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的AI夢,靠廣告來養

新莓daybreak
06-17

撰文|何聆箏

編輯|翟文婷

經歷了3年狂熱的AI技術軍備競賽,科技大廠的比拼正式進入了Next level。

在剛剛過去的2025年最新財報季裏,多家大廠奉上與AI關聯密切的成績單。財報中,與AI相關的增長開始變得清晰起來。

老牌互聯網大廠BAT的業務收入均受到AI技術的積極拉動。百度2025年Q1營收達324.5億元,同比增長3%,生成式AI與基礎模型相關收入實現三位數年增長;騰訊通過多領域AI應用拉動營收,尤其在營銷服務方面,AI推動相關服務業務收入同比增長 20%,達到319億元;阿里的AI相關產品收入更是連續七個季度保持三位數同比增長。

垂直領域裏,快手表現突出。Kling AI在2025年Q1實現收入超1.5億元,爲超1萬家企業客戶提供API服務,涵蓋等多個行業,且續費率極高。AI不僅爲快手增加了商業收入,業務邊界也得到了拓展。

其實從2023年開始,國內互聯網大廠便陸續在財報中強調AI的重要性,但落地成果有限。直到今年,AI技術開始規模化落地,轉化爲實際商業價值,且主要體現在雲服務和廣告兩個方向。

只是目前,沒有哪家公司能靠AI實現正向現金流。這是階段性成果還是長期價值,還有待更長時間校驗。

接入AI:從幕後走到臺前

國內大廠對AI的探索不算晚,尤其是BAT,騰訊早在2012年就成立了優圖實驗室,百度2013年成立了深度學習實驗室。但早期AI更多扮演着提升現有業務效率的“幕後英雄”,而非獨立的利潤中心。

比如騰訊將計算機視覺領域的研究“人臉檢測”應用於QQ空間的“人臉識別相冊分類”功能,“圖像識別”被整合到微信“掃一掃”功能,支持商品條形碼識別、街景文字提取等場景。比如百度將深度學習技術應用於語音識別,提升語音識別率,並推出語音搜索客戶端方便用戶語音輸入檢索信息。阿里在2017年成立達摩院後之後依然遵循此邏輯。

儘管都是用於提升效率,具體的落地場景與商業模式分化出兩種模式。阿里、百度更側重底層技術輸出。

前者憑藉阿里雲的算力優勢,爲大模型的研發部署提供底層支撐。AI技術主要用於電商平臺,比如提升客服效率、優化運營,以及雲計算基礎設施,提升客戶服務效率和質量,以及在運營管理上提升效率。後者則憑藉文心大模型、MCP協議及多模態技術,推動雲服務、自動駕駛等核心業務的AI升級,實現技術與業務的融合發展。

另一類更側重於場景化應用,代表是騰訊、快手、美團

騰訊通過AI不僅優化了用戶的社交體驗和遊戲體驗,還在內容創作上提高了質量和創作效率。快手異曲同工,推出KlingAI,爲創作者提供了一套可用於智能化創作的工具。而美團則將將AI技術廣泛應用於物流調度、商家推薦、用戶畫像等核心環節。

大廠一直積極將自身業務與AI技術進行嫁接,不過,AI技術對於收入增長的拉動並不明顯。阿里的是爲數不多將AI相關營收公之於衆的,以阿里2020年財報爲例,阿里雲營收爲 555.76 億元,其中AI相關服務收入佔比不足10%。

2024年之前,AI技術在大廠中一直處於探索和投入期,尚未形成成熟、獨立且規模化盈利的業務線。

轉折發生2025年農曆春節。DeepSeek的橫空出世,促使大廠們紛紛摒棄封閉自研路線,轉而擁抱接入。

此時,大部分巨頭已完成自研AI技術與核心業務線的初步整合。接入DeepSeek,不僅有效彌補了自身大模型在推理成本、準確率和多模態能力上的短板,更實現了顯著的成本優化。更關鍵的是,低廉的推理成本直接促使雲服務價格戰爆發,極大降低了中小企業上雲門檻。

