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拿下48家萬達廣場!是兄弟救急還是精準商業佈局?

新浪財經
06-18

到底是兄弟救急還是精準商業佈局?

2025年5月,一則重磅消息引爆財經圈——京東以500億元接盤萬達集團旗下48座萬達廣場,涉及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核心商圈。這場交易背後,既有王健林“斷臂求生”的無奈,也有劉強東“線下圍城”的野心。這場看似“義舉”的資本運作,實則是中國商業從“地產驅動”向“零售整合”轉型的縮影。

那麼爲啥說這次交易有可能是劉強東兄弟感情的“義舉”呢?因爲一直以來,劉強東在大家的印象中,好像是一個重兄弟感情的性情中人,而京東跟萬達也並不是初次合作。

2017年世界 互聯網 大會上,劉強東當衆調侃王健林“賺一個億都是小目標”,引發全場鬨笑。彼時,萬達正因海外擴張受阻、債務壓力攀升而陷入危機,王健林不得不在2018年開啓“賣賣賣”模式,將文旅項目、 酒店 資產等非核心資產剝離。而京東早在2018年就以50億元投資萬達商業,成爲其戰略股東之一。

這場交易的表面是“兄弟救急”,實則是資本的精準計算。從2022年起,京東與萬達在3C領域簽署合作協議,將“京東之家”門店入駐萬達廣場;2024年,雙方又推出“快閃計劃”“寄送服務檯”等試點項目。京東的線下佈局早已不是“試水”,而是“深水區作戰”。此次接盤48座萬達廣場,標誌着京東從“租戶”升級爲“房東”,徹底掌控線下流量入口。

那麼,萬達作爲中國 商業地產 的標杆,王健林爲何要急於賣出這些曾經手頭的“現金奶牛”呢?

截至2025年,萬達在全國擁有超400座廣場,年租金收入超千億元。然而,隨着經濟下行、 消費 模式的變化,萬達廣場的運營壓力與日俱增:

首先是重資產模式拖累現金流。萬達廣場以“自持物業+長期 租賃 ”模式運營,前期投入巨大,資金回籠 週期 長。2025年,王健林所持大連萬達商業管理集團股份被凍結,累計金額超4.9億元,債務壓力可見一斑。

其次是線上零售的衝擊導致廣場店鋪的空置率上升。

電商崛起與直播帶貨分流了線下實體消費,導致了萬達廣場店鋪空置率越來越高。以某二線城市萬達廣場爲例,2024年 餐飲 區空置率達15%,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第三是運營成本高居不下。萬達廣場需承擔物業維護、安保、能源等費用,單座廣場年運營成本超億元。在經濟下行期,租金收入難以覆蓋成本,部分項目陷入虧損。

另外還有萬達的數字化轉型滯後導致了經營很被動。儘管萬達推出“飛凡網”等線上平臺,但效果並不好。 消費者 更傾向於通過美團、大衆點評等第三方平臺獲取信息,萬達廣場的線上流量入口被邊緣化。

基於以上原因,所以王健林選擇了“邊撤邊守”的策略,通過出售資產緩解現金流壓力,但保留運營權。這也就是萬達官方口徑說的“輕資產化”轉型。

但京東接盤萬達廣場,並非兄弟救急的義舉,而是正在佈局新零售戰略的關鍵一環。此項收購至少給京東帶來如下幾大增值空間。

首先是即時零售的“基礎設施”。

京東的核心競爭力在於 物流 。截至2025年, 京東物流 在全國擁有超1500個倉庫,覆蓋99%的區縣。然而,線上訂單的履約效率受限於地理距離。萬達廣場作爲城市核心商圈,輻射周邊3-5公里人口,是即時零售的“天然節點”。通過接管萬達廣場,京東可將線下門店轉化爲前置倉,實現“30分鐘達”,與美團、餓了麼形成差異化競爭。

其次是線下流量的“數據金礦”。

萬達廣場年客流量超50億人次,是京東獲取用戶行爲數據的重要來源。通過分析消費者在廣場內的動線、停留時間、消費偏好,京東可優化商品推薦、庫存管理,甚至反向定製產品。例如,某款手機在某萬達廣場的“京東之家”銷量暴增,京東可據此調整線上促銷策略。

然後還有場景融合的“體驗經濟”。

京東正在佈局“京東電器”“京東MALL”等線下業態,但缺乏核心商圈的優質物業。接管萬達廣場後,京東可將3C、家電、家居等品類與餐飲、娛樂、服務結合,打造“一站式消費場景”。例如,消費者在“京東之家”體驗手機後,可直接在廣場內的餐廳就餐,形成“體驗-購買-服務”閉環。

第四就是促進供應鏈的“降本增效”。

京東通過整合萬達廣場的物業資源,可直接降低租金成本。根據相關測算,接管48座萬達廣場後,京東每年可節省租金超20億元。同時,京東可將廣場內的倉儲、物流空間納入供應鏈網絡,提升整體效率。

這場交易看似是“王健林賣樓求生,劉強東買地擴圖”,實則是資本與流量的共謀。

總體來講,此次京東聯合騰訊和太盟投資收購萬達廣場,是一場多方共贏的合作。

萬達通過出售資產,降低了負債率,而且還可以保留運營權繼續收取管理費。48座廣場的管理費收入每年超30億元,相當於“零成本”運營。而且萬達還可以聚焦商業管理、文化旅遊等輕資產業務,實現“去地產化”。

而京東接管萬達廣場後,將形成“線上平臺+線下門店+物流網絡+供應鏈”的完整生態。未來三到五年,京東可能以廣場爲錨點,構建覆蓋全國的即時零售網絡,與阿里、美團形成“三足鼎立”的零售新格局。

而對整體電商和 零售行業 來講,這場交易折射出了中國零售業的深層變革:從“電商是線上,零售是線下”的割裂,到“人、貨、場”的深度融合。比如阿里入股蘇寧、推進盒馬鮮生;美團佈局社區團購、上線小象 超市 ;京東接盤萬達廣場,均體現了這一行業的趨勢。

不知道各位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互動。

關注戰略企劃槍手說市場,漲知識聽有見地的觀點,老鐵們再會!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