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虎嗅
製藥界也爲AI瘋狂了?
6月13日,一份潛在價值超50億美元的AI製藥大單,在業界刷屏了。這也是繼續新藥領域頻繁BD(商務拓展,指藥企通過針對新藥的合作、交易、併購等實現業務增長——虎嗅注)之後,跨國藥企給國產新藥產業打的又一劑強心針。
根據石藥集團的公告,該集團將使用其AI藥物發現平臺,針對阿斯利康選定的多個靶點,找到治療多個適應症的有潛力的小分子口服藥的候選藥物。其中包括一種用於免疫疾病的療法。
對於這些候選藥物,阿斯利康有優先選擇權,可獲得全球範圍內開發、生產和商業化的獨家授權。
上述交易中,阿斯利康給出的首付款就有1.1億美元,後續潛在里程碑付款最高可達16.2億美元,銷售里程碑付款可高達36億美元,此外還可能有基於產品年淨銷售額的銷售提成。總價值約53.3億美元,摺合人民幣超過了380億元。
雖然在license-out(對外許可)的戰績中,這一交易算不上新高,但在AI+製藥領域卻是刷新記錄的。
作爲行業裏有名的“AI發燒友”,阿斯利康早在2023年,就憑藉27項合作成爲AI合作最多的跨國藥企,近兩年也陸續與科技公司加深合作,但首付款普遍在5000萬美元以下,總金額也在10億美元上下浮動。
這也是跨國藥企的普遍做法。另據Nature子刊的一篇發文,儘管近年來,賽諾菲、默沙東、GSK、諾華等知名跨國藥企,都在加大對AI的投入,且“前期承諾”有增加的趨勢,但是從具體數據看,最高也只有6500萬美元。
畢竟,相比買入新藥管線,從AI平臺定製的化合物還只是空氣,根本沒有數據可供參考。
從這個意義上講,阿斯利康此次與石藥集團合作,也稱得上是豪賭了。而在這一現象背後,跨國藥企都急於在全球新藥投資邏輯轉向中,找到新的“定盤之星”。
來自:DPI報告
嚐到了AI的甜頭
石藥集團雖然是老牌本土企業,近年來在AI領域的表現卻是非常亮眼的。
根據石藥集團的公告,此次獲阿斯利康青睞的AI技術主要是分析目標蛋白與現有化合物的結合模式,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優化,選出高效且具有開發潛力的小分子。
這個平臺上誕生的分子已經獲得了大藥廠的認可。
就在去年10月份,阿斯利康已經與石藥集團達成協議,共同開發一款仍在臨牀前階段的小分子脂蛋白抑制劑(a)抑制劑(簡稱LP(a)抑制劑)。這是一款有望成爲類似GLP-1的現象級藥物的小分子藥物,也是由石藥集團的AI平臺發現的。
更早些時候,石藥集團利用AI平臺發現的新型甲硫氨酸腺苷轉移酶2A(MAT2A)抑制劑,也獲得了國內創新藥一哥的青睞,首付款就收了1.5億美元,最高里程碑款近17億美元。
一直以來,AI給外界的印象都是爲藥企省錢。按照美國科技行業研究和諮詢公司TechEmergence的預測,AI的應用,每年有望爲藥企節省約540億美元的研發費用。其中約260億美元來自AI技術在化合物合成和篩選中的應用,另外約280億美元則省在臨牀試驗階段。
在目前最爲製藥企業看中的藥物發現環節,AI已經展現出了超強的能力。英硅智能已經完成2a期臨牀試驗的藥物Rentosertib(原名ISM001-055),從靶點發現到確定候選藥物,耗時18個月,只是傳統方式的三分之一;研發成本約260萬美元,如果用傳統方式,可能需要數億美元。
不過,對於製藥企業來說,減少失敗似乎更具誘惑力。麥肯錫近期的一項數據顯示,2023年到2024年,頭部生物醫藥公司終止的臨牀項目佔比平均在21%。由此每年給企業帶來的損失都要以百萬美元計。
某種程度上說,更多新藥以更快的速度成功上市,不僅節省費用,更有助於其在競爭中搶佔先機。
過去近10年裏,阿斯利康的新藥研發效率實現了“兩連跳”——從2012年到2016年,他們有19%的新藥完成臨牀三期,相比2005年到2010年的4%,提高了近4倍。2016年至2020年,其產品開發成功率又提高到了31%!阿斯利康中國相關負責人曾在行業分享中透露,這主要得益於“數字化血液的融入”。
另據阿斯利康官網2024年的一則發文,在爲臨牀團隊制定研究方案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幫團隊節省25%的時間。
在此基礎上,阿斯利康的業績也實現了快速增長。2023年,其全球全年收入450億美元,相比10年前翻了一番。到2024年,這個數字繼續激增至540億美元以上。這在2014年差點被輝瑞收購時,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而當下,無論是阿斯利康,還是整個製藥界,都太需要AI帶來的下一個奇蹟了。