百度、阿里、騰訊的雲服務基於DeepSeek集體大幅降價:百度千帆平臺DeepSeek-V3價格僅爲官方三折;阿里雲百鍊平臺推出“1元200萬tokens”的驚人優惠;騰訊雲接入後,其混元T1模型的輸出成本僅爲DeepSeek-R1的1/4,並開放R1和R1-1.5B模型限時免費體驗。

這場由DeepSeek點燃的“低價風暴”,正式按下了大廠AI商業化加速鍵。

AI創收養家:雲與廣告雙輪驅動

2025年,百度、阿里、騰訊的AI商業化全面提速。DeepSeek如同一道催化劑,降低了AI應用的邊際成本,釋放出規模效應。

最新財報數據顯示:百度智能雲收入同比激增42%;阿里雲收入同比增18%,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7個季度三位數增長;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包含雲業務”收入同比增長5%,至549.1億元。

雲服務變現能力的提升,得益於DeepSeek降低了推理成本,吸引了更多對價格敏感的中小企業湧入。例如,百度文心繫列模型調用成本下降80%後,迅速贏得開發者與企業的青睞。

在雲服務扛起巨頭AI增長主力的同時,AI營銷廣告也展現出巨大的變現潛力,成爲第二增長引擎。

百度藉助AI對詬病已久的傳統廣告生態進行了重塑。其搜索廣告實現了智能化升級,35%的移動搜索結果由AI生成,遠高於1月的22%。

更亮眼的是數字人直播的爆發:旗下慧播星數字人直播總GMV年同比飆升735%,商業化收入年同比提升204%。截至3月,已有超29000家廣告主通過代理接入新生態,代理商收入同比暴漲30倍,佔百度核心在線營銷收入的9%。

騰訊通過AI驅動廣告精準化與效率革命。生成式AI深化了對商品與用戶興趣的理解,全面升級了廣告技術平臺。通過推出數字人解決方案等,優化投放策略。部分廣告點擊率從傳統橫幅的0.1%、信息流的1.0%躍升至3.0%。視頻號廣告收入同比增超60%,推動其營銷服務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0%,達到319億元。

馬化騰在電話會中曾表示“AI能力已經對效果廣告與長青遊戲等業務產生了實質性的貢獻。”

阿里同樣藉助AI爲電商廣告賦能提效。

比如“全站推廣”工具,依託LMA大模型,可以結合商品屬性和用戶行爲數據,能夠實現“貨找人”的精準廣告投放。阿里媽媽《2025 PLAYBOOK》提到“對比傳統CPC競價模式,其ROI確定性交付能力使中小商家投放效率提升40%以上”。阿里媽媽推廣引導成交額同比增長千億級規模,其中,AI驅動的新客佔比超80%,

在2025 財年第四季度,淘寶天貓集團客戶管理收入增長12%,達到710.77億元。主要得益於貨幣化率提升,其中軟件服務費政策及全站推的滲透率提高,部分源於AI技術的應用提升了營銷效率。

相比BAT以雲服務爲基座的AI基建化路徑,垂類互聯網大廠選擇將AI嵌入更深的應用場景,在離錢更近的領域撬動營收。

快手憑藉Kling AI第一季度收入就已達1.5億元人民幣。與之相對應的是,第一季度,AIGC營銷素材日均廣告消耗穩定在3000萬元。線上營銷服務收入同比增長8%至180億元目前Kling AI已廣泛應用於廣告營銷、動畫短劇等多個領域。

總的來看,2025第一季度AI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轉化爲真金白銀的商業回報。雲服務築基,廣告營銷發力,AI驅動的廣告技術革新正成爲巨頭們增長的新引擎。

資本市場的反應最爲直接:今年以來,阿里和快手股價漲幅均超過40%,騰訊上漲24.58%,百度亦錄得1.78%的漲幅。

AI的“錢景”正被市場重估。

爲什麼是廣告?

