迫使英國央行維持高利率。

    其二:執行力方面,英國公共部門的執行效率長期堪憂。當理想化的藍圖遭遇英國低效的行政機器,投資轉化為經濟增長的鏈條可能隨時斷裂。

    其三:政治共識的脆弱性顯而易見。保守黨領袖凱米·巴德諾赫的抨擊直指計劃軟肋:以借貸支撐發展是「將債務轉嫁給下一代」。而工黨內部同樣存在分歧:工會大會祕書長保羅·諾瓦克一面稱讚計劃是「公共服務的強心針」,一面要求政府停止削減福利支出並推動「富人增稅」。 

    政治風險還來自地區公平性質疑。住房和基建投資集中於倫敦與東南部,可能加劇區域失衡。若兩年內未能兌現「振興英國」的承諾,工黨恐將重蹈歷史覆轍——2010年工黨首相布朗因財政擴張未能挽救經濟而敗選。

    從更長的歷史進程看,斯塔默政府的「羅斯福計劃」可謂英國政府財政緊縮與擴張的輪迴與嬗變。2010年保守黨上臺後,為應對金融危機引發的財政惡化(赤字佔GDP達10.4%),推出嚴苛緊縮計劃:5年內削減佔GDP13%的支出,凍結福利金漲幅,開徵「臥室稅」。結果卻適得其反:2010-2018年,英國公共債務佔GDP比重反從75.2%升至86.9%,增速超過多數發達國家。緊縮政策不僅未能修復財政,反而抑制需求,拖累復甦。

    2022年俄烏衝突期間,保守黨財政大臣亨特被迫推出550億英鎊增稅減支方案,承認英國「已陷入衰退」。而2018年保守黨元老哈蒙德雖宣稱「緊縮時代結束」,卻因脫歐僵局無果而終。工黨此次計劃,實則是對緊縮政策失敗的矯正嘗試。但問題在於:當債務負擔較2010年更重時,簡單逆轉政策是否可行?

    英國工黨的「羅斯福計劃」誕生於一個矛盾時刻:民衆對緊縮的厭倦達到頂峯,但財政容錯空間縮至最小。該計劃成敗不僅關乎黨派政治,更將檢驗現代國家能否在債務高壓下實現自我更新。

    歷史提供了兩種先例:1930年代羅斯福新政以12%的赤字率推動美國走出蕭條;而2010年代南歐國家在債務危機中擴張支出,卻陷入更深的衰退。英國的選擇實則是一場精密走鋼絲——過度謹慎則振興無望,用力過猛則債務反噬。

    6月12日,就在計劃公佈次日,英國4月經濟數據出爐:萎縮0.3%,遠超預期。這一信號警示裏夫斯:市場與民衆的耐心不會長久。若兩年內未見增長曙光,「羅斯福計劃」恐將淪為英國財政史又一段昂貴而無奈的插曲。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