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千龍網
原標題:敢爲人先商業航天着力自主研製
北京“南箭北星”格局初步形成
當前,太空基礎設施建設正在成爲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記者從“活力中國調研行”北京市主題採訪活動中獲悉,目前,北京“南箭北星”格局已經初步形成。
作爲北京商業航天領域的獨角獸企業,銀河航天已經發射了自主研製的25顆技術先進的衛星,涵蓋通信、遙感等多個種類,不斷助力我國太空基礎設施建設。
發射具備手機直連功能的技術試驗星
銀河航天自2018年成立以來,敢爲人先佈局前沿技術,從全球首顆高頻低軌毫米波衛星、我國首次批量研製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我國首顆使用柔性太陽翼的平板可堆疊衛星,再到批量研製的SAR衛星、中高層大氣臨邊探測遙感衛星等,已成功發射了自主研製的25顆技術先進的衛星,涵蓋通信、遙感等多個種類。
據銀河航天首席科學家張世傑介紹,目前,銀河航天正在加速手機直連衛星的研發,已經成功研製併發射兩顆具備手機直連功能的衛星互聯網技術試驗星,並正在加速後續手機直連衛星的研製,包括開展面向手機直連衛星的相控陣天線、星上大能源、數字處理載荷等核心技術及低成本攻關,並加速衛星及各類關鍵設備的批量生產。
研製國際上首顆多星編隊SAR衛星
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是載有SAR載荷的對地觀測遙感衛星的統稱,具有全天時、全天候、高分辨對地觀測等優越性能,在地形測繪、水利監測、應急救災等方面展現出巨大應用潛力。
2023年3月,由銀河航天承研的四顆干涉合成孔徑雷達(InSAR)衛星成功發射。這組衛星最大亮點是,在軌編隊構型採用了“1主星+3輔星”四星車輪式編隊,系國際上首例。
銀河航天SAR衛星總師段曉介紹,“我們將在後續的SAR衛星研製項目上給SAR衛星增加AI功能,例如自主軌控、自主規劃、星上智能處理與AI檢測識別等功能。”段曉說,衛星的AI能力越來越強,能減小地面的運控壓力,客戶的需求直接從星上處理完再傳輸下來,數據量就會小很多,甚至今後可以通過便攜的接收終端隨時隨地接收,提高效率。
平板類型靈犀03星模型亮相
在位於金隅製造工廠的銀河方舟實驗室外,靈犀03星1:1模型亮相。不同於大多數衛星外形是方形或者梯形,這顆衛星是平板類型,“這種構型可以把幾十顆衛星緊湊堆疊在一起,實現一箭幾十星的高效發射。另外,它很像新能源汽車的底盤,有利於量產和降低成本。”銀河航天星座通信系統架構師林廣榮說,在工業機器人的加持下,多個單機零件加裝在一起,一顆衛星就能又快又便宜地生產出來。
2023年7月23日,銀河航天成功發射自主研製的靈犀03星,這是我國首次在軌對多星堆疊發射技術進行驗證。“目前在軌工作接近兩年,狀態良好,圓滿完成了各項技術測試驗證。”
北京將佈局超重火箭研製
記者從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獲悉,北京是我國航天事業的發源地,核心研發單位佔全國50%以上,擁有大部分國家航天大型研發配套基礎設施和專業型技術人才。北京的商業航天,涵蓋了運載火箭、衛星製造、地面站及終端設備、衛星應用服務全產業鏈,產業鏈條國內最全,“南箭北星”格局已經初步形成。
其中,“南箭”以經開區、豐臺區、大興區爲主,聚集了藍箭航天、星際榮耀、星河動力、中科宇航等全國70%以上的商業火箭整箭企業,擁有全國最全的火箭研製產業鏈,取得了火箭領域多個“第一”;“北星”以海淀區爲主,集聚了微納星空等商業衛星製造企業,形成了全國衛星製造產業鏈最全的聚集區,整星研製能力全國領先。
未來,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將會同經開區加快推進“北京市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力爭2026年左右率先實現可重複使用火箭入軌回收復飛。同時佈局超重火箭研製,開發200噸級以上全流量補燃發動機。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