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上癮,大腦萎縮47%!MIT祭出206頁92圖超長報告

市場資訊
06-19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新智元報道

編輯:KingHZ

【新智元導讀】AI上癮堪比“吸毒”!MIT最新研究驚人發現:長期依賴大模型,學習能力下降、大腦受損,神經連接減少47%。AI提高效率的說法,或許根本就是誤解!

ChatGPT正在“吸乾”你的大腦!

剛剛,麻省理工學院完成了針對ChatGPT用戶的首次大腦掃描研究,結果讓人驚掉下巴。

針對日常寫作中使用ChatGPT帶來的影響,這次用數據揭示了AI版“魔鬼的交易”:

依賴AI寫作,等於用長期思維能力,換取短暫效率。

簡直堪稱“出賣靈魂”!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歷時3個月深入研究了LLM的認知成本,揭示了一個緊迫問題:

學習能力可能因LLM的使用而下降。

儘管使用LLM在初期帶來明顯效率優勢,但長達4個月的實驗發現:LLM組在神經活動、語言質量和評分等方面,全面落後於“僅用大腦寫作”的對照組。

論文鏈接:https://arxiv.org/abs/2506.08872

簡而言之,過去關於AI提高生產力的說法,可能全錯了!

圖4: 實驗過程中的參與者,佩戴Enobio腦電頭戴設備和AttentivU專注力監測頭戴設備,使用BioSignal Recorder軟件進行數據記錄

與魔鬼的交易

AI“吸乾大腦”

用ChatGPT,只要花幾分鐘就能完成日常寫作,方便快捷,但代價是什麼?

83.3%的ChatGP用戶無法引用自己寫的內容,哪怕只是幾分鐘前完成的論文。

好好想一下:

你寫完、保存,然後就忘了——因爲從頭到尾,思考的是ChatGPT,不是你。

圖6:各組別中無法回憶Session 1論文任何引文的參與者比例

腦部掃描揭示了使用AI的損害:大腦的神經連接從79個驟降至僅42個。

也就是說降低47%

如果電腦失去了一半的處理能力,大家都會會認爲它壞了。而ChatGPT用戶的大腦,正在發生同樣的情況!

無輔助寫作(純大腦組)在所有測量頻段均表現出更強的神經連接強度,其中theta頻段和高alpha頻段的增幅尤爲顯著。

看過學生利用AI寫的論文,老師們不知道哪些文章使用了AI,但能感覺到有些不對勁:

·沒有靈魂。

·空洞無物。

·語言接近完美,但沒有真知灼見。

人類的大腦即使無法明確說出認知債務的存在,也能夠察覺到它的影響。

可怕的是:在沒有人工智能輔助的情況下,當研究人員讓ChatGPT用戶寫作時,他們的表現比從未使用過人工智能的人還要差

這不僅僅是依賴,而是認知能力的萎縮。就像一塊忘記了如何運作的肌肉。

麻省理工學院的團隊對54名參與者進行了爲期四個月的腦電圖(EEG)大腦掃描。

他們追蹤了α波(創意處理)、β波(主動思考)以及神經連接模式,發現了因過度使用AI而導致的大腦損傷。

這不是觀點,而是可測量的實驗。

事實證明:AI並沒有讓人變得更高效,反而讓人變得懶於思考、在認知上破產!

這次研究人員還發現了AI生產力悖論:

毫無疑問,ChatGPT讓人完成任務的速度提升60%

但它同時降低了真正學習所需的“有效認知負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高達 32%。

這是用長期的大腦能力,換取短期的效率。

那些慶祝AI提升工作效率的企業,正在無意間打造出認知能力更弱的團隊。

員工變得依賴於他們無法離開的工具,而獨立思考能力則有所下降。

最近的許多研究都強調了同樣的問題。

今年年初,微軟進行了類似的項研究,相關結論已引起媒體廣泛報道:

MIT研究人員把這種現象叫做“認知債”——技術債的大腦版:

每次用AI走捷徑,你都在用未來的思考能力支付“利息”。就像金融債務一樣,這筆賬遲早要還。

研究中最值得關注的發現或許是:LLM輔助組(LLM-to-Brain)參與者表現出明顯的思維窄化傾向。

但也有好消息——

研究第4階段的驚人發現:“高基線認知者”(原本思維能力強的人)使用AI時,大腦神經連接度反而提升——AI成了他們的“認知增強器”

但“長期依賴者”被迫脫離AI工作時,表現甚至比“從未用過AI的人”更差——他們的基礎認知能力出現了“用進廢退”式的退化。

用AI的代價

全是“認知債務”

我們正處於一個技術發展的關鍵轉折點,必須認真全面地理解將大語言模型(LLM)引入教育和信息環境可能帶來的認知影響。

這類工具確實爲學習和獲取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它們對人的認知發展、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所帶來的潛在影響,值得我們高度關注並持續深入研究。

研究表明,與使用搜索引擎相比,LLM顯著降低了參與者在回答問題時所需要的思考成本

但這種“省力”的背後卻帶來了代價:參與者不傾向於去質疑或深思LLM所提供的答案——

這些所謂的“觀點”,其實只是基於訓練數據生成的概率性結果

這種情況令人擔憂,因爲原本在社交媒體中普遍存在的“迴音室效應”,如今在AI工具中延續下來——

用戶所接觸到的內容,越來越受到算法推薦機制的影響,而這些機制的背後,是模型背後所代表的公司和股東的優先考量。

在訪談中,只有極少數參與者表示他們沒有跟隨LLM的“思路”進行寫作,而是堅持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路徑。

從倫理角度來看,僅用大腦進行寫作的參與者不僅滿意度更高,其腦電圖也顯示出更強的大腦連接性

相較之下,使用 LLM 輔助寫作的參與者,在回憶或引用自己寫作內容時也存在明顯困難(第1次實驗,見圖6和圖7),對自己所寫文章的歸屬感較低(見圖8),花費時間更少(見圖33)。

在真正廣泛接受LLM並視其爲一種正面工具之前,有必要進行長期的跟蹤研究,以全面評估它對人類思維能力和大腦發展的深層影響。

圖1:α波段動態直接傳遞函數(dDTF)腦電圖分析結果對比(LLM組、搜索引擎Search組、純大腦brain組),並標註顯著性水平(*表示中等顯著,**表示高度顯著)

解決方法

解決方案不是禁止人工智能,而是戰略性地使用它。

選擇權在你手中:

產生認知債務併成爲人工智能依賴者。 或者提升認知能力,成爲人工智能的倍增器。

首批針對AI用戶的大腦掃描研究剛剛向我們揭示了其中的利害關係。

謹慎選擇。

參考資料:

https://x.com/itsalexvacca/status/1935343874421178762

https://arxiv.org/abs/2506.08872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