頭部生物製藥企業臨牀試驗終止情況。
來自:麥肯錫報告
急需現象級藥物
在醫藥圈低垂果實採摘殆盡以後,沒有人比大藥廠更有動力將AI的能力發揮到最大了。
繼賽諾菲高調宣佈“All in AI”以後,輝瑞、諾華、勃林格殷格翰等,都在悄悄加快在“AI+”領域的佈局。
就在官宣與石藥集團的合作之時,阿斯利康也在與香港科技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旨在開發癌症、代謝相關疾病及罕見病的新療法。
在此前兩天,諾和諾德和禮來也分別在與AI平臺簽約,涉及金額分別達到8.12億美元和6.5億美元。
而且在藥物發現、臨牀試驗之外,跨國藥企還在通過AI在疾病診斷、篩查、慢病管理等環節的應用,來全面介入疾病診療過程。
阿斯利康美國肺癌腫瘤學負責人阿倫·克里希納在前不久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表示,他們的目標是要“全面審視患者的治療過程”。
也就是說,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加持下,藥企對藥物、疾病的研究,將再向前邁進一步,走到臨牀、走到患者的家裏。這樣一來,藥企戰勝疾病的勝算會大幅提升,不僅可以更早發現耐藥的苗頭,及時迭代產品,還有機會發現更多的需求。
之所以頻繁通過AI猛踩油門,主要是因爲每一個新療法,都可能成爲各家藥企賭贏未來的關鍵籌碼。諾華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透露其佈局AI的考量,在每年投入上百億美元搞研發的情況下,除了增加成功率,提高發現新藥的可能性,也是重要原因。
而從阿斯利康目前的處境來看,通過AI找到現象級藥物,來給投資人更大的想象空間,是非常迫切的訴求。
客觀來說,阿斯利康在新藥研發進展和市場表現上都非常亮眼。
僅在中國,去年一年內他們就有8個新藥獲批上市,9個新藥及新適應症進醫保;還有200多個管線在推進中。根據阿斯利康相關負責人在JPM醫療健康大會上所說,截至2024年該公司已進入後期研發階段的91個項目,有望在未來平均每年帶來10億美元以上收入。這些都是令人振奮的。
然而,即便靠這些藥可以實現2030年營業收入再翻一番、年收入達到800億美元的目標,還是無法企及潛在的公司發展需求。
在跨國藥企掌舵人的考覈標準裏,除了營業收入,股價也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在當前的投資邏輯裏,誰家的產品庫沒有一兩個當紅“炸仔雞”,實在很難俘獲投資者的心。
在阿爾茨海默病和減肥領域多款神藥加持下,禮來的股價在最近兩年已經漲了一倍,巔峯時期達到967.29美元/股,幾乎是阿斯利康的六七倍。而禮來2024年的營業收入只有阿斯利康的83%左右。
受到股價影響,在最亮眼業績之下,去年阿斯利康全球CEO蘇博科沒有拿到預想中的更高薪資,反而降薪16%。
阿斯利康近一年股價走勢情況。
來自:東方財富網
實際上,阿斯利康上次從石藥集團買的LP(a)抑制劑,也是業界公認的“黃金靶點”,有潛力成降脂領域“神藥”賽道。他們與石藥集團開發的藥品中,着重提到的口服免疫藥,以及與香港科技大學研究的代謝類、罕見病藥物等,也都是有潛力的方向。
只不過,大藥廠雖然在戰略方向上看好AI,但是細節上,仍然有很多需要與新技術磨合的地方。比如某知名藥企的AI相關負責人在離職時就曾寫公開信直指,製藥業存在行動緩慢,規劃和決策都用時較長;內部人士工作方式改變困難等問題。
而且,要找到現象級的藥物,本來就是“妙手偶得”的事情,並非有了更多科技手段加持,有了足夠的勤奮努力和資金投入就能輕易複製。
可以看到,在GLP-1類藥物研發已有成功案例,且研究越來越充分的情況下,輝瑞在這個賽道還是三戰三敗;有了AI加持,阿斯利康也只能放棄阿爾茨海默病等中樞神經藥物的管線;羅氏這樣年年研發投入名列前茅、曾有過光輝歷史的藥企,也是失敗多於成功……
這或許也正是生命科學的魅力所在。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凌辰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