互聯網大廠將AI技術深度融入各條業務線,但爲什麼偏偏是廣告異軍突起,成爲繼雲服務之後增長最快的第二引擎?

從技術層面來看,廣告業務的海量數據屬性爲AI提供了天然沃土。

傳統廣告依賴市場洞察與人工經驗,而AI能實時捕捉用戶搜索、社交互動、消費軌跡等行爲數據,構建動態用戶畫像,精準捕捉興趣變遷。騰訊正是通過分析多維度數據,構建高精度用戶標籤,將廣告推薦從“猜測喜好”升級爲“需求預判”,在一季度成功將部分廣告點擊率從不足1%提升至3%。

在創意生產環節,AI亦能極大地解放生產力。傳統創意高度依賴人力,週期長、成本高、受靈感限制。AI則能打破桎梏。

海外早有先例,以Meta的AISandbox爲例,廣告主可輕鬆實現文本變體創作、文生圖及智能裁剪,快速響應熱點,高效生成契合多種廣告格式的內容。這不僅極大縮短創意週期,更能基於不同受衆特徵生成差異化內容,提升視覺衝擊力。

國內,百度的數字人直播“慧播星”,數字人可24小時不間斷工作,通過AI實時分析用戶反饋並調整話術,吸引衆多品牌入局,帶動總GMV年同比暴漲735%,商業化收入年同比提升204%,開闢了廣告創意的新形態。

從邊際成本來看,AI廣告趨近於零。傳統廣告依賴人力策劃,而AI可自動化完成人羣定向、素材生成、競價策略等環節。再加上廣告業務與互聯網大廠的其他業務緊密關聯、可以實現協同發展。

比如騰訊的廣告業務就可以與微信、QQ 等社交平臺,以及遊戲、視頻等業務相互促進。社交平臺爲廣告提供了龐大的用戶流量基礎,遊戲和視頻業務則爲廣告創造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各業務之間的協同效應,增加了廣告的曝光機會和吸引力,促進廣告業務的盈利。

進入投放環節,AI的優勢更是被無限放大。AI能整合分析用戶瀏覽歷史、購物偏好、社交行爲等海量數據,實現更精準的人羣定向。騰訊廣告點擊率提升的核心正是因爲AI能依據用戶實時行爲與興趣變化,動態優化投放策略,在恰當時間、場景推送最適配的廣告。

從生產到識別到投放,廣告的核心環節AI都能進行深度賦能。加上互聯網大廠手握海量用戶流量,是現成的流量變現場景。廣告可以成爲最短路徑的變現方式。

其實在海外,AI廣告的商業潛力早已得到驗證。谷歌將AI運用在廣告業務,2023年第四季度,其母公司Alphabet廣告收入達 655.17 億美元,同比增長 11%,其中谷歌搜索及其他收入增長12.7%,YouTube廣告收入增長15.5%。

據QYResearch統計及預測,2024年全球AI廣告市場銷售額達10.23億美元,預計2031年將飆升至103.2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39.7%。

儘管AI廣告展現出強勁增長動能,但面向未來依然存在諸多挑戰。一方面是研發成本仍然制約着利潤率,百度智能雲2025年Q1收入同比激增42%的背後,是毛利率同比下降5.36個百分點的盈利壓力;騰訊同期AI研發費用爲189.1億元,佔總營收的10.5%‌‌,騰訊總裁劉熾平表示,2025年騰訊還將加大AI投入,“預計資本支出將佔收入的低兩位數百分比。”

從商業模式來看,AI廣告工具的迅速普及,也正在削弱差異化優勢。Meta的AISandbox技術開源後,全球類似平臺激增,儘管Meta的創意效率有所提升,但由於市場的競爭加劇,並未帶來溢價空間。

再加上合規風險始終是懸在AI廣告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所以即便AI廣告已經初步展現出養家的能力,從長遠來看,要真正實現正向現金流仍需跨越多重門檻。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