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價土豆”到“羊肉卷摻鴨肉”,專“割”中產的貴價火鍋IPO了

IPO觀察哨
06-19

來源丨鳳凰網財經《IPO觀察哨》

核心提示:

1.巴奴火鍋人均142元的消費,遠超行業人均70多元的均值,比海底撈的人均消費金額97.5元,也高出了40多元,但“貴价”標籤難撐實際盈利能力。

2.巴奴門店兩年大增67.4%,拉動收入增長,但卻難掩單店效能滑坡的挑戰。其單店日均客流量2024年下滑6.5%,同店銷售額一年下跌9.9%,一線城市門店銷售額兩年下滑25.5%,面臨“以量補質”的增長陷阱。

3.巴奴“品質”人設頻翻車, 從“天價土豆”到“羊肉卷摻鴨肉”,再到創始人爭議言論 “月薪5000別喫火鍋” ,巴奴標榜的“產品主義”屢陷食品安全與輿論漩渦,品牌信任度受波及。

————————————————————————

最近的“河南天團”,在港股要湊桌打麻將的勢頭擋不住。河北人杜中兵帶着他在河南開的巴奴火鍋,赴港IPO了。

大衆對巴奴的認知,繞不開兩層底色:一是“碰瓷海底撈式營銷”。從“服務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湯纔是”,到“服務不過度,樣樣都講究”,廣告語直指海底撈過度服務,堪稱陰陽大師附體。

二是“貴且翻車”。據紅餐大數據,2024年火鍋人均消費金額不到75元,而高舉產品主義大旗,巴奴把人均消費抬到了142元,高出了一倍,比海底撈的人均消費金額97.5元,還高出40多元。

但其高價故事屢遭打臉,在富硒土豆翻車事件後,更出圈的是杜中兵的“階層火鍋論”,稱“月薪5000別喫火鍋”“火鍋不是服務底層人民”,曾引發輿論熱議。

巴奴舉着“產品主義”的大旗,真撐得起這溢價嗎?招股書裏有答案。

01 用門店擴張換增長,2024年單店收入及客流均下滑

翻開招股書,讓人意外的是,如此“貴”的巴奴,沒有想象中賺錢。

2022年-2024年及2025年Q1,巴奴的總收入分別爲14.33億、21.12億、23.07億、7.09億,經調整淨利潤分別爲4150萬、1.44億、1.96億、7670萬。收入規模和利潤都有所上漲。

但不論是收入規模、利潤還是盈利能力,都離海底撈有不小的差距。

2024年,海底撈實現營收427.55億,是巴奴的18倍,2024年門店數爲1368家,是巴奴144家門店數量的9倍多。2023年-2024年,巴奴經調整淨利潤率分別爲6.8%、8.5%,而2023年、2024年海底撈的淨利率分別爲10.9%、11.0%。

消費連鎖品牌常陷入一種增長陷阱,收入上漲依賴門店數量的擴張,掩蓋了單店效能下滑的隱憂,巴奴也不例外。

巴奴採用直營模式,門店數量從2022年的86家,增長到2024年的144家,增幅67.4%。區域分佈上,河南大本營有53家門店,超出三分之一,河南以外的市場門店則有92家。

具體來看,巴奴客單價、每家餐廳的平均每日顧客量、每日銷售額,以及同店銷售額等,均有下滑的挑戰。

在2022年一線城市的客單價高達183元,在2024年下滑到165元,2025年Q1再下滑到159元。而整體客單價則從2023年的150元下降到2024年的142元。

2022年-2024年,其整體的每家餐廳的平均每日顧客量爲387人、398人、372人,2024年同比下滑了6.5%。其中一線城市下滑趨勢明顯,每家餐廳的平均每日顧客量分別爲426人、38 9人、351人,兩年下滑了17.6%。

在門店平均每日銷售額上,2022年-2024年整體分別爲5.69萬、5.98萬、5.27萬,2024年同比下滑11.9%。一線城市下滑趨勢同樣更明顯,從2022年的7.79萬,下降到2023年的6.97萬,再下降到2024年的5.8萬,兩年下滑了25.5%。

