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了5月金融數據顯示:政府債成拉動社融增長“主引擎”,企業、個人貸款量有所增長,反映了經濟活動熱度的變化。
具體來看,2025年5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325.78萬億元,同比增長7.9%。狹義貨幣(M1)餘額108.91萬億元,同比增長2.3%。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爲426.16萬億元,同比增長8.7%。1-5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爲18.63萬億元,同比多增3.83萬億元。單看5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爲2.29萬億元,同比多增2247億元。
目前M1統計口徑中包括流通中貨幣(M0)、單位和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如微信錢包、支付寶餘額等),是支付交易較爲便利的“活錢”。財經評論員張雪峯告訴筆者:M1同比增長2.3%,意味着活錢增速加快,雖仍處低位,但已顯現積極信號,這可能反映出企業短期交易活動回暖,製造業PMI連續三個月站上榮枯線,帶動經營性資金週轉需求。同時,財政支出提速效應顯現,特別國債資金撥付使用加速,推動機關團體存款向企業活期轉化。房地產局部鬆動,重點城市限購政策調整後,二手房交易活躍度提升帶來短期資金流動。
不過,需警惕的是,M1-M2剪刀差仍達5.6個百分點,顯示資金活化程度尚未根本改善,實體經濟毛細血管的微循環仍有待疏通。
存款方面,5月存款增加2.18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多增5000億,存款同比增8.1%, 增速較上月提升0.1個百分點,主要是企業存款的低基數效應。中泰證券研報分析:5月居民存款、財政存款、非銀存款同比均有所增加,降幅較大的是企業存款,5月減少4176億元,較去年同期少減3824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政府債券仍是主要支撐項,1-5月政府債券淨融資額同比多增1.2萬億元,貢獻了社融增量的31%。5 月新增的貸款/政府債/企業債融資佔比分別爲26.6%/ 63.9%/ 6.5%。
張雪峯認爲,政府債券是驅動社融增長的雙刃劍,積極面上,重大基建項目資本金到位加速(如"十五五"規劃重大工程),替代隱性債務化解騰挪的融資空間,爲專項債“早發快用”政策見效的體現。此外也有隱憂:地方政府付息壓力已佔財政支出15%的背景下,需防範債務滾動風險;項目資本金比例下調可能稀釋投資效益;存在部分資金滯留財政專戶未形成實物工作量。建議下一步建立政府債券資金"借、用、管、還"全週期績效評估機制。
貸款方面,人民幣貸款餘額同比增長7.1%。不過5月新增貸款6200億元,同比少增3300億元,低於市場預期。信貸餘額同比增長 7.1%,增速環比上月下降 0.1 個百分點。
中泰證券研報指出:5月新增貸款較去年同期比較來看,有效需求不足,一季度有所透支,疊加外部環境不確定性預期,對5月企業中長期貸款需求影響延續。
“企業中長期貸款延續低迷,折射出產能週期轉換陣痛,傳統行業去庫存尚未完成,新興產業尚未形成足夠投資體量;同時工業企業利潤增速連續6個季度負增長,形成投資決策的負反饋循環;融資結構矛盾顯現,銀行風險偏好與科創企業融資需求存在錯配。”張雪峯表示。
他認爲,未來走勢可能呈現"U型"復甦:三季度,隨着設備更新改造貸款貼息政策全面落地,製造業投資有望邊際改善;四季度,若PPI如期轉正,或將觸發企業補庫存與產能擴張的連鎖反應,建議配套出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便利化措施,打通輕資產企業融資堵點。
此外,居民消費信貸需求仍有待恢復,居民短貸持續走弱。5月住戶短期貸款同比少增420億元,耐用品消費出現“政策依賴症”。
張雪峯分析:消費刺激政策斷檔的連鎖反應、消費貸利率下限管制、補貼退坡等因素疊加,同時收入預期下滑,教育、醫療等預防性儲蓄佔比居高不下,消費金融“過度授信”後自然回調,這些矛盾了上述現象。
他建議政府推行"消費券+數字人民幣"的精準刺激組合,建立跨省消費補貼協調機制,將新市民消費信貸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激勵範疇。
業內人士補充道:當前經濟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點,既需要保持政策定力,更需在微觀主體活力激發上實現制度突破。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同,應當從"量"的配合轉向"機制"的融合,方能真正打通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最後一公里"。(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作者|孫騁,編輯|劉洋雪)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