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吾財訊 | 今年以來,醫藥板塊尤其是創新藥領域熱度空前,港股通創新藥ETF(159570)、港股通醫療ETF富國(159506)、恒生生物科技ETF(159615)年初至今累計漲幅分別爲52%、48.7%、44.9%。其中港股通創新藥ETF6月淨流入已達19.16億元,有望超4月5月淨流入總和。板塊強勁表現的背後是政策支持、估值重構等多重催化因素的共同作用,國際BD合作和AI製藥等新趨勢也爲行業注入新的活力。
行業走強離不開政策端對創新藥的支持
一方面,集採政策趨於規範化,爲創新藥留足發展空間。國務院國常會明確“優化藥品、器械集採政策”,強調“推動集採工作規範化、制度化、常態化”,同時提出“支持醫藥企業提高創新能力”。這意味着,政策不再單純以“降價”爲導向,而是更注重通過規範集採規則,爲創新藥留出利潤空間,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另一方面,審評審批效率大幅提升,加速國產創新藥“出海”與“落地”。國家藥監局發佈的《關於優化創新藥臨牀試驗審評審批有關事項的公告(徵求意見稿)》,將1類創新藥(中藥、化藥、生物製品)的臨牀試驗審評時限從60個工作日壓縮至30個工作日,並明確優先支持兒童藥、罕見病藥及全球同步研發品種。例如,兒童藥、罕見病藥因研發週期長、受試者招募難,長期面臨“獲批難”困境,此次政策通過“30日通道”與“市場獨佔期”等激勵措施,直接推動這類“臨牀急需”藥物的研發進程。
全球化BD合作與AI製藥滲透 成爲創新藥走強的核心驅動力
其一,跨國藥企“真金白銀”押注中國創新藥,BD交易爆發式增長。6月,石藥集團與阿斯利康達成53億美元戰略合作,刷新近年國內創新藥出海交易紀錄:阿斯利康支付1.1億美元預付款,最高16.2億美元研發里程碑及36億美元銷售里程碑,外加基於產品年度淨銷售額的潛在個位數特許權使用費。此次合作聚焦多靶點臨牀前候選藥物(PCC),覆蓋慢性疾病(如免疫疾病)領域,且石藥將利用其AI驅動的藥物發現平臺推進研發。
這只是國產創新藥“出海”的縮影。據藥智網數據,2020年國產創新藥BD交易總金額僅92億美元,2024年已飆升至523億美元;2025年僅上半年,交易總額已達455億美元,首付款超22億美元。
交銀國際指出,處方藥板塊年初以來表現亮眼,市場的核心關注點包括大型BD出海交易(包括交易預期)、基本面預期變化。板塊層面2025年度賣方一致預測EPS自年初以來上修約2%,但公司之間差異較大,上修幅度較大的多爲創新品種上市節奏較快、基本面持續向好、和/或有BD交易的企業,股價表現也相對較強。
大華繼顯援引數據指出,中國前20大生物製藥企業預計在2024至2027年間實現年均複合收入增長率10.8%,是領先跨國公司5.4%的兩倍。此外,截至今年,超過5,000萬美元的預付款交易佔總交易量的42%,從2019年的0%和2024年的27%大幅上升。外部授權交易正爲中國生物製藥企業創造日益顯着的收入流。
其二,AI製藥從“概念”走向“現金流”,重塑研發效率。石藥與阿斯利康的合作中,AI製藥是關鍵亮點:石藥依託自主研發的AI雙重引擎藥物發現平臺,大幅縮短早期藥物篩選週期。據行業數據,AI工具可將藥物研發時間從平均10-15年縮短至5-7年,成本降低30%-50%。
2023年以來,跨國藥企與AI製藥企業的合作進入“蜜月期”:2023年MNC(跨國藥企)在AI+藥物研發領域達成超30項合作,已披露總價值約100億美元;2024年至少23起合作或收購;據即刻藥數數據,2025年一季度,至少有14家AI公司獲MNC融資或合作。國內企業中,石藥、英硅智能等已在AI製藥領域實現技術輸出,部分項目進入臨牀前階段。
機構一致看好,創新藥或進入2-3年上行期
東吳證券指出,石藥與阿斯利康的合作是“事件催化”,而國務院優化集採政策則是“長期利好”,兩者共同推動醫藥板塊走強;中郵證券認爲,創新藥行情的核心催化是“產業積累+資金回暖”——經過近十年研發積累,2024年迎來臨牀數據與國際BD的“收穫期”,疊加板塊四年深度調整後資金迴流,創新藥有望開啓2-3年的長週期行情。
高盛指出,中國生物技術板塊年初至今上漲72%(遠超MSCI中國指數17%的漲幅),核心驅動力是“與全球藥企的授權交易激增”,尤其是雙抗、ADC等領域。高盛預計,這一趨勢將持續,更多跨國交易將落地;此外,CDMO/CRO(醫藥研發生產外包)板塊有望受益於授權活動激增(短期業績承壓但二階機會顯現),醫療器械板塊則因醫院採購復甦迎來積極信號。
結語
當前中國創新藥行業正處於政策扶持、產業升級與業績回暖的“三重共振”階段。板塊估值邏輯正加速重構,投資者情緒由悲轉喜。可以預見,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創新藥仍將是醫藥行業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投資賽道之一。展望下半年乃至更長遠,隨着更多新藥成果湧現、國際合作深化以及政策細則落地,創新藥板塊有望繼續演繹行情。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