同店銷售也呈現相似的趨勢。從2023年到2024年,其同店銷售額從14億下降到12.6億,與此同時,同店增長率下滑了9.9%。在2025年Q1這一趨勢才勉強回暖。

老店的銷售額也不樂觀。在2022年前開業的門店,平均每日銷售額從2022年的5.65萬下降到2024年的5.39萬,2022年開業的門店從當年的6.49萬下降到2024年的5.31萬,下滑了18.2%。成熟門店的增長動能正在減弱,新店對老店客流可能產生了分流效應。

這些數據都表明,其支撐收入增長的核心動能,有從單店效率轉向門店數量來驅動的風險,對於連鎖品牌而言,並非好的信號。

不過招股書中提到,2022年到2024年門店經營利潤率從15.2%上漲到21.5%,反而上升了。這或許與成本控制有關。巴奴門店數量從2023年的111家,上漲到2024年的144家,正式員工從1604上漲到1735人,但兼職員工從1111人上漲到266 4人,上漲140%。

02 嫌棄白菜的巴奴能收割中產嗎?

“貴”這個標籤背後,巴奴近年引發的爭議不小,高端人設“常崩常新”,遭遇的食品安全危機和品牌定位爭議,對其聲譽和管理能力,都構成了考驗。

招股書中詳細介紹了公司的食品安全體系的人員配置,但難掩“羊肉卷摻鴨肉”事件帶來的影響。

2023年,打假博主“猴大腕”舉報,巴奴旗下“超島”自選火鍋北京合生匯店的羊肉卷,被檢測出鴨肉成分。在博主買羊肉的視頻中,工作人員堅稱是真羊肉,“我們有中央廚房,連底料都是自己生產。”

根據當時“猴大腕”對媒體提供的店內公示信息,顯示“超島”主要食品原材料由巴奴中央廚房——北京行運無限大餐飲有限公司統一配送。

不論是在當時事件發生後,還是在招股書中,巴奴都努力撇清關係,稱“超島在門店運營、採購和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獨立管理。”

當年9月,市場監督管理局因此對“超島”該餐廳處以行政處罰,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沒收違法所得的2萬餘元,同時罰款42.6萬元。事件充分暴露出巴奴對子品牌在供應鏈管理上的漏洞。

當年的天價土豆事件帶來的輿論爭議更大。

2023年2月,西安顧客點了一份售價18元的“富硒土豆”,上桌僅5片,引發“天價土豆”輿論風暴。巴奴先解釋爲管理失誤,指出該土豆爲小份,售價應爲9元。不過創始人杜中兵的回應讓市場更不買賬,他先稱巴奴賣的土豆營養價值高,是“富硒土豆”,同時提到土豆售價包含了“環境、服務以及全供應鏈”,不考慮降價。

但《中國食品安全報》調查發現,北京多家巴奴門店所賣的“富硒土豆”硒含量最高僅0.011mg/kg,遠低於巴奴宣稱的0.09mg/kg,甚至未達到國家標準的下限。該報道後巴奴緊急下架該產品。

杜中兵的回應將品牌置於“傲慢”與“脫離大衆”的爭議漩渦裏,事件也損害了其標榜的“品質”核心賣點。

此外,高舉“產品主義”大旗,巴奴營銷頻頻翻車,頗有劍走偏鋒,形式大於實質的趨勢。2024年6月,巴奴以“白菜太普通”爲由下架白菜、菠菜等常見蔬菜,推行“蔬菜月月新”計劃。雖然官方解釋是爲提供時令新鮮感,但此舉進一步強化了其“不接地氣”的印象。

而杜中兵直播時那句“月薪5000你就不要喫巴奴”、“火鍋不是給底層人民喫的”等爭議言論,雖然意在強化其“品質升級”定位,但也引發了脫離消費者的批評,和巴奴的名字來源,“縴夫精神”的文化溯源形成了反差。

高速增長的“光環”之下,這幾大標誌性事件,在巴奴“品質”招牌上添上陰霾,如何重建消費者信任是其面臨的挑戰。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